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網民規模”已經成為沒有參考價值的指標,在互聯網下沉勢力的衝擊下城鄉的界定日漸模糊。重視整體而忽視個體差異仍然會暴露出很多微觀問題,弱勢羣體的受關注程度仍然很低,農村互聯網半空白仍是常態,這是振興農村主要切入點之一。
■非網民大都在村鎮宏觀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中國非網民規模為4.63億,其中城鎮地區非網民佔比為43.8%,農村地區非網民佔比為56.2%。非網民仍以農村地區人羣為主。“非網民規模”這一指標是從2017年正式列入CNNIC報告的,這代表着在互聯網普及過程中的不平衡開始受到重視。在普及過程中農村網民規模並沒有出現大幅增長,可能存在以下五個原因:
■城鎮化導致農村網民流失隨着農村地區不斷城鎮化,網民本身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中青年外出務工也導致農村網民向城市流動。比較反常的現象在於,受疫情影響中國人口流動規模大幅下降,2020年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大幅提升,但是這並不代表農村互聯網本質上的崛起。
■教育水平和經濟能力決定普及率現有的農村網民的教育水平和經濟能力決定了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無法突飛猛進。但是,重視整體忽視差異的現狀有所改善。統計數據反映了互聯網的技術發展和市場趨勢,互聯網的工具性已經在農村逐漸顯現。
■下沉不是商業市場救命稻草產品通過網絡直播獲得銷售業績,刻板的舊農村已經發生質變,下沉市場並不是商業“救市主”。農村網民被感知的需求要比城鎮網民更強烈,製造看點和沉迷於流量並不是五環內的專屬邏輯,掌握巨大流量的互聯網巨頭試圖通過電商、短視頻、手遊打開下沉市場,以尋找業務增長點。但是,鮮有互聯網企業去探索,傳統農村集市和小商超百貨如何與互聯網共生。農產品在不斷上行,互聯網將如何下行?所謂的農村電商運營中心還多是表裏不一的噱頭產物。
■對互聯網金融敬而遠之大部分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都會屢屢碰壁,因為農村市場普遍情況複雜。農業項目靠天收的性質決定了抗風險能力極差,且農村徵信體系不完善,農民又普遍缺少可抵押的資產。農村新生代網民反而更容易成為網貸的受害者,長期以來金融血液都難以輸送到中國農村,農村互聯網金融產品也缺少生長的土壤。
■農村電商的高光時刻已過在國家政策的號召和巨大市場潛力的呼喚下,相關資本紛紛湧入農村電商行業。同樣是在2017年農村電商行業融資達到峯值融資總金額達11億元。此後出現指數級下降,農村電商進入沉澱發展週期,顯然農民大面積享受行業紅利還有待時日。
■結束語農村網民教育水平、經濟收入、遷移流失、基礎設施滯後、金融體制不完善等一系列因素,導致互聯網下沉市場無法在3一5年產生裂變反應。在互聯網巨頭們遙望星辰大海的時候,農村脱貧之時就是進入互聯網應用發展的開始,但短期內不會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