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功能機時代起,手機就有了拍照功能。隨着技術的進步,所呈現的成像質量也是越來越好。進入智能機時代,隨着手機廠商鋪天蓋地的廣告和隨處可見的評測,大家也都知道像素、光圈、焦距等等這些攝影的專屬名詞,同時也知道這些參數會對最終成像產生什麼影響。
當然,在有些情況下相機的功能並不只是拍照,還能充當望遠鏡。而在+上,更是能通過潛望式鏡頭實現50倍的變焦。自此之後,OPPO、三星等廠商也開始逐漸使用潛望式攝像頭。三星S20Ultra更是能夠實現100倍的變焦。可是如此強大的性能,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潛望鏡最早在潛水艇和坦克上得到廣泛的應用,通過鏡子讓光線折射從而觀察外界的情況,從而避免將乘務人員的腦袋伸出窗外,這成為表面裝甲的一部分。但手機與相機上的潛望式鏡頭與潛望鏡的出發點稍微有些區別。長焦鏡頭的物理焦距更長,就需要更多的縱向空間來放置透鏡。在早期的諾基亞N93i使用翻蓋轉軸的縱向空間防止變焦模組,三星的KZoom使用了伸縮式鏡頭也能達到10倍變焦,在當時也是非常誇張的了。
但是如今的智能手機厚度一般僅為7~8mm,凸出部分也不超過10mm,能利用的空間也許只要不到8mm。如果放置一顆4/1英寸的圖像傳感器,等效80mm的三倍光學變焦已經是極限了。所以為了實現更大的變焦倍數,手機廠商們想到了潛望式攝像頭。
第一個把潛望式鏡頭裝在手機上的廠商是華碩。2014年,華碩推出了旗下ZenFone系列的旗艦手機ZenFoneZoom,搭載了來自日本豪雅的鏡頭模組。藉助這顆鏡頭手機實現了三倍變焦。與華為的定焦不同,華碩使用的這顆鏡頭可是純光學變焦,性能十分強悍。這裏我們需要了解變焦的概念。
目前手機變焦分為數碼變焦和光學變焦。數碼變焦雖然名為變焦,但較具實際上並沒有改變,只是通過處理器將原畫面之間的兩個像素之間的距離增大,然後根據已有的色彩進行判斷,進行插值後放大整個畫面,簡單來説就是和平時的拍照後放大截圖沒什麼區別。
但數碼變焦不同,數碼變焦像是通過調節望遠鏡片之間的距離看到更遠的物體,變焦鏡頭也是如此,通過移動鏡頭內部的透鏡改變焦點的位置,從而實現影像的放大和縮小,這種方式能大幅減少畫質的損失。
焦點位置發生變化,焦距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當焦點向成像面反方向移動的時候焦距會變長,反之則會變短。
所以説,焦距越長,就能拍更遠,但需要的鏡頭空間也就更大。潛望式鏡頭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簡單來説就是利用手機的橫向空間代替了縱向空間,讓圖像傳感器和鏡頭都垂直放置,然後利用45°的稜鏡模組將光線反射到鏡頭和圖像傳感器上,從而巧妙地解決了光學變焦導致手機突起的問題。
國內的手機廠商目前主流的長焦鏡頭都是800/1300萬像素,而三星S20Ultra的長焦鏡頭卻使用的是4800萬像素,僅僅使用了4倍光學變焦,卻能實現100倍數碼變焦呢?
這裏我們首先看一下它的長焦鏡頭配置:4800萬像素、24度視角、光圈F3.6。雖然原廠並沒有給出數據,不過經過視角換算,我們可以得知鏡頭視角24°相當於全畫幅等效焦距102mm。也就是説,三星S20Ultra的四鏡頭可視為搭載了三顆定焦鏡與景深鏡頭的協同運行成果,較短分別是13mm,27mm,102mm。
其中27mm~102mm約可視為4倍變焦,這也符合了三星GalaxyS20Ultra相機接口的操作邏輯,變焦倍率選擇鈕分別有0.5、1.0x、2.0x、4.0x、10x、30x、100x。而至於潛望式鏡頭光圈F3.6是否會太小呢?其實這是光學原理下的必然成果。因為光通孔孔徑與鏡頭尺寸成正相關,一般而言光通孔徑較大的鏡頭,其鏡片也會較大。
簡單的來説,以上這公式的涵義是,當鏡頭光通孔徑不變時,焦距提升、光圈勢必會縮減,若要維持相同的光圈,鏡頭體積勢必需要大幅提升,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望遠鏡頭尺寸大多較大的原因。
然而,三星GalaxyS20Ultra是如何在視角24度的鏡頭上實現100倍變焦的呢?關鍵在於這顆鏡頭是4800萬像素,它具備更多的可用像素來因應AI運算以及裁切需求。
舉例來説,在一般狀況下我們可以通過裁切照片來達到近似於光學變焦的效果,當然以技術面來説,“裁切”並不會改變鏡頭焦距,鏡頭透視也會是相同的,但裁切可以改變視角,因此若我們忽視物理光學效應,例如不計入實體焦距帶來的景深效果,並忽視像素損失造成的畫質差異,那麼裁切確實可以完成一部分站在原地光學變焦的效果。
因此,雖然三星GalaxyS20Ultra的潛望鏡頭等效焦距為102mm,但是用4800萬的高像素感光元件,通過裁切以及AI計算,仍然可以支持最高100倍的變焦倍率。
當然,最終的成像質量還有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感光底片。以前的手機廠商比像素,現在的手機廠商已經開始比相機上傳感器的大小。現在市場上的手機CMOS傳感器大部分是索尼imx,小部分為三星。比如常見的索尼主攝IMX586的1/2的底、華為找索尼定製的IMX600的1/1.7大底等等。
所謂的1/2,1/1.7,1/1.33,1/3.4,2/3等,裏面的分子1是一個標準,分母越大,CMOS越小。所以這裏面1/1.33英寸是最大的。到底有多大呢?衡量比例必須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沿用最早CCD應用在攝像機上的標準,指長12.8mm×9.6mm的面積,其對角線為16mm,所以1就是指的對角線為16mm。故可計算出:1/2英寸的CMOS:×=6.4mm×4.8mm。
雖然大部分CMOS的長寬比為4:3,但也有少數其他的比如3:2。但是不同長寬比面積是不同的。例如3:2和4:3的傳感器面積,就算是同樣的對角線長度面積也不同,長寬比越接近1:1面積越大。
主攝上常見的IMX586,1/2英寸傳感器長寬是6.4mm×4.8mm,面積是30.72mm2,長焦鏡頭上的豪威OV08A10,1/4.4英寸傳感器長寬是2.91mm×2.18mm,面積是6.34mm2。而1/2英寸傳感器面積大約1/4.4英寸傳感器面積的4.85倍,性能差別還是很明顯的,畫質差異肉眼明顯可見。
現在各大手機廠商的旗艦手機主攝的成像質量已經非常可以了,不仔細看很難看出差別,所以在這方面沒有太大的必要去大動干戈了。但是長焦鏡頭畫質目前還有待提升,同時隨着技術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長焦高倍的成像質量也會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