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民來論:讓新技術成為老年人的“守護人” 如果12小時內用水量低於0.01立方米,系統將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或社區志願者會立刻上門探視。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網友紛紛點贊。
“非常有安全感”,獨居老人最怕“一旦有閃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智能水錶根據用水量預警,既不影響老人日常生活,又能及時發現險情,着實是“妙招”,更是貼心之舉。據悉,這只是上海推行的智慧養老試點項目之一,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器同樣成為不少獨居老人的“守護人”。
暖心之餘,也值得深思。
一是關愛老人要“走心”,養老服務要務實。“居家養老”仍是主流,地方管理者更應關注社區服務有哪些不足、可以做出怎樣的改進。安裝智能水錶、一鍵呼叫等設備是為了應對“突發狀況”,開辦社區食堂、提供家政服務則能滿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從老人角度出發,努力破解老年人生活中的難點,減少老人的後顧之憂,養老服務工作才能取得實效。
二是科技理當以人為本,技術需要“適老化”。生活中,許多老人面臨“數字鴻溝”,沒能享受“科技紅利”,這一問題不容小覷。智能水錶的“創新性”在於,不是讓老年人“適應”新技術,而是讓新技術“適配”老年人。這種轉變不只是技術層面的,更是人性化思維的進步。值得一提的是,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適老應用”空間將會進一步拓展。
三是智慧養老是“朝陽產業”,有望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動能。從“智能家居”到服務網絡,可形成新產業鏈、催生新業態。
不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讓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全社會的責任。為老人提供相關服務的機構和工作人員,也會得到社會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