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承壓、業務合併 華為真的不會造車嗎

經過一年多的坎坷,華為或對旗下業務進行重新整合。繼上週出售榮耀品牌的消息後,11月16日,又傳出華為消費者BG正在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進行整合的傳聞。雖然這一消息還未得到華為方面的確認,受美國禁令影響,華為手機業務正面臨着芯片短缺的問題卻是不爭的事實,用汽車填補這塊業務的空缺也在情理之中。值得注意的是,華為此前曾三令五申不會造車,若確實把汽車業務整合進消費者部門,to C屬性進一步增加,將來是否有可能像恆大一樣進入造車領域也未可知。

手機承壓、業務合併 華為真的不會造車嗎

合併傳聞

據36氪報道,華為消費者BG正在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進行整合,總負責人是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目前兩個部門在投資層面已經合併,人員和業務上還沒有變化。

在華為的組織架構中,BU(Business Unit)是與BG(Business Group)並列的一級部門,該公司目前擁有三大BG:運營商BG、企業BG和消費者BG,以及兩大BU:Cloud&AI產品與服務BU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據悉,華為每個大的業務部門都對應着一個管理委員會或者投資決策委員會,職權包括審批業務投入所需的資源和人力等,消費者業務BG有自己獨立的管理委員會,負責人是餘承東,而汽車BU自2019年5月正式成立起,屬於ICT管理委員會,該委員會最高負責人是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

報道稱,車BU和消費者BG在投資層面合併,就是把車BU劃到消費者BG管理委員會下面,餘承東總負責,這意味着,華為汽車業務負責人將由徐直軍向餘承東交接。而華為的部分汽車業務原本就不完全獨立於消費者BG,據報道,華為的車載5G模組、TBox、鴻蒙操作系統、車機映射方案HiCar等,都是消費者業務部門的技術,而汽車BU的智能座艙方案也是基於上述部分技術搭建。

北京商報記者就此向華為方面求證,對方表示目前還沒有回應。

事實上,餘承東已經多次出現在華為汽車業務的合作活動上。今年,餘承東率隊到訪中國藍谷,會面北汽新能源總經理劉宇和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兼ARCFOX BU總裁於立國;日前,長安汽車宣佈聯合華為和寧德時代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餘承東當時還通過視頻發言稱,“百年汽車產業與ICT產業一樣面臨着新時代的變革。兩家公司強強合作,面向未來智能化、電動化汽車時代來臨,共同打造新的智能電動汽車品牌和產品”。

填補空缺

“汽車相關的軟硬件技術方案以及周邊產品的加入,對於因手機業務受衝擊而面臨下滑的消費者業務來説,是強有力的補充。”產經觀察家丁少將説。

上週,有消息稱,華為計劃將子品牌榮耀整體出售,這筆交易將包括幾乎所有資產,包括品牌、研發能力和供應鏈管理。據11月16日最新消息,榮耀出售方案將在本月17日正式宣佈。

在手機業務方面,榮耀是華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綜合各方渠道的數據估算,在國內市場,榮耀佔華為智能手機銷量的比重約為33%。如果榮耀將被出售的消息屬實,華為消費者業務將出現空缺,汽車業務的併入剛好彌補這一空缺。

同時,丁少將指出,將汽車BU和消費者業務整合,在業務上有利於實現場景的打通,更好地實現相互賦能。

通信專家馬繼華也表示:“從企業的視角來看,汽車跟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視、無人機一樣,是5G時代非常重要的終端之一。所以把汽車業務與消費者業務統一,由余承東來運營是非常合適的,可以更好地集中資源,這兩塊在技術和應用上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需要打通。”

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華為的HiCar解決方案和車載智慧屏就是由消費者BG推出的。據日前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公佈的數據,華為HiCar已經與超過20家車廠、150多款車進行了合作,2021年計劃預裝超過500萬台車;而華為將面向存量汽車推出的車載智慧屏,會於12月正式發佈,實現華為HiCar的後裝落地。

上個月在Mate 40發佈會上同時推出的“HI”品牌,則是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作品。“HI”品牌將以全棧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與汽車製造商們開展深度合作,包含1個全新的計算與通信架構以及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智能車雲等五大系統,此外,“HI”還擁有AOS、HOS、VOS三大計算平台。

有分析稱,將汽車業務全部整合到消費者BG,那麼華為做智能手機的經驗,一定程度上可以複製到智能汽車業務上。

造車與否

從這兩年對汽車業務的佈局來看,華為在這一領域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據悉,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員工已經超過4000人。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日前在接受採訪時透露,今年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投入超過5億美元,短期內沒有考慮汽車業務的盈利問題。

華為當前對於汽車產業的佈局,大多集中在to B領域。馬繼華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華為以前主要給一些汽車廠商提供一些相對比較先進的網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芯片技術,涉及to C以後,華為就可以從應用方面下手了。“比如我們前段時間從Mate 40發佈會上看到了它跟高德的合作,已經讓汽車導航更高精化,下一步,華為的應用很可能就出現在汽車的車窗上、屏幕上”。

不過,如果汽車BU將被整合到消費者BG的消息屬實,該業務的to C屬性也會進一步增加,華為是否有可能進入整車製造領域呢?畢竟恆大這個地產商都實現了這樣的大跨界。

去年以來,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多次向媒體表示華為不會造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也曾表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現在擴展的業務看似很多,但都是基於某個原有產業延伸出來,滿足智能網聯汽車這個場景。

丁少將認為,華為短期內不會做汽車,還是以方案商的身份與車企合作為主,這符合華為打造平台生態的整體戰略,一旦自己造車,和車企直接競爭,華為方案的競爭力就會下降。

“短期來看,華為還是不太可能自己做汽車,但華為會更深度地參與汽車製造,比如未來會延續它在手機上和萊卡、保時捷的跨界合作,不同的是,手機業務上華為強調的是自己的品牌,而在汽車上,華為可能更多強調合作對象的品牌,把自己的品牌弱化。”馬繼華説。北京商報記者石飛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18 字。

轉載請註明: 手機承壓、業務合併 華為真的不會造車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