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減碳目標對全球碳中和、控制升温有多大作用?

 

央廣網北京3月11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枱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紮實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峯行動方案。

碳達峯:是指某個地區和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後經歷平台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

碳中和:是指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人為活動之間或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

中國的減碳目標對全球碳中和、控制升温有多大作用?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微博

從遠期來看,2021年到2030年,實現碳排放達峯;2031到2045年,快速降低碳排放;2046年到2060年,深度脱碳,實現碳中和。

中國的減碳目標對全球碳中和、控制升温有多大作用?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微博

中國的減碳目標對全球碳中和、控制升温起到多大作用?植樹造林對氣候變化有哪些影響?未來四十年,具體如何實施碳中和?有哪些技術手段?

温室氣體多了,為何偏偏是二氧化碳?

地球接受太陽輻射,温室氣體能夠吸收地面反射的長波輻射,阻擋地面輻射向外太空散去,温室氣體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這種影響被稱為“温室效應”。

甲烷、氧化亞氮、氟化氣體等,甚至是水汽,都是地球大氣中主要的温室氣體。

那麼,為何要“瞄準”二氧化碳呢?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燦指出,二氧化碳在温室氣體中的佔比高,對全球變暖的影響更大。此外,他表示,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氣體在處理難度上比二氧化碳更容易。

世界氣象組織發佈的最新《温室氣體公報》(2020年11月)指出,2019年二氧化碳含量又出現了增長,全球年度平均值突破了百萬分之410的重要門檻。自1990年以來,長期存在的温室氣體的總輻射強迫(對氣候變暖的影響)增加了45%,其中二氧化碳佔五分之四。

植物大戰二氧化碳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重大任務中明確:森林覆蓋率要達到24.1%;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

如今,減緩氣候變化有兩大主要途徑:一是工業和能源領域提高能效、降低能耗,來減少温室氣體排放,也就是減排;二是通過森林、草原、濕地等保護修復措施增加對温室氣體的吸收。

王燦教授表示,從目前看,植樹造林是實現“雙贏”的一種措施。一方面,在技術上還無法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時,植樹造林可為碳中和作出貢獻;另一方面,植樹造林能增強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讓生態環境更美好。

2015年的中國氣候變化第三次國家信息通報核算了2014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根據清單結果,2010年和2014年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的温室氣體吸收匯分別為9.93億噸和11.1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零排放”可能嗎?

目前,學術界和科研機構對於通過技術手段達到相對“零排放”都很關注,已經湧現出很多新想法。有些想法已經落實到技術層面,有些還屬於早期研發階段。

王燦舉例介紹,目前有一種傳統的末端治理思路――碳捕集與封存。

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技術是指將二氧化碳從工業或相關排放源中分離出來,用封存等方式避免其排放到大氣中。例如,埋存在廢棄的油井、油田、礦井或深海。

如果將其與生物質能疊加,可以實現零碳排放或負排放。

生物質是指通過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種有機體,包括所有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質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又作為能源燃燒釋放二氧化碳。生物質作為能源實現了零碳排放。如果將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和生物質能結合,就相當於實現了負排放。

中國的減碳目標對全球碳中和、控制升温有多大作用?

有研究數據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

王燦還介紹:“有科學團隊做過測算,如果中國2060實現碳中和,可減排在常規情景下70多億噸二氧化碳/年,佔到全球減排總量的20%。這樣一個減排量,經模型測算,可使得本世紀全球變暖的趨勢減緩0.25攝氏度。”

同時,這種貢獻和影響並不只在數字上。

王燦認為,碳中和需要全球參與並採取實際行動,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率先承諾碳中和目標,並以實際行動引領轉型,可帶動全球為實現碳中和目標進行技術上的創新營造一個良好的全球氣候治理氛圍。

監製:梁悦

總枱央廣記者:鶴佳

編輯:劉飛 畢利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的減碳目標對全球碳中和、控制升温有多大作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