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不行,巴奴就行了?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功夫財經(ID:kongfuf),作者:斬崩刀,創業邦經授權發佈。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人類歷史顛撲不破的真理。這在商業競爭中同樣適合。

緩稱王,是讓頭部玩家吸引火力,給自己製造悶聲發大財的條件;廣積糧,是真正的悶聲發大財,儘可能地攫取戰略資源;至於高築牆,則是差異化建立護城河,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現在這個戰略有了新名字,後發優勢。所謂後發優勢,是指相對於先行玩家,後發者可以觀察前者的行動效果來趨利避害,甚至採取針對性的差異化打法,最終獲得更好的成果。而今在萬億級的火鍋賽道,似乎也正上演着一場後發紅利盡顯的角逐,其先行者似乎走向沒落?

2月21日,作為先行者的“老”龍頭海底撈發佈業績預告,2021年預計淨利潤虧損38億至45億,額度高達前三年的利潤總和。據稱,其主要是由當年度關停300餘家門店造成的。確實,在過去一年中海底撈挫折不斷,僅股價跌幅就達77%,市值蒸發3000多億港元。

與此同時,眾多後發者有的融資擴展,有的衝刺上市,進攻性十足。其中,後起之秀巴奴頻頻“碰瓷”龍頭,從“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到“好面不用舞,天然0添加”。挑釁性十足。特別地,其在2020和2021年接連拿下投資啓動擴張,大有取而代之的勢頭。

海底撈不行,巴奴就行了?

由此,似乎攻守之勢異位,勝敗即將逆轉。問題在於,巴奴等後發優勢能夠一直保持嗎?憑藉“碰瓷”而見縫插針,到底是取巧還是憑實力崛起呢?相較於先行者,後發者的優勢在哪裏?這些優勢是否又構成足以取代先行者的根本優勢呢?

01 先發優勢殆盡?

在火鍋領域,海底撈之所以成長為龍頭老大,除了其廣為宣傳的服務主義外,還離不開當時的消費土壤。也就是説,海底撈之所以能夠席捲全國市場,跟其時都市年輕人在日益增長的壓力下,產生對刺激性飲食的膨脹需求密切相關。這是海底撈的先發優勢。

但是,2022年前,海底撈逐步關停了300家左右的門店。那麼,有着先發優勢的海底撈為什麼要關停這麼多門店呢?第一,消費土壤發生了改變。當前,健康理念流行,讓基於川辣起家的海底撈所能覆蓋的消費者羣體越來越小。第二,盲目擴張後進一步加重了危機程度。

在2017年上市之前,海底撈只有273家店,但次年就幾乎暴增了一倍,達到466家;緊接着,2019年保持類似增速,變成768家。尤其誇張的是,在爆發疫情的2020年,海底撈儘量啓動了跨越式增長,讓門店數量暴增至1298家,幾乎直接造就了2021年關店潮。

對於盲目擴張的錯誤,海底撈董事長張勇坦誠道,“我對趨勢的判斷錯了,去年(2020年)6月我進一步作出擴店的計劃,現在看來確實是盲目自信”,“當我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已經是2021年1月份,等我做出反應的時候已經是3月份了”。

第三,其他玩家的加速下場,使得餘量市場被擠壓、讓海底撈最終遭遇市場反噬。在這種情況下,菜品沒有突破,競爭方式沒有突破,自然被顧客拋棄,繼而被資本玩家拋棄。這些因素綜合作用,讓海底撈的先發優勢幾乎消失殆盡,陷入整體預期都鼓舞性不足的窘境。

事實上,海底撈的深層次危機在於,隨着先發優勢的消失殆盡,作為先行者由於沉沒成本的存在,以及組織僵化,不願也不能改革。如果不能突破,那麼等待海底撈的就是坐吃山空,看着後發者一步步蠶食市場,最終將自己取而代之。

02 後發紅利盡顯

新興玩家如巴奴的嶄露頭角,使得火鍋賽道不再是一家獨大,現在的格局是羣雄逐鹿。

巴奴舉起產品主義的大旗,搶佔毛肚品類,周師兄則力推大刀腰片,紛紛打造自己的“爆款產品”,以頭部玩家為目標導向發起衝擊。可以説,後發者正在行業裏攪動風雲。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後發者逐漸得到了資本玩家的火力加持。2021年6月,巴奴獲得源峯資本領投融資的5億,等到8月,周師兄也獲得黑蟻資本的億元A輪投資。今年以來,珮姐亦宣佈完成億元級A融資,而海鮮火鍋品牌七欣天更是直接衝刺上市。

海底撈不行,巴奴就行了?

事實上,不止七欣天,諸如巴奴、周師兄、珮姐等後發者都在謀求上市。歸根到底,正是後發優勢讓它們蓬勃發展起來,正是後發優勢讓資本玩家看到了高回報的前景。具體來講:

第一,後發者在顧客教育、市場開發、基礎投資等很多方面比先動者節省大量的投資,卻可以從中獲益。以資本市場的開發為例,海底撈作為火鍋賽道第一股費盡心思才上市,但後發者卻可以直接邁過首次上市需要的準備了。

從目前的情形來看,七欣天極有可能問鼎第三股。而這,其實也跟海底撈先培育了資本玩家的投資心理有關。

第二,在市場初期,由於技術和顧客需求的不確定性,先行者往往出現諸多錯誤決策,而後發者可以從中吸取教訓,避開錯誤。在競爭中,海底撈維持菜品和服務主義不變,逐漸吸引到的顧客減少。這就給後發者進行改善創造了契機,比如巴奴的碰瓷式宣傳,以及不斷開拓的品類。

據悉,巴奴一改海底撈品類單調的堅持,已陸續推出烏雞卷、巴奴拽面、井水黃豆芽、番茄辣鍋底等原創單品。

第三,後發者可以鎖定目標獲得激勵。直白地講,後發者就是追趕者,比如巴奴時刻都想取代海底撈的地位,這使得它不斷對企業的技術、產品等都進行革新,以求獲得優勢。

巴奴宣稱“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主打”。這既有宣傳上的便利,也有品類上的突破,以及實打實的利益。毛肚一煮就變小,吃一盤分量杯水車薪,吃兩盤也根本不夠,但價格並不便宜,於是結果就是巴奴的客單價被提高。

正是憑着差異化的豐富打法,羣雄啓動逐鹿,火鍋賽道由“一超多強”向“多強並立”演進。

03 到底花落誰家?

歷數餐飲品類,火鍋之所以受到玩家的偏愛,可以説是因為最易獲利。也正因為如此,整個賽道始終呈現激烈競爭的狀態。強如海底撈,其2020年的市場佔有率也不過5.8%。復加上後發玩家憑着後發優勢,展開差異化玩法,紛紛崛起,也只是形成“多強並立”而非“壟斷”局面。

那麼,火鍋賽道的王冠到底會花落誰家呢?作為先行者的海底撈固然有前述深層次危機,但是後發者也並不是高枕無憂的。意圖對海底撈取而代之,它們還面臨着一個普遍性難題,就是後發優勢漸趨消失。

它們致勝的差異化玩法,本身也説一種“取巧”,或者得益於消費土壤的變遷,並沒有相對於海底撈的根本優勢。

某種意義上講,前述如巴奴的“崛起”是一種市場劇烈變動產生落差造就的假象。

首先,從體量上看,巴奴的門店總量相當於海底撈的“零頭”,客觀上就不具備形成直接衝擊的實力。或許,真實的關係可能是巴奴在藉助海底撈強行營銷,“挑戰者”“攪局者”不過是噱頭。

海底撈不行,巴奴就行了?

其次,巴奴主打的毛肚,不管是從品類還是玩法來看,可複製性都非常高。既然如此,海底撈轉攻過來,或者其他玩家入場,巴奴又如何拒敵呢?在巨頭沒有調頭,新玩家沒有下場,這樣的條件下,巴奴取得的成果難以證明其戰鬥力。巴奴需要更多避免出現曇花一現的實力。

最後,巴奴等興起得益於消費土壤的變化,但它們自身對此可能缺乏足夠的敬畏。隨着健康理念的流行,各種亞類型需求湧現,不止海底撈的風味受到衝擊,巴奴同樣如此。但是,巴奴等的反應基本跟海底撈一樣,都無動於衷。從這個角度來説,它們被淘汰的速度是一樣的。

因此,即使作為後發者,如果仍然不能找到真正的差異化商業模式,那麼此刻到可能實現上市的那一刻,也就是它們能夠達到的輝煌頂點了。事實上,古往今來,除了興衰存亡,還有“中興”,因此不能排除海底撈涅槃重生的可能性。總之,一切離塵埃落定還為時尚早。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26 字。

轉載請註明: 海底撈不行,巴奴就行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