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第一財經》報道,在近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高通的首席執行官史蒂夫.莫倫科普夫表示,在當前的情勢下,公司正在努力研究如何向包括華為在內的廠家銷售產品。另據透露,高通的“努力”包括通過遊説要求撤銷“禁止向華為出售零部件”的限制。
要知道,在2019年美國對華為下達第一輪制裁後,高通就停止向華為供貨,為何現在卻積極活動,主動要求給華為供貨?
答案是,美國製裁華為,高通沒撈到好處,它的對手聯發科倒是撿了大大的便宜。
本來,第一輪制裁下來時,華為對高通等美國企業仍然心存好感,心心念念想着合作。畢竟,華為作為大型跨國公司,對供應鏈有嚴格的要求,一般情況下不願意換供應商,更重要的是,即使華為在眾多領域擁有全球領先的技術,但是在很多方面也有技術短板,包括FPGA芯片、射頻芯片和DSP芯片等硬件,仍然需要對外採購;軟件方面,美國公司主導了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用於設計集成電路(IC)及印刷電路板(PCB)的技術,而中國或其他地區沒有替代供應商。
正因為如此,在華為2018年全球約700億美元的採購金額中,從美國公司採購的金額約110億美元,佔比15.71%。華為的92家核心供應商中,美國就佔了33家,佔比36%,主要涵蓋集成電路、半導體、軟件和光通訊。這裏面,高通是華為在美國的前五大采購商之一,和他在一個羣的有偉創力(代工)、博通(模擬芯片)、希捷(硬盤)、美光(存儲)。
由此可以看出,儘管華為和高通偶爾來個專利官司,但高通對於華為其實相當重要。反過來説,高通其實也更難割捨華為。
在2018年的MWC2018上,華為就攜手高通、英特爾進行了全球首個5G NR(New Radio,新空口)的IODT(Interoperability and Development TesTIng,互操作性測試)演示。同時,華為也在包括分析師峯會等多個場合,強調高通是其重要的合作伙伴。2019年任正非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在麒麟已經有完整芯片解決方案的前提下,華為在2018年依然採購了5000萬顆高通芯片。
這就説明,華為和高通雖然少不了打嘴仗,但實際上雙方誰都離不開誰。
但雙方這種合作關係隨着美國製裁華為畫上句號。更出乎市場意料的,是制裁華為,最受傷的是高通,最受益的是聯發科。
聯發科可以説是悶聲發大財。隨着2020年5月15日,美國第二輪制裁使華為麒麟芯片成為絕唱,華為手機需要的SoC芯片只能由聯發科來提供。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用三星的呢?一方面,三星的獵户座芯片性能不算出色,三星手機部門都不願意在韓國版採用自家芯片,歐洲用户更是集體簽名抵制三星手機採用獵户座芯片。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三星有手機業務,和華為手機在市場上多有重疊,這種直接競爭關係,使雙方很難在芯片採購上達成一致。如此以來,聯發科就成為華為手機芯片的大客户。據説,華為一口氣向聯發科下了1.2億顆芯片的訂單,按每顆聯發科手機SoC芯片100美元左右計算,等於華為一下子送給聯發科一個上百億美元的超級大蛋糕。
資本市場嗅覺最為靈敏。從2019年6月起,聯發科的股價漲了大約1.5倍。尤其在美國第二輪制裁華為的消息傳出後,聯發科股價飆升近10%,創下2015年9月以來最大盤中漲幅。
而同期高通的股價,僅上漲29%左右,與聯發科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高通丟失的,不僅僅是一個超級大蛋糕,還因為華為的鉅額訂單,以及華為手機在高端市場的出色表現,圓了聯發科多年夢寐以求的高端夢想。換句話説,高通因為本國制裁華為,不僅丟了市場,還被自己的國家間接培養出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聯發科。
難怪高通要緊急遊説,要求解除對華為的禁售限制,因為美國的制裁,自己成為最大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