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阿里、美的加碼, 誰在重新定義萬億建築產業?

騰訊、阿里、美的加碼, 誰在重新定義萬億建築產業?

編者按:本文為專欄作者產業家授權創業邦發表,作者山丘,編輯皮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今年2月份,受美的集團暖通與樓宇事業部總裁管金偉的邀請,孟濤成為美的集團暖通與樓宇事業部樓宇科技研究院的第一個員工。

現任研究院院長的孟濤,通過兩個月的準備。在2021年4月7日,“2021中國製冷展”上,正式宣佈美的樓宇科技研究院成立。

其實,早在去年,美的決定要轉型做樓宇的同時,就決定要組建自己的研究院。

這也印證了,今年作為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國暖通空調行業需要把握新階段、貫徹新理念、融入新格局。

實際上,智慧建築的萬億戰場已開始,入局者無不來勢洶洶。

2017年,阿里正式踏入智慧建築領域,並將2017年視為智慧建築的元年。高調向生態合作伙伴發出邀約,並且構建智慧建築應用層的首個起點項目“神鯨空間”。

一年後,碧桂園成立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僅用兩年半時間,博智林就實現了建築機器人從自主研發、小批量生產到工程測試、工程服務及批量化商用。

緊接着,在2019年的騰訊雲地產合作伙伴生態大會上,騰訊雲微瓴作為在智慧建築和智慧城市場景中的核心物聯網操作系統,闡述自己已深入融合了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前沿技術。並且可以提供微瓴視圖、微瓴會議室、微瓴停車、微瓴人臉識別等落地解決方案。

萬億智慧建築市場上,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玩家,以碧桂園為代表的地產商,以及以美的為代表的設備供應商表現究竟如何,誰是這個市場的下一個定義者?

一、萬億戰場上,智慧建築哪家強?

智慧建築市場還是一片藍海,玩家的混戰才剛剛開始。

早在2015年,阿里選擇了要做智慧建築這件事。並在2016年花很多時間去開發,到2017年正式官宣,旨在能夠成為幫助在建築領域的中小創業者提供一個很好的平台。

阿里主要從以下四個維度看智慧建築:第一點,一定是在線的;第二點,一定是一個水平的開放平台;第三,一定是一套可定製的服務平台;第四點,一定是軟硬件一體化的,有內生的數據模型。

在這四個維度下,每一棟智慧建築都有自己的數字化模型,而且是在不斷地往前演進的。

如何與企業開展合作?阿里巴巴智慧建築發起人、集團副總裁王建勳回應:“阿里巴巴肯定不會做房地產,而是提供中小創業的服務,裝入新零售等未來的‘五新’等產業形態,並且將智慧建築的平台開放給所有的軟硬件創新者,支持到平台上創新和創業。”

其中,以深圳阿里中心共享空間為例,其結合互聯互通和DT技術,通過實施阿里巴巴智慧建築平台的參考架構,實現了人、設備、服務、資源的互聯和互通,通過海量數據的融合、計算、學習,為用户創建了一個智慧、互聯、共享、生態共建的新型辦公室。

騰訊、阿里、美的加碼, 誰在重新定義萬億建築產業?

阿里中心共享空間

2017年10月16日,美的暖通與樓宇事業部(原美的中央空調事業部)和西門子樓宇科技正式簽訂智慧樓宇技術合作協議。

整合各自領域所擅長的技術與資源,發揮協同效應,針對快速發展的智慧樓宇領域,展開全面的技術合作。

美的集團暖通與樓宇事業部上海美控公司總經理孫靖表示:“美的和西門子的戰略合作,完成了怎麼從暖通控制到樓宇自控,對美的來説,是一個比較大的轉折點。”

2020年11月,美的由原來的中央空調事業部,更名為暖通與樓宇事業部,重點關注智慧建築。

在具體的場景應用中,以廣州地鐵21號線的天河公園站和蘇元站在軌道交通的應用上為例,美控智慧樓宇解決方案首次實現了多專業融合的智能環控系統設計及建設模式,以通風空調專業為主導,融合低壓配電專業(變頻部分)、BAS節能控制的一體化閉環建設模式。

與此同時,2019年11月27日,騰訊雲微瓴宣佈在福建漳州成立東南運營中心,同時,騰訊雲微瓴(漳州)產業互聯網生態基地在招商局·芯雲谷正式揭牌。

在騰訊雲副總裁王濤看來,建築不僅僅是安全食宿、生產工作、娛樂休息的場所,更應該是具備協同高效、自我優化、節能環保、人文關懷的智能生態體。

騰訊微瓴就是深度適配智慧建築場景的物聯網類操作系統,在智慧建築場景中擔當物、人與信息協作的樞紐。

它以物聯網為紐帶,促進物與物之間的物聯繫統工作;以通信和社交為核心,連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以互聯網為媒介,連接未來生活無限可能。

作為騰訊的技術出口,騰訊云為微瓴提供包括存儲、計算、分析、系統分發以及微信開放接口等基礎能力,整合物聯網數據接入平台、大數據開發應用平台、人工智能與應用、大數據分析與可視化等空間大腦,提供統一身份、統一支付、統一觸點、運營推廣等核心業務服務,為智慧辦公、智慧社區、智慧商圈輸出民生應用、無人商超、身份識別等豐富的空間應用產品和解決方案。

位於深圳的騰訊濱海大廈作為騰訊全球總部基地,已成為“智慧建築”的精彩案例。

騰訊、阿里、美的加碼, 誰在重新定義萬億建築產業?

騰訊濱海大廈

騰訊雲的開放平台接入大廈內的各類設施設備,讓每一個設備都能在智慧化管理平台上不斷交互。大樓中的人臉識別門禁系統整合了550個人臉識別一體機和275個優圖盒子,使出入更加便捷;智能照明等能源管理系統內的1396個能源表對燈具、空調等設備進行綜合管控,降低能源使用量;會議預定系統通過對會議室進行智能調配,提升了工作效率,各系統之間相互協同運作。

王濤表示,未來,騰訊微瓴還將以騰訊雲的技術能力為基礎,聯合行業夥伴,進一步打通住家、出行、辦公、購物等豐富場景,通過持續進化迭代的AI、大數據等智慧神經網絡能力,輸出解決方案,助力產業互聯網時代不同場景下的數字化轉型。

另外,碧桂園在擁有綜合實力、應用場景、人才、資金等優勢下,為旗下博智林的研發應用獲得了源源不斷的支持,這也利於建築機器人產品的加速迭代和智能建造體系的升級完善。

碧桂園董事會主席楊國強表示:“我們花了很大力氣,希望在建築領域裏,用科技的手段和機器人設備變革行業,以後所有產品都是標準化、質量好、安全有保障。”

阿里、騰訊 碧桂園 美的等紛紛入局,是因為看中了其萬億規模。

其實,在我國,智慧建築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提起。

近三十年來,智慧行業經歷了初創期、規範期、發展期三個階段,已經形成了產業規模及產業鏈,智慧建築工程已經普及到了各種類型建築並延伸到了城市建設及相關行業。

我國建築智能化行業市場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億元之後,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長態勢發展。到2008年,我國智慧建築市場規模達到355億元。隨着下游建築行業的持續增長推動了建築智能化行業的發展,到2012年,我國智能建築市場規模將達到861億元,同比增長26.6%。到2015年我國建築智能化市場規模已突破1800億元。

未來,隨着5G、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應用,智慧建築行業市場的需求將持續增長,行業市場規模還會逐漸增大。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研究標明,預計未來我國智能建築在新建建築中的比例仍將保持每年3個百分點左右的提升速度,到2020年,我國智能建築在新建建築中的比例有望逼近60%。

2021年,我國智慧建築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0964億元,甚至到2023年,國內建築智能化工程市場規模將達到12276億元。

不過,我們現在所説的智慧建築與90年代理解的智慧建築是大相徑庭的。新時代的智慧建築已經被重新定義。

二、被重新定義的智慧建築

1986年,北京發展大廈,即國內第一座大型智能建築拔地而起。

此後短短几年時間裏,相繼建成了深圳的地王大廈、北京西客站等一大批高標準的智能大廈。

此外,不僅廣州等東部大城市出現了智能建築,烏魯木齊等遠離沿海的西部中型城市也建造了智能大廈。

智能建築在國內已生根發芽。

國際上對智慧建築的定義是:通過將建築物的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四項基本要求以及他們的內在關係進行優化,來提供一種投資合理,具有高效、舒適和便利環境的建築物。

在我國,對智慧建築的定義是:以建築物為平台,兼備信息設備系統、信息化應用系統、建築設備管理系統、公共安全系統等,集結構、系統、服務、管理及其優化組合為一體,向人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節能、環保、健康的建築環境。主要應用於在辦公樓、商業綜合樓、文化、媒體、學校、體育場館、醫院、交通、工業建築、擴建或改建工程等建築平台。

傳統智能建築是基於“信息-建築”二元空間的系統,智慧建築是基於“人-信息-建築”三元空問的系統。在信息這一維度上,智慧建築1.0即第一代智慧建築更多的依賴於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技術;智慧建築2.0即第二代智慧建築更多的依賴於人工智能技術。在智慧建築2.0的三元空問系統圖中,人與信息之問由於引入了AI,會更多的體現出“人-機”共融特徵。清華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杜明芳表示。

在智慧建築的新內涵下,智慧建築應具有實時感知、高效傳輸、自主控制、自主學習、個性化定製、自尋優進化、自組織協同、智能決策的八個基本特徵。

此外,智慧建築的玩家也給出了自己對智慧建築的定義:

在美的的定義下,智慧建築應該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一是最主要的機能設備可以自控;二是每個功能區域可以自制,可以提供良好的服務,可以滿足客户的需求;三是在整個數字平台,美的把所有的數據都融匯在一起,在最關鍵的地方能幫客户做出正確的決策,能夠獲得相應的平衡。

在阿里的定義下,未來的智慧建築應該是自學習、會思考,可以與人自然溝通和交互,自適應各場景,並作為智慧、城市的部分,可以在更高的結構層次上高度互聯。在智慧建築的平台上,普惠的人工智能表現在,一是幫助智慧建築以最綠色、最生態的方式運行;二是幫助智慧建築中的企業以最高效和最低資源消耗的狀態運行;三是幫助在智慧建築中工作、生活的人們享受到更安全、更高效、更便利的服務和環境。

智能建築近年來發展不斷加速,是技術發展、政策扶持、行業需求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技術端,近年國內外技術革新進一步加快,大數據、雲計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不斷進步,建築智能化工程的發展進入到新發展階段。

據國外權威機構預測,在21世紀,全世界智能大廈的40%將興建在中國的大城市裏。

市場規模的吸引下,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瞄準智慧建築領域,但對這一全新領域,玩家們還需要下一番功夫。

三、誰能笑到最後?

沒有前車之鑑,智慧建築市場的玩家是摸着石頭過河,各家有各家的玩法。 

相比於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我國的建築智能化普及程度目前還比較低,具有巨大的成長空間。未來,隨着我國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建築行業發展將繼續推進,大大驅動建築智能化行業的發展進程。

通過梳理,我們發現在智慧建築發展過程中有一些突破點需要克服。

第一,重概念,輕產品。

我國智慧建築所採用的自動控制系統、相關產品等大多來自江森、西門子、霍尼韋爾等國外企業,國內的智能建築企業只提供行業上下游等邊緣的產品或服務,控制系統的核心產品國產化率極低。

各類智能系統綜合應用尚處於起步狀態,智慧建築的玩家不僅需要提概念、提技術,還要落地到具體的產品中。

第二,重系統,輕信息溝通。

智慧建築的發展仍相對獨立,各智慧建築的設備、系統無法實現互聯互通。我國智慧建築各系統之間都是分散獨立存在的,缺少總體佈局和頂層設計,難以對不同的智慧建築進行綜合治理。此外,我國智慧建築本身雖然涵蓋了諸多的子系統,但是大多子系統之間仍處於獨立運行的狀態,無法達到集成的目的。

第三,重成本,輕節能。

很多開發商考慮到成本因素,忽略了節能因素或者是不願意採用節能新技術,常常會用普通材料代替節能環保材料,這將在建築物未來的使用過程中增加過多的能耗並對造成環境污染。

復旦大學副教授周小林認為,這樣建造出來的智慧建築大多數的都是高能耗建築,既不能滿足綠色節能的要求,又無法給用户帶來良好的用户體驗。

第四,重建設、輕運行管理

在智能建築的建設中,有重建設、輕運行管理的現象,以致有些工程的智能化系統建成後不能完全發揮作用。大多數業主對智能建築的物業管理意識落後,很難使智能建築的物業管理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一些沒有管理過智能建築,甚至不具備管理智能建築的公司以傳統管理模式實行管理,使智能化系統不能真正發揮作用。

第五,重進度,輕人才

目前,智能建築設計水平低,施工難落地。隨着建築物功能與實際規模的智能化要求的提高,有些設計人員因不熟悉智能化設備的技術與智能建築設計方法,不能高水準地完成智能建築的設計。同時,因為專業工程師的極度匱乏,施工質量也難以保證。以致有的智能化系統出現集成性差、監控點配置不合理、控制精度低等一系列智能化系統應用效果差的突出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未來智慧建築需要回應。通過觀察智慧建築的趨勢走向,我們發現智慧建築正在向多元化、數字化、規範化的方向發展。

多元化體現在智慧建築的功能上。由於用户對智能建築功能要求有很大差異,智能建築的設計也分門別類,有針對性地設計出符合用户使用功能的智能建築。

數字化體現在智慧建築的技術應用上。採用最新高科技成果,向系統集成化、綜合化管理以及智能城市化和高智能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規範化體現在智慧建築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上。政府的逐漸重視,可在科研、資金和政策等方面積極地進行支持和引導,使智能建築正朝着健康和規範化的方向發展。

其中,在智慧建築數字化轉型方面,中國建築業協會副會長劉錦章表示:“數字化轉型是推動建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從‘中國建造’走向‘中國智造’是我國建築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未來,智慧建築產業正在迅速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技術產業。無論是響應市場招換還是自身業務拓展的需要,智慧建築市場必將迎來重新洗牌,到底最後獲勝的是互聯網巨頭、地產商或者是設備供應商哪一類玩家,我們還需要等待時間的驗證。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506 字。

轉載請註明: 騰訊、阿里、美的加碼, 誰在重新定義萬億建築產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