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五年計劃中誓言堅持高質量發展,打造科技強國”“中國的新五年計劃雄心勃勃,要建成全球科技強國”……近兩天,彭博社、《財富》雜誌等國際媒體不約而同地從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提煉到“創新”這個關鍵詞。正如它們所關注的,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將其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在中共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尚屬首次,凸顯了科技創新之於中國未來發展的重大意義。
從中共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這次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中共對科技創新的謀劃部署既堅持政策延續性,同時也與時俱進。這次五中全會確定科技創新的重要擺位,契合了新時代中國科技創新的特徵和任務,正如30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新聞發佈會上所宣示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變量作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當前,中國面臨的內外部發展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就內部而言,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規模經濟發展模式邊際效應不斷遞減,未來經濟發展亟需新的可持續動力源。而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無疑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人們注意到,五中全會公報當中,“新”字出現了66次;“十四五”規劃建議的核心要義就是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這三個“新”。這充分表明,即將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征程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從外部看,隨着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對全球市場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中國在部分尖端技術領域面臨着日益嚴峻的“卡脖子”情況。“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強化自主技術研發、核心技術自立自強,中國才能在未來尖端技術領域發展中“順暢呼吸”,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安全。美國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全球合夥人宋旭軍在接受《國際鋭評》評論員採訪時表示,“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大幅提升科技創新的優先級,“充分體現了科技自立自強的急迫性與必要性”。
事實上,對科技創新的追求並不只是中國下一個五年規劃內容,而是未來長期發展方向。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2035年遠景目標中,就包括“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從當前中國科技創新實力看,這一目標的實現具備諸多有利條件。
得益於中國決策層始終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科技創新發力點,堅持以市場需求促創新,中國科技創新在“十三五”期間實現了量質齊升。過去5年,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升到59.5%,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在全球131個經濟體創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14位。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達到228.3,比上年增長7.8%;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2.23%,超過2018年歐盟15國平均水平。特別是5G、人工智能、區塊鏈、新能源等加快應用,支撐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德勤在近期發佈的《“十四五”行業研思》中預測,“十四五”期間,中國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有望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併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絕不意味着要關起門來搞創新。恰恰相反,中國的科技創新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科技進步也需要中國。回顧過去,中國科技發展並不是只為了自身,而是着眼於提升全人類福祉。比如,中國北斗衞星全球導航系統的一個重要屬性就是國際化,這使得東盟國家、巴基斯坦等“一帶一路”國家都能分享北斗系統技術、產品和應用成果。再比如,中國計劃在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並邀請世界各國利用空間站開展艙內外搭載實驗等合作。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前會長馬丁巴斯托評價説,此舉史無前例,將給很多沒有機會進入太空的國家提供機會。更令世界印象深刻的是,中國最高領導人已經明確表示,中國願同各國分享包括5G技術在內的最新科研成果,並承諾待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這是“創新中國”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的切實貢獻。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是中國“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方向。以此為指引,富有創新精神的中國人民將不斷開拓發展新空間,塑造發展新優勢,同時擴大科技開放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一個創新力更強的中國,無疑將更好地成為全球創新創業者的熱土,為世界復甦發展和人類科技進步注入更大動能。
【來源:央視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