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做不到這三點的企業將寸步難行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哈佛商業評論”(ID:hbrchinese),作者 HBR-China,36氪經授權發佈。
250多年以來,如果要説驅動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是什麼?那麼答案一定是技術創新,其中最重要的創新即經濟學家所謂的通用技術,包括蒸汽機、電力和內燃機等。在這些技術之後,相應的創新和機會大量湧現。而對當前這個時代來説,最重要的通用技術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以遠超人類的速度和力量執行多種類型的體力和智力任務,大大提升了社會生產力。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學者埃裏克·布林約爾松和安德魯·麥卡菲稱,人工智能的影響力將在接下來的10年中不斷放大,製造、零售、交通、金融、醫療、法律、廣告、保險、娛樂、教育及幾乎所有其他行業都會改革核心流程和商業模式,從而搭上人工智能的順風車。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發布的《人工智能改變世界》報告顯示,至2030年,AI將推動全球GDP增長超過15.7萬億美元,推動經濟增長14%。這些都意味着,能夠迅速感知並抓住機會的組織將在AI的天下佔領高地。
雖然目前AI已在金融、醫療、交通等多個領域實現技術落地,且應用場景也愈來愈豐富,正在實現全方位的商業化,引發了各個行業的深刻變革,但仍有大量重要機會尚未發掘,瓶頸出現在企業的管理、思維和商業想象力等方面。
破除信任難題AI的大規模落地應用首先要面臨的是信任問題。原因在於,在AI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過程中,機器替代人的討論也愈發激烈。花旗集團研究預計,AI將威脅美國47%的勞動力崗位和經合組織(OECD)國家57%的勞動力崗位,對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印度與中國的勞動力崗位影響更是分別達到69%和77%。這讓人們不得不對自己未來的工作產生憂慮。《衞報》就有報道稱,英國600多萬員工擔心自己被機器取代。
因此,企業在應用AI時會面臨來自員工的壓力,對於有可能取代自身工作的AI,員工在一定程度上持有不信任的態度,加大了應用的難度。包括一些管理者自身也會擔心AI對於自身價值造成衝擊。埃森哲針對來自14個國家的1700餘名經理進行調研後發現,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經理擔心機器可能使得他們飯碗不保。在被問及是否會信任智能系統所作的決定時,只有14%的一線經理回答十分認同。
企業要想讓AI發揮積極的作用,就要採取多種方式逐步培養員工對AI的信任,並從組織管理上努力打造人機共生的組織環境。首先,企業決策者要樹立起變革者的形象,從開始階段就做好清晰且坦誠的溝通工作,讓員工信服AI的價值和能力。員工需要被傳達的是,AI與人將在組織中承擔不同的角色分工,而不是簡單的替代關係。機器將趨於承擔常規性、重複性的工作,而人將逐步轉向創造性、複雜決策性的工作之中,發揮理解、整合與創造“知識”的作用。
其次,要從組織運營上做出改變,建立新的培訓系統、績效評估方式、培養年輕人才等。員工的不信任往往源於自身儲備技能的缺乏,因此企業有必要將培訓員工隊伍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大力投資培養具備“融合技能”的員工,即讓員工在人機交互界面有效工作的能力。其中,針對年輕人才的培養應該成為重中之重。儘管年輕員工管理一直是組織最大的挑戰之一,但是年輕員工普遍更看重學習和挑戰,對新生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AI所帶來的變化或許會讓年長的管理者難以適應和接受,但對年輕人來説卻是司空見慣。激發年輕人的活力不僅有助於企業在當下推進AI的落地,而且將為企業培養出下一代管理者,為未來的發展做好準備。
打破固有思維在AI巨大的發展機遇面前,企業紛紛在技術研發上投入巨大成本,以求早日建立新的競爭力。全球範圍內的行業巨頭,包括亞馬遜、谷歌、微軟、蘋果、百度、阿里、騰訊等都紛紛入場。比如百度不斷投入鉅額資金用於研發包括語音識別及合成技術、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圖像及視頻識別技術、深度學習技術等在內的前沿AI技術,研發費用佔收入的比重達到了19%。
然而問題在於,對於多數非天生數字化的企業來説,它們盲目跟風投資前沿技術,對自身能力缺乏清晰的認知,忽視了自己原本的優勢,卻浪費了巨大資源在不擅長的領域。這種現象也導致人們形成了一種普遍的誤解:要想應用AI就必須要有高投入,令缺少資金的大量中小企業望而卻步。
倫敦商學院教授加里·哈默爾就指出,各大公司都在努力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但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培養核心競爭力並不是説必須在研發投入上超過對手。而且,只有企業將技術與生產能力結合起來形成核心競爭力,其被複制的可能性才更加微乎其微。因此,企業需要對自身形成準確的定位,明確自身的價值所在,着重發展優勢業務,並且認識到將AI應用到企業運營管理的各個方面,以解決實實在在的痛點為目標,才能創造出最大的價值。
而對於自身並不擅長的AI技術方面,企業則要打破孤立思維,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對外尋求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對於那些認為AI應用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企業來説,更需要打破固有思維,積極引入外部的技術力量。這也是顧客主義時代的客觀要求。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陳春花指出,當前商業邏輯發生了改變,所有企業都要以客户為中心,精準地滿足客户多樣化的需求是企業共同的目標,這就要求企業打破資源約束,走向跨界、協同。
百度推出的零門檻AI開發平台EasyDL就能為大多數中小企業在AI開發、構建智能化企業應用方面提供很好的助力。它基於百度在深度學習領域深厚的算法積累,能夠讓企業“像使用家電一樣簡單”去開發AI服務,“像高級AI工程師一樣專業”地去訓練高質量的AI模型,極大地降低了企業應用 AI 的門檻與成本。即使企業缺乏技術積累、資金儲備,同樣能夠享受定製化AI服務。因此,一經推出,就在大量中小企業中得到廣泛的認可與應用。目前已有來自工業製造、安全生產、零售快消、政府政務、互聯網等多個行業的超過70萬企業用户使用EasyDL,助力企業的智能化轉型。
打開商業想象力對於中國企業來説,場景化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對科技的研發並不是目的,讓科技規模化落地,讓科技成果賦能業務,創造出社會價值,才是最終的歸宿。AI的落地應用也需要解決現實中具體的行業問題,與場景實現深度結合,以釋放出巨大的價值。
就拿百度EasyDL的應用來説,在人力資源領域,人力資源專家在完全不懂AI算法的情況下,藉助EasyDL平台的指引,完成了簡歷數據的結構化處理和自動分類模型,大大提升了工作人員在簡歷檢索方面的效率。在氣象領域,基於EasyDL 搭建的天氣智能識別系統,能夠捕捉和自動識別天氣的細微變化,雲量、雲狀、天氣狀況等過去靠人眼觀測的數據,可以被 AI 自動識別直接進入氣象信息系統,供氣象預報、服務使用,氣象觀測員也得以從繁重、瑣碎的工作流程中解放出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AI賦能場景所產生的價值也顯而易見。當前行業巨頭們也看到了這一點,在AI的佈局上呈現出兩個趨勢:一邊深度研究中層和底層技術,一邊將AI能力全面落地到業務。比如微軟將AI的落地集中在兩個維度:一是將AI能力注入到微軟現有的每一個產品中,形成新的AI產品;第二是加速與產業、企業的結合。作為中國AI領域的代表性企業,百度除自有業務之外,在自動駕駛、城市和醫療等領域,也相繼落地了AI能力。
不過,對大多數企業來説,場景化的能力是將AI落地應用最大的難點所在。很多企業之所以尚未應用AI,也正是由於沒有察覺到相應的應用場景。
這就需要企業打開商業想象力,基於自身業務中的痛點發現應用場景上的需求。巴布森學院的托馬斯·達文波特教授指出,AI大體上可以支持三個重要的商業需求:業務流程自動化、數據分析洞見,以及與客户和員工的交流。或許企業可以以此挖掘適合自身的AI應用機會,通過創建一些試點項目,逐步將AI應用推廣到整個企業中去。
周強 | 文
周強是《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新媒體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