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璟璟
據央視,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一些App的推送特別“精準”,你在想什麼、説什麼,App就給你推送什麼。甚至有人發現和朋友只在線下閒聊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出現在自己手機應用的推送裏。最近,工信部公佈了2020年第二批侵害用户權益行為的App名單。在被點名的15個App中,有13個都涉及個人信息的過度收集。
App竊聽到底是怎麼“聽”的呢?這或許超越了很多人原本的想象。高校實驗室研究發現,一些手機App甚至可以利用手機內置的加速度傳感器,採集手機揚聲器所發出的聲音振動頻率,可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況下,繞開隱私協議,合法地獲取語音信息。如此這般,堪稱手段高明、煞費苦心了。此等暗黑技術,已然不是普通人所能設防的。
此前,許多手機用户只是主觀上感覺可能被App偷聽,但實則是沒有“確切證據”的。相比於“強制授權”“自行啓動”等問題,App的竊聽、偷聽,實則更不容易被發現,或者説更不容易“取證”。若非工信部通過專業手段檢測,某些App竊聽根本不會有實錘。應該説,在所有類型的App亂象中,“竊聽”可以説是最為惡劣的行為之一。這意味着,絕不能將之等同於一般問題常規治理,必須採取強力手段集中排查、整治。
動員技術力量,優先查清楚App竊聽的路徑、方式和手段,並儘快開發出可以普遍適用的反制工具,這既是市場的機會也是職能部門的職責所在。對市面上可疑App展開拉網式檢測,對於存在後台竊聽的App當應查盡查。唯有如此,才能給公眾以基本的安全感,才有基本的隱私可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