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市到退市,新浪20年留下了什麼?

從上市到退市,新浪20年留下了什麼?

帶頭大哥,退隱江湖了。

來源|AI藍媒匯

ID:lanmeih001

作者|關關

編輯|魏曉

上市20年的新浪退市了。

有人説這是門户時代的落幕,也有人説新浪終於“浪子回頭”,我卻覺得多少有一點英雄遲暮,就像在BB機時代拿着大哥大的大哥,忽然有一天告訴我,他不幹了,要退隱江湖了。

江湖這麼大,新浪又不是以前的新浪,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故事裏,不會對他的“退隱”有太多描述。

好比去年新浪私有化的消息傳出時,很多人覺得這傢伙到底是上市還是退市,都跟自個沒啥關係。

少數在2000年就開始上網的那批人會緬懷一下新浪,這個中國互聯網的帶頭大哥,曾經多麼風頭無兩:

他是首家走出中關村、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為無數的後來者們鋪了路。

當帶頭大哥的代價是沉重的。今天我們聊到創始人,很自然地能想到馬雲、馬化騰、張一鳴。提起新浪,多少人還記得創始人是王志東?

從上市到退市,新浪20年留下了什麼?

為了讓新浪上市,當年王志東不惜拆分自己的股權,甚至最後還被掃地出門,此後很多年,王志東與新浪都被當作互聯網公司的一個“反面例子”:

新浪是少有的一家“沒有老闆、沒有靈魂”的公司。

20年是新浪的一個輪迴。曹國偉帶着新浪走下了歷史的舞台——私有化之後,曹國偉對新浪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金庸先生在《神鵰俠侶》中有一段話:

你瞧這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

你瞧這上市退市,是不是也像人生離合?

從上市到退市,新浪20年留下了什麼?

西湖論劍與權力的遊戲

中國的企業家裏,馬雲對江湖特別情有獨鍾,2000年時專門請金庸到西湖邊上辦了一場“西湖論劍”。

既然是論劍,就得有各大武林高手,於是,張朝陽、丁磊、王峻濤、王志東幾個人被請來了。

當時,這幾個人,就是整個中國互聯網。

從上市到退市,新浪20年留下了什麼?

馬雲後來形容第一屆“西湖論劍”到場的,都是英雄,形容那個時代就是一個草莽時代,其實那就是幾個人在西湖邊上喝茶聊天。

如果要給那次茶話會排個座次,金庸先生和馬雲除外,王志東應該當仁不讓,其次是丁磊和張朝陽,新浪、網易、搜狐三大門户網站當時被人稱為“三座大山”。

“三座大山”這一年相繼在美股上市。拋開網易、搜狐不談,新浪上市的歷程在今天來看,都是中國互聯網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了上市,新浪拆分為三家公司,既繞開了政策的限制,又讓美國人知道這三家公司是一回事,最後還找到摩根斯坦利作為上市承銷商。

來來回回搞了這麼多,2000年4月,新浪終於完成了上市,但上市後的新浪也成為中國互聯網企業中,股權最分散的一家——王志東只佔了6%的股權。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新浪上市的意義在於,他為互聯網公司跑通了一個上市模式。

後來,採取這種模式上市的公司包括了網易、搜狐、百度,騰訊和阿里。可以説,沒有新浪,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不會那麼早就走到那一步。

上市早也有上市早的壞處。新浪上市不久,互聯網泡沫破滅,趕上時候了,新浪的股價從54.5美元一路跌到2美元。

資本是理性的,股東們用屁股思考,都覺得王志東這傢伙不靠譜,加上為了上市,對股權不太敏感的王志東,在牌桌上已經沒了王炸,持有少量股份的他很快被董事會請了出去。

王志東出局的消息傳到納斯達克,新浪的股價終於迎來了連續六天的猛漲。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有一個算一個,都會面臨創始人與資本的博弈問題,新浪上市的第二個意義也在於此——一定程度上,王志東的經歷會隨着大家研究“新浪模式”,載入互聯網“史冊”。

曹國偉後來分析過王志東被掃地出門的原因,就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的“話語權太弱”。為此,曹國偉曾聯合了兩家基金公司,實施管理層股票回購計劃,買下新浪一部分股份,成了新浪第一大股東。

創始人與資本博弈的故事,後來大家都見多了。

比如,李彥宏曾經向董事會拍過桌子:“我不做了,大家也都別做了,把公司關閉了拉倒!”

第一屆“西湖論劍”主角之一的8848創始人王峻濤也曾被資本方解職;張朝陽在接受資本方派來的高管後,也與董事會做着艱難的周旋。

類似的,馬雲為了公司的控制權,也放棄過在香港上市的準備。

一個企業,為了發展壯大,會不斷引進資本,但同時,這也像舉辦武林大會一樣,你請了個功夫比你厲害的、威望又穩壓你一頭的,極容易為他人作嫁衣裳,後來的企業家們,多多少少都意識到了股權控制的重要性。

前車之鑑,引進資本這件事,就是一場權力的遊戲。

時勢造了英雄,馬雲第二年的“西湖論劍”,就物是人非了。王志東沒到場,新浪新任CEO茅道臨算是代表新浪赴會。

用馬雲的話説,一來是王志東剛離開新浪,新公司的事還沒弄完,二來呢,就像王峻濤不能繼續代表8848一樣,王志東也代表不了新浪了。

後一句話應該是重點,這也是江湖。

從上市到退市,新浪20年留下了什麼?

誰是新浪“鐵打的營盤”

王志東還能代表新浪時,和領導層討論過誰是新浪“營盤”的問題。新浪認為,不能或缺的人,新浪會想盡辦法把他留住。與此同時,新浪也保持着5%到10%的流動率,王志東説:

太低了不行,太低了會有沉澱,新鮮血液進不來。

新浪的“營盤”最終跟王志東沒了啥關係。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馬雲在脱口秀上説過這句話,至於誰是營盤誰是兵,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新浪曾經制作過一副歷任CEO圖,從沙正治、王志東、茅道臨、再轉交到汪延、曹國偉。即使是今天,你依舊能見到“新浪是誰的新浪”這樣的發問。

很多年前,新浪有一位經理這樣形容當時的新浪:

沒有人關心新浪的未來,董事會股權過於分散,新浪董事會中無關鍵人物把握全局,股東們沒有給新浪謀劃很好的未來,只考慮自己賺錢,並不做事。

這句話算是把新浪的董事會和股東們罵了個遍,或者換一句話説,新浪複雜的權力結構、管理層頻繁的更替也讓人感到不安。

曹國偉有句話説得很中肯:

網易是丁磊的,搜狐是張朝陽的,騰訊是馬化騰的,而新浪是無主之地,沒有真正的老闆。

當然了,無主之地那是過去式了。而這個問題也曾被媒體拋到離開新浪多年的王志東身上,問他對新浪後來的發展怎麼看,他説新浪在坐吃山空,而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四個字,缺少靈魂:

有媒體經常批評個人英雄主義,其實在美國這樣現代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地方,個人英雄主義也非常突出,成功的企業絕大部分都有一個領袖人物,一個符號,你從這個人身上就能看出公司的文化、理想和狀態。

比如蓋茨之於微軟,喬布斯之於蘋果。企業必須有靈魂,這位精神領袖能夠真正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堅持下來。

對於新浪來説,這段話多少有點誅心。

這個問題如果換一個人問,可能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答案。比如2006年,新浪CEO走馬換將換掉汪延時,新浪的董事段永基這樣説:

每一任CEO都對新浪作出了相當的貢獻,都是應運而生的。既然需要一個新的,那舊的那位就需要讓位。

中國文化中,特別崇尚“隱逸”兩個字,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金庸小説中的結尾就特別愛寫這一幕。從以前的陳天橋、史玉柱,到今天的馬雲、黃崢,人們也熱衷於談論那些全身而退的企業家。

至於汪延屬不屬於此類,他自己給出的解釋是,因為搞慈善,非常消耗體力和精力,沒時間考慮商業了。

幸運的是,汪延之後,新浪的CEO算是終於擺脱了“流水的老闆”這一魔咒。至於新浪有沒有靈魂、影不影響它能不能成為巨頭一説,曹國偉曾經接受採訪時談到:

一個公司發展不單是由機制、創始人決定的,更是由它選擇的模式決定的。模式非常好,進入的時機非常對,機制和人差一點,公司照樣可以很成功。

離開王志東的新浪仍然是新浪,新浪也確實很成功過,20年間,新浪開創了手機播報新聞的先例,也引領過一段時間的自媒體潮流。

單就微博來説,把騰訊、搜狐、網易這三家門户網站都給幹趴下了,這不叫成功?

從上市到退市,新浪20年留下了什麼?

新浪還留下了“渣浪”

從上市到退市,新浪20年留下了什麼?你可能會説是微博,但微博僅僅是一個產品;你也可能説是啓示或者教訓,這些我在前面談過了。

我想跟你聊的,可能是一些題外話了。

王志東曾經形容自己很像石破天:

我這兩天在讓兒子看《俠客行》,裏面石破天的成長道路是我比較欣賞的,或者説我覺得自己跟他很像。他一開始沒什麼野心,心地善良,挺愛玩,機緣巧合得到了各個大師的幫助,最後成為大俠。

王志東離開新浪很多年後,還發生過一段很有意思的事。

2017年,騰訊北京總部二期的新大樓着火了,事發時,新大樓尚未投入使用,明火燃燒了十分鐘,被趕來的消防員和附近員工撲滅。

附近的員工是新浪的員工。騰訊的公關總監張軍後來表示:感謝永遠當先的消防員和道義相助的新浪員工。

張軍特意用了“道義相助”四個字,儘管新浪這家公司基本上已經淡化了王志東的印象,但不知是不是巧合,這個段子裏的新浪員工多少有點像石破天。

從上市到退市,新浪20年留下了什麼?

在互聯網企業非常注重企業文化的今天,比如騰訊和百度的員工都是愛廠如家的典範,新浪的員工跟他們有點格格不入。這家企業,從新員工到老員工,都是“渣浪”,一刷微博也離不開“渣浪飯補是200”這樣的自嘲。

乍一看,新浪員工確實挺愛玩的。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企業文化。

對這樣的企業,我想,無論它是上市還是退市,我們都會報以最大的善意。畢竟,這只是互聯網時代中的一個“生命週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74 字。

轉載請註明: 從上市到退市,新浪20年留下了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