阿里雲和釘釘要深入羣眾了
每年雲棲大會的採訪環節都很有意思。阿里雲的話事人當然是坐在中間,而觀察旁邊配搭的其他人,往往能瞭解阿里雲甚至整個阿里巴巴的技術輸出在這一年裏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去年的雲棲大會採訪,坐在阿里雲總裁張建鋒(花名:行癲)身旁的是來自芯片公司平頭哥和來自內部技術中台業務的部門負責人。那一年阿里巴巴正在大力挖掘芯片、雲計算、人工智能領域的大牛,同時通過阿里雲來打通整個阿里巴巴的技術體系。
今年坐在行癲身旁的人是釘釘的負責人陳航(花名:無招)。
“雲釘一體”是阿里雲過去一年一直在提的一個重要概念。2019年在組織架構調整中併入阿里雲智能事業羣的釘釘,在整個阿里的戰略中角色越來越關鍵。尤其是在2020年初疫情期間,釘釘用户和滲透率的激增,甚至讓提出不久的“雲釘一體”的內涵快速變化。
在最初開始講雲釘一體時,阿里巴巴更多還是在強調釘釘的協同辦公能力。無招在各種場合翻來覆去地重複着“五個在線“。但疫情期間釘釘承接了阿里雲諸多能力輸出的任務,也進而讓它找到了一個更重要和更準確的定位——整個阿里雲智能的對外接口。
與此同時,釘釘開始服務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這使得阿里雲更多的解決方案能力可以通過它對外輸出。因為從再早一點的情況來看,阿里雲最近幾年在拓展市場時採取的策略是在各個重要細分領域拿下最大的幾家公司,做出標杆案例。但釘釘卻更多是在服務中小企業。所以,當釘釘的大型企業客户增加,無招發現這些企業的需求很多,甚至很多是要“打造一個全新的貫穿企業內部所有系統的平台”,而這時候,這些用户需要的就是阿里雲的整體的解決方案。
於是“雲釘一體”的策略裏,釘釘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簡單做一個接口又不夠了,它需要進一步變成一個平台,搭載着阿里雲各種底層能力所拆散成的API,讓人們在這個平台上可以直接使用、拼裝、複用。
無招在接受品玩等媒體採訪時表示,釘釘做的事,其實是有很大的中國特色,因為“中國99%的企業都沒有信息化,而美國99%企業都信息化了,美國軟件公司、SaaS公司非常大,100億美元以上的市值的一大堆。中國真正能付費做信息化的企業數量都是中大型,可能不超過10萬家,而中國中小企業超過了4300萬多家”。
這樣背景下,釘釘做平台的意義在於“幫助中國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在零成本、零門檻的情況下直接進入雲計算時代”。
“以前是買很多軟件裝在自己的電腦上,裝在公司裏用,現在使用釘釘之後,原來完全零基礎,不懂軟件,不懂技術架構,CRM、ERP都不懂,但不知不覺完全計算化了,因為釘釘背後的支撐全是雲,只是釘釘將雲變得處處可及而已。”無招説。
行癲也表示,釘釘正在從直接提供能力,向變成開發者的新型平台做轉變。“這是一個本質不同。”
“以前開發應用直接在操作系統上平地開發,但現在在這些能力上做組合性開發,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大大降低企業開發移動化應用的成本。很多客户在釘釘上開發了很多自己的應用,比原來信息化時代只要十分之一的成本都不用,這是與原來相比很大的不同。”
行癲形容,釘釘作為一個平台,最大的貢獻是提高了敏捷性。無論是開發者的敏捷性還是組織的敏捷性。也就是説,真正日常要使用雲能力的人,不再需要像開發者一樣花精力去對整個技術的來龍去脈研究個底透。
事實上一種新技術從面向未來到真正成為人人可用的“日用品”,往往都會經歷這樣一個轉折時刻——使用它的人不再需要用它那些從技術原理出發的邏輯來與它溝通。
比如DOS轉成Windows,人們就不再需要“照顧DOS的感受”,而是用更符合人類習慣的圖形界面來利用這些技術。雲也一樣,當業界還在用最傳統的PaaS,IaaS,SaaS這樣的普通人一聽就頭疼的分層,來像技術人員一樣一一對應佈局生態時,阿里雲已試圖讓它的客户不再關注這些晦澀的分類邏輯,而儘可能“傻瓜”式地直接從真實需求出發,需要啥就用啥。
“我們內部強調要有兩個能力,定義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行癲説。現在,在釘釘的平台定位逐漸明確,併成為阿里雲直接對接大量個人用户的出口後,他也決定“重新定義雲計算”。
“我們説的雲,它不是簡單的IT設施的雲,我們的雲是一系列數字技術的組合,這裏面釘釘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隨着“雲釘一體”成為阿里雲現階段的“指導思想”,另一個變化可能會是對釘釘盈利的預期。據品玩了解,阿里巴巴包括釘釘在內的所有tob業務在“拿單”時會密切配合,並相互分成。但目前在財報中,釘釘依然被列在“創新業務及其他”項,而非“雲計算”項。對於已經連續營收大漲、虧損下降、盈利在望的阿里雲,是否對這個捆綁越來越深的業務有盈利計劃?
“你問我商業模式,我真的不知道。”行癲説。“不是假的不知道,是真的不知道。就像當年我在淘寶,淘寶的前六年,出去別人問我最多的是淘寶怎麼賺錢,我就是真的不知道。”
無招也坦言他們並沒有路線圖。“至於收入部分,我們在不停地做規模,不停地做不同的商業化探索。越來越多的用户使用釘釘,商業模式是自然而然的,就像淘寶,支付寶一樣。”
雖然説不知道商業模式是什麼,但其實行癲和無招都有一個答案,就是先做大規模。兩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可以挖掘。行癲稱自己在負責淘寶時,“在內部反覆創業”,曾經做了類似搜索競價排名的招財進寶,但很快失敗了。“後來明白,就是因為規模不夠。你要收人很小的一筆費用的話,就必須規模夠大。”而無招最初以社交工具後來者身份,帶着來往去拼微信最終鎩羽,但創辦釘釘後作為企業溝通工具的頭一家,最終實現遙遙領先,背後也指向“要先做大規模”這個邏輯。
因此,阿里雲要通過釘釘,把自己從“上雲就上阿里雲”的技術設施,變為無處不在的“每個人的阿里雲”。
阿里雲和釘釘要進一步深入羣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