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的前世今生:欲見未來,必見其史

【獵雲網北京】6月18日報道(文/崔可家)

SaaS作為近年來軟件行業最引人注目的變革,已經在美國湧現出了Salesforce、ServiceNow、Workday等百億美金以上的初創公司,並且Oracle、Adobe、SAP等傳統IT軟件廠商也在擁抱SaaS。在深入瞭解SaaS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軟件的發展史,試圖尋找SaaS出現的必然與偶然。

軟件行業的發展最初可以追溯到1955年,世界第一家軟件開發和服務公司Computer Usage Corporation在美國成立。在CUC出現之前,並沒有單獨的軟件行業,客户所使用的軟件產品不是由大型機等硬件開發商編寫就是由客户自己編寫,而獨立軟件公司CUC的出現開啓了軟件業從外包服務到企業級SaaS的輝煌時代。

CUC為客户提供的是軟件開發服務,即我們現在理解的軟件外包服務,根據客户的需求來開發定製化軟件。自CUC成立之後,大量軟件服務公司在美國陸續成立,截止1967年,美國軟件公司的數量已經達到2800家。當時的軟件服務公司為客户定製化開發的軟件,包括信息技術諮詢、軟件編程和軟件維護,IBM、HP等知名軟件公司也伴隨着軟件外包業迅速成長起來。如今這種軟件外包服務仍是軟件行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別是在國內,仍舊有大量軟件外包服務商。

軟件外包服務需要根據客户的要求進行定製化的開發工作,那麼在軟件業是否有更高效的商業模式,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即將同一段代碼重複出售,極大地降低邊際成本,於是,軟件產品時代到來。1969年,軟硬件一體廠商IBM迫於反壟斷壓力,停止免費發送軟件給計算機客户,並開始實行軟件和硬件分別定價,成為軟件行業的另一個重要里程碑,新的商業模式在軟件行業中出現。這個時代誕生了Informatics等為人熟知的企業軟件產品公司,他們憑藉優秀的軟件產品打動客户,並以極低的複製成本迅速擴張。

軟件產品的價值在於提升效率,而企業更為需要的是能夠直接提供業務價值的系統,這時單純的軟件產品就不能直接滿足了,企業級解決方案廠商應運而生,而SAP無疑是企業級解決方案廠商中的佼佼者。1972年成立的SAP,1997年收入達到33億美金,其標誌性產品R/3不只是單純地提供軟件產品,而是將商業過程融入到軟件產品中,提供整套企業級解決方案,離業務更近,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軟件業的前半段無疑是屬於企業級市場的,而隨着個人計算機的普及,軟件產品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伴隨着這個過程,Microsoft、AutoDesk、Apple等廠商快速發展起來,提供一系列面向C端用户的軟件產品。這種面向C端的產品雖然售價並不能媲美企業級軟件,但是擁有着龐大的使用人羣基數以及高可複製性,因此這些軟件廠商的發展速度以及規模迅速超過了企業級軟件廠商,成為軟件行業中不可忽視的勢力之一。

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出現並迅速發展,這時一類特殊的“軟件”公司開始走上舞台,這其中包括Amazon、Facebook、Google、阿里巴巴等大多數我們現在看到的巨頭公司。這些公司不再是銷售軟件,而是通過用户使用軟件過程中的增值服務來獲取利潤(比如Amazon的佣金、Facebook的廣告收入)。雖然這些企業並沒有銷售軟件,但是這類互聯網企業將IT軟件融入業務中,所有C端用户使用的都是同一套由廠商運維的軟件產品,可以理解為廣義上的SaaS。

縱觀軟件的發展歷史,前半段由企業級軟件主導,後半段則隨着PC和互聯網的普及,面相C端的軟件產品和服務快速發展,在企業級軟件側卻並沒有太多創新出現。雖然在90年代,應用軟件服務商(ASP)開始出現,想通過Hosting的模式來改變企業級軟件市場,但始終沒有發展出大體量的公司。直到1999年,Salesforce成立,喊出“No Software”的口號,攪動了企業級軟件市場,開啓了新的商業模式——軟件即服務SaaS,迅速取代了ASP的風頭,長成如今千億市值的絕對領先者。

回顧軟件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軟件業背後的發展規律,即通過更高標準化以及更高業務價值的產品來服務更多的客户,不論是C端還是B端的軟件都在遵循這個規律,因此SaaS的出現可以説是歷史的必然。

而支撐軟件業不斷髮展的另一個驅動力則是IT基礎設施的不斷進步,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次軟件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都伴隨着在基礎設施側的巨大變動——即算力平台變化。

PC時代以前,是IBM大型機的天下,所有用户會通過終端分享主機的存儲和計算能力,同一主機的終端用户在權限範圍內可以分享主機上的信息和服務,但不同主機之間的通信功能很弱,所以不同主機的用户幾乎不會共享信息和服務,算力集中在服務側,因此是企業級軟件產品發展的黃金時代。

1979年,IBM推出了IBM-PC,正式拉開了PC時代,計算機從企業普及到了個人,PC端雖然計算能力較弱,但是價格便宜,性價比超過大型機,因此迅速侵佔了大型機的市場,微軟和Intel為代表的廠商迅速崛起,端側的軟件產品開始發展。

而隨着互聯網的發展,解決了不同設備之間的網絡通信問題,大型數據中心之間可以採用高速光纖網絡連接,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共享數據中心的計算和存儲能力,互聯網應用迅速發展,Facebook、騰訊的廠商成為主要獲勝者。

回到企業側,從企業級軟件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2000年以前幾十年的整個市場格局並沒有發生大的改變,一直是IBM、SAP、Oracle等傳統巨頭在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也正是因為企業級硬件長期被IBM大型機等專有產品佔據,在數十年的時間中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而由於企業級客户的特殊性,其具備的數據忠誠性以及高昂的銷售成本,讓大多數創業公司很難在沒有巨大技術變革的時代去取代傳統企業級軟件巨頭。

但是隨着雲的出現,企業側的硬件開始發生變化,從集中化的大型機向雲遷移,因此給了企業級軟件初創廠商發展空間。美國有大量企業級軟件公司在2000年左右成立並迅速發展壯大,包括我們所熟知的Salesforce、Workday以及ServiceNow等公司。

從市場側來看,不論是IaaS還是SaaS,雲的年增速已經遠超傳統IT軟件,根據BVP的預測,未來94%的軟件市場將被雲所替代。

雲的出現改變了企業級軟件的生態格局,新玩家不斷湧現,SAP、Oracle等老牌軟件廠商也相繼推出雲戰略,整個企業級SaaS在快速發展。反觀國內,企業級軟件市場長期被國外廠商佔領,如果沒有大的架構升級改造,國內廠商很難突破,而云的出現則為國內廠商帶來了機會。

伴隨着基礎架構的變化,SaaS的出現雖然可以稱為必然,但是仍需瞭解企業級SaaS所帶來的優勢,進而理解企業客户出於何種目的選擇SaaS,這也是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嘗試回答的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49 字。

轉載請註明: SaaS的前世今生:欲見未來,必見其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