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文 | 劉興亮
自1939年,比爾·惠利(Bill Hewlett)和戴維·普克(David Packard),從帕羅奧多市的一間汽車庫裏,正式創建惠普公司時,硅谷就開始了從無名之輩到家喻户曉的歷程。
**中國市場對硅谷發展舉足輕重**
毫不誇張地説,金融和科技就是當代美國經濟的兩大引擎,前者由華爾街主導,而後者則由硅谷引領。相比較而言,華爾街依然是全球經濟的晴雨表,雖然顯得老態龍鍾;而硅谷則一副新貴的模樣,在世界舞台星光熠熠。
從基礎的半導體到互聯網,再到人工智能,硅谷就如同一個技術的礦井,源源不斷的井噴出新的技術、新的名詞、新的理念以及新的模式,讓人目不暇接。
與此同時,它也像一塊磁鐵,具有強大的磁場,將全球的資本和人才,源源不斷地從世界各地吸引過去。風險資本和技術人才形成強烈的化學反應,催化一家又一家的明星公司出現在股票市場上,而且能夠迅速佔領靠前的榜單。
一家公司要實現規模的擴張,離不開巨大的市場。市場帶來的利潤一部分成為股東的投資回報,另一部分則進入公司實體,進一步提升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形成正向循環。
毋庸置疑,硅谷在新技術的研發方面是獨一無二、無可匹敵的;但在另一方面,雖然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與消費市場,只不過,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單單一個美國市場,顯然滿足不了技術領導者和金融資本家的胃口。所以,如同我們看到的,幾乎是有人的地方,都會出現來自硅谷的技術。
硅谷的發展,一方面來自於自身的技術研發,通過技術進步來實現躍遷;另一個方面,來自於市場的開拓,技術開拓了市場,市場則反作用於技術、促進技術的進步。
而在這個全球化的市場中,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同時擁有發達的通信和交通網絡基礎設施的中國,無疑在硅谷CEO們的心中佔據着重要地位。從惠普、IBM、英特爾 、微軟,到後來的高通、蘋果,這些巨頭的財報裏,來自中國的份額都是舉足輕重的。
**中國在信息技術領域獲得諸多成就**
過去三十年,中國在經濟方面實現了騰飛。改革紅利和人口紅利疊加,加上人們的勤勞,中國創造了奇蹟,令全世界矚目。與此同時,在科技上,尤其是在信息技術方面,中國也取得了很多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
比如,在超級計算機方面,2020年最新前十榜單顯示中國佔據兩席,分別居於第四和第五位;在存儲方面,全球權威分析師機構Gartner發佈2019年第四季度外部存儲市場份額報告顯示,華為2019年全球市場份額排名首次進入前四。網絡通信方面,全球僅有的幾家大型通信設備製造商,中國就有華為和中興兩家。全球雲計算市場,Gartner公佈2019年雲計算市場數據:阿里雲蟬聯全球第三、亞太第一。而手機制造商方面,全球除了蘋果和三星,其他的大型廠商都來自於中國。
在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大疆則獨領風騷;在時下熱門的人工智能的賽道上,中國除了阿里、騰訊、百度、科大訊飛之外還有“四小龍”的商湯,曠視,雲從,依圖,以及其他的大大小小的公司;在計算機視覺,自動駕駛,醫療影像,智能語音等方面形成了金字塔式的方陣。
▲圖片來源:pexels
不難看出,在過去三十年,中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依賴美國,單純的進口輸入;第二個階段,簡單模仿階段,比如互聯網早期的門户網站、搜索、電商;第三個階段,站穩腳跟階段,比如在很多領域的逐漸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力,甚至在細分領域的超越。
在技術方面,中國不再只是單純的依賴,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硅谷技術的輸出市場。中國正在科技領域裏,和美國一樣貢獻和輸出自己的技術。
當然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在科技方面和硅谷叫板。在這方面,中國的科技領袖還是謙遜、低調和務實的。
客觀地説,在信息技術方面,和美國相比,中國的科技還有着不小的差距。
**中國在技術應用進步很大,
在科學領域仍然不夠強**
科技這個詞,包含着科學和技術兩個方面,科學是基礎,技術是建立的科學基礎上解決現實問題的。
美國在基礎科學方面的實力,別説中國,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都沒有實力叫板,這一點無論是從信息技術的歷史和現狀,都毋庸置疑。信息技術也是建立在數學、物理和化學甚至生物這些基礎科學基礎上的。從歷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名單上,就可以看出美國的實力。
技術分為基礎技術和應用技術。比如在信息技術裏,作為基礎的是芯片、算法、操作系統、數據庫、通信協議等等,而我們熟知的消費電子產品,手機APP這些東西則偏重於應用技術。
在應用技術方面,中國確實有很多值得稱道的產品,但是在基礎技術成果裏,中國還是部分依賴於英特爾、高通、谷歌、微軟和英偉達等公司。
不同於應用技術,基礎技術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很難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所謂的“彎道超車”。
這一點,我相信中國的科技領袖都是十分清楚的。正因為如此,中國的科技巨頭在這些年陸續加大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資,比如阿里成立“達摩院”,其他的巨頭都不斷地成立各種基礎技術的實驗室或者研究院,從世界範圍內招募科學家,希望藉此增強自己在基礎技術方面的實力。
**中美科技難以脱鈎**
美國有着較強的科技研發能力,中國有着最好的應用市場。美國和中國,本來形成良好的互補關係,應該是互利互惠的,我們也總能聽到“科技無國界”的呼聲,但是在目前的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下,科技卻不可避免的被捲入政治之中。
美國某些政客針對中國的意圖非常明顯,一批又一批的中國高科技公司和科研院所上了他們的負面清單。
美國這樣一個號稱具有“包容”精神和倡導“自由”的國家,竟然對中國以5G為代表的科技領域的競爭力感到害怕,無法包容中國的科技發展,寧願放棄自由的精神,也要針對中國的科技發展築起多重壁壘,確實讓世人大跌眼鏡。
不過如果回顧歷史,不難發現,美國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中國也不是在科技領域裏第一個被針對的國家,因為前有日本,再前面就是蘇聯。
美國現在這種姿態,其實是忘記了自己的科技競爭力也是全世界不同國家的科技人員,在各個不同領域裏合作的成果。無論是在基礎領域,還是技術領域,美國都享受着世界很多國家的科研成果。單純依靠美國人的能力,絕對不會有今天這樣的輝煌成就。
別的不説,就我們熟知的分佈在全世界無數服務器上運行的Linux操作系統,就是芬蘭人最早開發出來的。之後,很多Linux系統愛好者在開源的系統上不斷做着自己的貢獻。而我們熟知的安卓系統,也是基於Linux內核而開發出來的。
美國再強大,也沒有底氣説自己可以孤立地去開發所有的系統。無論是基礎科技領域,還是在開源軟件的世界,美國和全世界的科研技術工作者共同推動了科技的進步,而不是美國一家就能做成的。
全球化其實不僅僅是經濟的全球化,還有科技的全球化。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國家與國家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關係,而不應該是敵對關係。但是如果美國某些政客確實想一意孤行、與中國針鋒相對,那麼其實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損招。
▲圖片來源:pexels
舉例來説,在5G領域,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果美國對中國加以限制,就會延緩美國在超寬帶、物聯網領域的發展進程。
在人工智能領域,算法需要數據來訓練和測試進行優化,還要在應用場景中不斷獲得反饋從而調優,使得算法的精準度更高。而中國龐大的應用市場必將產生世界上最龐大的數據資源,這對於全世界包括美國的人工智能專家是不可缺少的“能源”。
更不用説,在芯片領域,中國這個市場將會越來越大,龐大的應用市場將會為芯片本身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市場反饋和資金支持,從而反向推動芯片公司的發展和技術進步。
中國和美國在科技領域的關係,本來應該是拋開政治,在不同領域展開各種合作,形成良好的互補關係。然而,最近卻聽到“中美科技脱鈎”的言論,不禁莫名驚詫。
中國和美國在科技領域裏脱鈎,不是説脱就能脱的。全球科技已經逐步一體化,相互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怎麼脱?
舉例來説,在以5G為首的無線通信領域,在專利方面,各個國家手上都抓着一大把專利,比如中國的華為與中興、歐洲的愛立信與西門子、美國的高通與蘋果、韓國的三星等,你不讓我用你的專利?行,你也別用我的。這下好了,大家都不要做了,做不下去了。5G不做了行嗎?當然不行。
脱鈎,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真“脱”了,就是“雙輸”。美國的技術,少了中國這個巨大的應用市場,就如同一個武林高手,總是缺少那麼一塊用武之地,總覺得不暢快;而中國龐大的工業和消費者需求,也需要美國的技術來推動和滿足。兩國的科技工作者,在內心裏都希望通過合作來加快技術的研發進程。
退一萬步説,像脱鈎這種小概率事件,如果真的發生了,那麼也是歷史的短暫倒退。無可否認,歷史的倒退也是可能的,歷史上也發生過,但在人類的歷史長河裏,暫時的倒退是無法改變歷史進程的,充其量只能是“以退為進”,為下一輪的前進積蓄爆發的力量而已。
世界這個命運共同體的命運,絕對不是由少數政客決定的,而是由全世界的人民決定的。
□劉興亮(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
編輯:李碧瑩 校對:何燕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