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祖國 造福桑梓
版式設計:張丹峯
曾有僑胞説:“出了國以後,才知道鄉情有多深。”或許正是這一切身感受,造就了“僑”這一特殊羣體。在海外心繫祖國,回國後造福桑梓,他們對這塊土地和人民愛得深沉,在奮鬥中書寫了精彩人生。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他們也不例外。困難與挑戰面前,他們迎難而上,以自己所學所長,響應國家所需、社會所需。今天聚焦的幾位僑界人物,是廣大歸僑的小小縮影。
——編 者
吳向未和醫療隊馳援武漢
沒有驚天動地 只有醫者仁心
本報記者 孫立極
作為新疆石河子大學附屬醫院醫生,2020年吳向未(圖③)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上。
去年2月4日,他所在的醫療團隊從石河子馳援武漢,是援鄂醫療隊中最遠的一支。一個多月時間,吳向未作為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臨時黨委副書記、心理干預組組長,每天穿行在病區、會場和後勤保障區,只能睡四五個小時,嗓子經常説不出話。
回想那段日子,吳向未覺得其實沒做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兒,都是一點一滴的普通生活:在冰雪交加的2月,脱下防護服,鞋套竟倒出了汗水;有天暴雪壓塌了他們工作的帳篷,CT還在出報告,一位同志用手把帳篷頂了起來,大家繼續工作;一位年輕護士工作時暈倒了,清醒後第一句話卻是“我還沒交班呢,怎麼就出來了”……
這些經歷讓吳向未終生難忘,深深體會到“醫者仁心”沉甸甸的內涵。從武漢回來,作為石河子大學醫學院院長,他給學生們上了很多思想政治課,講武漢故事,告訴他們“醫生就是要治病救人。學醫者更要理解生命、敬畏生命,尊敬自己這份職業”。
吳向未發現這場疫情改變的不只是他的心態。有一次他去參加兒子的家長會,老師突然介紹,有位家長參加了援鄂醫療隊,家長們聽到後,一起向他鼓掌。吳向未完全沒有心理準備,感覺自己受到了英雄般的對待。前段時間,援鄂醫療隊在醫院大廳拍短視頻,圍了很多病人和家屬,他們紛紛豎起大拇指,讓吳向未很感動,“那一刻我充分感受到社會對醫生的尊敬”。這場疫情更讓他感慨萬千:“有哪個國家能把疫情迅速控制得這麼好?!又有哪個國家的人民這麼自覺配合?!”
1973年出生的吳向未在安徽長大,1991年考入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畢業後留校。2005年他赴美國留學,表現優異,獲得美國醫學會青年學者獎等多個獎項。5年後,吳向未放棄了很多難得的機會,決定回國、回到新疆、回到母校。
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只有在新疆,才能發揮我的長處。”吳向未説。如今,吳向未不但在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的研究領域取得成績,他和團隊還探索出一套治療包蟲病的新方法,成果已在全國推廣。
經歷了2020特別的一年,吳向未説自己除了當好醫生、做好醫院管理工作外,還要把更多時間放在教書育人上。“培養更多優秀的學生,服務地方老百姓。醫學教育做好了,功在千秋。”
黃亞欣用大數據串起鄉村衣食住行
“一户一碼”助力鄉村振興
孫立極 崔 妍
2020年12月,黃亞欣(圖①)獲得第八屆“中國僑界貢獻獎”一等獎。領獎時,他感慨良多。
28年前,同樣在人民大會堂,他領取的是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當時黃亞欣30歲不到,出國十年再回國,他已從研究生物基因轉向互聯網。公司在海外上市時,他還不到40歲。2015年,他受當地政府之邀,走遍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2縣市,創辦貴州領略農產品大數據有限公司(簡稱“領略”),應用大數據精準扶貧。明知這條路如山路般險峻,黃亞欣説,州政府的盛情難卻,“廣大農村確實需要我”。
“領略”以“一户一碼”的形式,為每個貧困户賦予獨一無二的“一碼”。帶着“一碼”,他們生產的農產品直達廣東的餐桌,同時收入也由“一碼”直達村民賬户。應用“一户一碼”,2017年黔南州貴定縣建檔貧困户9300多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一户一碼”受到廣泛認可。
2020年,疫情阻斷交通,“一户一碼”推廣也隨之停滯。黃亞欣沒有停。他在貴定縣沿山鎮石板村,將鄉村小店建檔為“一店一碼”。“很多鄉村交通不便,物流只能到鎮上。我們以鄉村小店為集散站點,將農產品標準化後集中用車運出去,再把外面的東西帶回來,打通物流最後一公里。”
這個探索使“一户一碼”的技術應用發生迭代,從村民發展生產直通銷售的一個窗口,拓展為一個串聯起鄉村衣食住行、信息溝通、快遞物流、全域旅遊等的綜合服務窗口,從“精準扶貧”一路走到“鄉村振興”。黃亞欣介紹,村民可以通過“一户一碼”平台獲取引導信息,是種水稻還是種油菜,用什麼種子、什麼管護方式,由此種出來的農產品也帶着“一碼”直接到加工廠。“這樣我們用區塊鏈技術解決了食品安全的關鍵節點。”同時,他們以利益鏈為機制調動村民們的積極性。比如生產隊可以從收益中分成,就有動力督促生產、監督品質。經過“一户一碼”的運作,2020年石板村73户每月有28萬元的交易額,返還給村民1.3萬元的毛收入——這只是起步。石板村做完後,“領略”又拓展到整個貴定縣,2020年95個村交易額4.33億元,月交易額3600萬元。
黃亞欣認為,農產品銷售有暢有滯,主因是農村與城市信息不對稱,“通過大數據的動態調整,可以解決生產過剩問題”。不僅如此,未來“一户一碼”大數據還可為產業結構調整、疫情防控甚至人口普查提供輔助。
黃亞欣想得很遠,城鄉差距是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鴻溝導致。“目前98%的中國鄉村都覆蓋了4G網絡,在信息文明上與城市處在同一起跑線,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條信息高速公路上做好軟環境建設,幫助廣大鄉村彎道取直,後發先至。”他期待,通過“一户一碼”進入更多的中國農村,進入更多的村民家庭,發揮更大的效益,“我們這一代人就會看到鄉村振興的那一天”。
陳寬用人工智能懸壺濟世
“中國技術可以造福世界人民”
孫立極 崔 妍
2020年底,推想科技創始人兼CEO陳寬(圖②)獲得第八屆“中國僑界貢獻獎”一等獎。
33歲的他是名副其實的新僑。2014年,陳寬放棄芝加哥大學雙博士攻讀,回國創辦推想科技。除了出身醫生世家埋下的懸壺濟世夢,他還想用學到的人工智能(AI)技術改變社會。創業艱難自不必説,推想的第一個可用於醫療影像的AI模型,“出生”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外一棟破舊居民樓裏。5年時間裏,陳寬以“推動科技,想醫所想”的理念,獲得多輪融資,打通了醫療數據的全流程。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如同一股強氣流席捲陳寬和推想AI。“我們早就和包括武漢同濟醫院在內的多家醫院,聯合研發基於肺部影像的人工智能模型。”他們立刻與一線醫生聯繫,武漢的醫生們提出了很多明確的需求。比如通過AI如何快速篩查出肺炎患者,以減少疑似病患及家屬的交叉感染機會;如何從影像上迅速評估病患病情變化等。
“我們的小夥伴們春節一天都沒有休息,全力加班加點,1月30日就做出了針對新冠肺炎的AI。投入使用後,醫生再反饋問題,我們再修改。”一次又一次迭代,這套新冠肺炎AI篩查系統幾乎三四天就出一個版本。AI見過的病例越多,就越聰明。推想的新冠肺炎AI受到廣泛肯定,在2020年初疫情蔓延之際,迅速幫助國內數十家醫院進行新冠肺炎的篩查和疫情監測。
3月,意大利疫情最嚴重時,推想科技歐洲分部負責人從德國驅車把AI送到意大利。經過邊境時,邊防軍人不解:大家都往外走,你們是什麼情況?等他看到醫院的證明函,軍人用生澀的英文説,謝謝你們在危險的時候來幫助意大利。“我們的AI相當於看過很多病例、經過大量訓練的‘醫生助手’,幫助當地醫生迅速把經驗建立起來。”陳寬介紹説。
幾乎同一時間,日本、歐洲的多家醫療機構都開始使用推想新冠肺炎AI,推想AI開始走出中國,助力世界各地的疫情篩查和治療。陳寬説:“那時,特別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2020年對AI和醫療行業來説都是巨大的磨礪。對推想來説,是磨礪也是成長。這一年,推想AI陸續獲得歐盟、日本、美國、中國醫療市場監管機構的准入認證,其潛力也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充分認可。
推想還與埃塞俄比亞等發展中國家合作,用AI快速提升它們的醫療水平。陳寬認為,AI可以破解醫療資源不平衡的難題,“中國技術可以造福世界人民。”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31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