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默玲、周琳)長12.192米、寬2.438米、高2.896米,這是一個40英尺標準集裝箱的尺寸,如果不注意箱體表面噴有的“上海移動式核酸檢測實驗室”字樣的話,它與港口集裝箱堆場裏的“朋友們”長得並無二致。
在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組織的“創新科技館”中,不少圍繞疫情防控各環節而開展的應急科技攻關成果正在展出,其中一個小小的集裝箱模型吸引了不少目光。一個多月前,這個“集裝箱式”方艙實驗室的實體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正式交付使用;一個月後,放在停機坪不遠處的這個白色“集裝箱”,已經完成了一萬份核酸檢測任務。
“把實驗室搬到機場裏,檢測流程整整節約兩小時。”參與研發生產這個“集裝箱”的上海太平貨櫃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進永説,“假設一架國際航班在浦東國際機場着陸之後,乘客11點下飛機,11點10分開始進行採樣,收集來的樣本將會直接送到‘集裝箱’,隨到隨檢,下午1點半左右就能拿到檢測結果。”
透過展台模型的透明箱頂,記者看到,試劑準備室、樣本處理室和核酸檢測室三個獨立區間在貨櫃中緊湊佈局。負壓系統、空調系統、新風系統、電控系統……這個即拉即走、插電即用的“集裝箱”,用30平方米不到的面積,達到了加強型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的規範要求。
“我們也是螺螄殼裏做道場,其實‘集裝箱式’方艙實驗室做大不難,做小才最是不易。”徐進永介紹,“做成標準集裝箱尺寸的好處在於,一輛貨車就能把實驗室送到離檢測需求最近的地方,而且還能參與海陸聯運,給海內外防疫工作帶來便利性。”
從生產一個集裝箱到建設一個“集裝箱”實驗室,除了有諸如中科院、上海海關的技術指導加持外,太平貨櫃的工程師告訴記者:“我們並非從零開始,你可能想不到,我們以往不少生產定製特箱的經驗都能運用到這次疫情防控的科技攻關中。”
海工箱的正壓通風技術,能防止易燃易爆氣體進入引發爆炸,運用到方艙實驗室中,能保障試劑準備室的高度潔淨,進一步拓展的負壓通風技術,運用在樣本處理室中,保障氣密性的同時不讓外界受到生物安全的威脅;承擔機房角色的數據中心箱,對温濕度要求較高,方艙實驗室的暖通系統就借鑑於此;不少定製特箱都運用到的門禁系統、電控系統、消防系統等技術,都在方艙實驗室中得到升級運用。
不可貌相的“集裝箱”背後,是科技創新驅動之下一路升級的製造業。“40年前,我們還是上海船廠裏一個初生的集裝箱工廠,40年後的今天,我們的流水線3分鐘就能生產一個普通的標準集裝箱,但我們更願意花30天的時間去研究更具科技含量、附加值更高的定製特箱,方艙實驗室就是其中之一。”徐進永説。
儲能箱、光伏箱、移動數據中心箱、集成設備箱……一個個神奇的“魔箱”,承載着各行各業對於可移動空間的需求。徐進永表示,未來還計劃開發製作一個“集裝箱”實驗室配套的保障方艙,集納儲物間、監控指揮室和發電機組等功能,“兩個移動方艙互相配合,執行緊急任務的時候,不需要外接電源,便能獨立開展作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新華社上海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