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沉管穿上“輕鎧甲”

給沉管穿上“輕鎧甲”

入秋的漁梁洲,建設者們的熱情持續高漲。在中交二航局投資建設的華中地區首條內河沉管隧道——襄陽市東西軸線魚梁洲段東汊工區乾塢預製場內,建設者們正在為沉管浮運做最後的衝刺。

9月1日,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中交二航局順利完成輕質混凝土預製產品試驗,並將大批量投入生產,沉管浮運安裝後,項目部將迎來國內首例泡沫混凝土水下應用工程。

這,給建設者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給沉管穿上“輕鎧甲”

被譽為“千里漢江第一隧”的襄陽市東西軸線項目全長5.4公里,其中,明挖隧道長4.4公里,沉管隧道長1公里,是目前國內整體建設規模最大的內河沉管隧道,通車後將進一步提升襄陽“七省通衢”的交通作用。“沉管隧道設計使用壽命是100年,而漢江岸堤的回填和沉管頂部的回淤容易造成各管節差異沉降,是影響隧道結構安全運營的最大不確定因素。”項目總工孫曉偉説。

沉管隧道投入使用後,所處區域不僅要滿足2000噸級船舶通航,還要能抵禦50年一遇的洪水,因此這條“長龍”需要沉放於近16米深的河牀裏。沉管所在河牀為淤泥區,當沉管就位後便會陸續回淤,十多米厚的淤泥會為沉管帶來較大的荷載。能不能尋找一種高強輕質材料替代這些淤泥?項目部組織材料和結構專家開展研討。首先這種材料要比水重、比淤泥輕,浸水後重量控制在每立方米1200千克至1400千克範圍內,使其如輕盈的鎧甲,包裹在沉管四周,以此化解荷載風險;其次在投入使用後百年內要能夠持續運用,且不能污染水環境。

給沉管穿上“輕鎧甲”

經過反覆試驗比選和研究,基於之前港珠澳大橋研發經驗以及其他應用案例,研發團隊將目光鎖定在泡沫混凝土上。泡沫混凝土的主體是水泥,具有重度可調、成本合理、環保耐久的特點,符合預期三大目標,但在水下應用卻是首次。為此,研發團隊與中國地質大學泡沫混凝土的研發團隊進行科研合作。起初,研發團隊認為採用煤渣作為細骨料代替細砂效果會更好,因為煤渣比較輕盈,同時可以循環利用固體廢棄物,有利於環保,並且資源充足,成本更低。但在試驗過程中,研發團隊發現,煤渣本身是一種多孔隙結構材料,吸水量大,浸水後的重量超過了每立方米1400千克的上限,不符合減載要求。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這成為建設者主攻的方向。

大家再次開啓頭腦風暴,除了吃飯睡覺,就是查閲相關文獻和做試驗,有人提出了從發泡設備入手。經過比選,項目部購買了發泡更多更細的高性能進口發泡槍,使氣泡能更好地與其他材料結合,閉合更多的氣泡。但試驗結果顯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浸水後的重量,但還是有部分氣泡因不穩定而破裂進水,導致試塊有一定的沉降,研發再次陷入僵局。

“咱們自己有一個外加劑生產廠,可不可以從發泡劑入手?”研發負責人朱志剛博士有了新想法。從亂麻中找到了線頭,隨即,研發團隊便利用生產基地及中國地質大學的分析設備,通過近一個半月、上百次的研發試驗,終於研製出了高性能專用發泡劑與增粘劑。新型發泡劑與增粘劑的添加,使得泡沫混凝土的飽水容重控制在每立方米1300千克左右,並且一次性澆築高度由常規的0.4米突破至0.9米甚至更高;沉管頂部水的壓強為0.5兆帕,而試塊能抗住3.2兆帕以上的壓強,既起到了減載效果,也提升了抗壓能力與使用壽命。

沉管減載泡沫輕質混凝土的成功研發,有效保證了沉管的使用壽命。通過新材料、新工藝建造出來的“輕鎧甲”,為以後沉管減載結構提出了一種新思路。

【來源:湖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64 字。

轉載請註明: 給沉管穿上“輕鎧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