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兑:社區團購的背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科技和民生衝突時,選誰?就成了一個難題。
社區團購正在成為一個典型的案例,當信息化和舊有生產關係發生衝突時,如何妥善解決這一矛盾,成了各界都在關心的問題。12月22日下午,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組織召開了規範社區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會議指出當前社區團購存在的低價傾銷及由此引起的擠壓就業等突出問題,並強調為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將依法加強社區團購的價格和不正當競爭等行為的監管,規範社區團購市場秩序,確保民生得到有效的保障。
這令人回想起2016年前後的網約車大戰,以滴滴為首的一系列網約車平台伴隨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開始野蠻生長,低價補貼、不擇手段的搶佔市場讓出租車司機們苦不堪言。同年,《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正式推出,一方面對滴滴、優步、易道等專車平台的競爭和空間形成限制,一方面也算是給了網約車正式“名分”,此政策在當時造成了地震般的影響。
正因為國家對這種野蠻生長局面的及時制止,才有瞭如今滴滴與出租車的和平共處。而此次規範社區團購秩序指導會的召開,對近期爭議不斷的社區團購來説何不看做是好事一件?因為,有序競爭總比野蠻生長更有意義。更長遠的來看,5G、AI、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應用,都將在不同層面重構過去的商業模式或生產關係,遇到類似“二選一”難題,社會該如何抉擇需要一個“模板”作為參考,圍繞社區團購的種種爭議,或可看做此類“議題”處理方式的一次重要演練。
社區團購爭議好事?壞事?
人民日報點名巨頭們“別隻惦記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上了熱搜,媒體們紛紛報道將社區團購推向輿論的制高點。今年6月至今,從滴滴的“橙心優選”,到美團的“美團優選”,再到拼多多的“多多買菜”,社區團購這個賽道上,互聯網巨頭、獨角獸、本地老牌零售企業紛紛入場,都怕錯過這次“機遇”。
熱鬧喧囂社區團購的背後實則暗潮洶湧,在低價拉新引流,快速佔領市場的大戰中,殃及的不止小攤小販,更有在社區團購背後我們龐大的菜籃子工程和整個下沉市場傳統零售業態。
“菜籃子工程”提法源於1988年農業部,主要為緩解我國副食品供應緊缺的問題,到現在已有30年的歷史,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在全國各地崛起,將我國人均蔬菜佔有量帶到了世界第一。
“菜籃子工程”鏈接生產基地和零售市場間穩定的市場體系,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社區團購作為“菜籃子”的分支,它的一舉一動都影響着整個市場體系,菜籃子關乎基本民生,要避免人為造成劇烈的市場波動,這是基本底線。同時,對社區團購既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放任不管’。
社區團購的翻火為什麼會引來如此多的討伐聲呢?誠兑認為社區團購不同於當年的電商大戰、外賣大戰、網約車大戰等,它的出現將會對市場中的小攤小販甚至是農場中的農民都會造成影響,而此類人恰恰是社會中的弱勢羣體。
網絡上對社區團購的抨擊也從側面反映出媒體界、主流輿論對社會底層的重視,這是一種社會良心的表現。在互聯網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移動支付、移動出行早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相比被影響的銀行、出租行業,下沉市場的小攤販、農民和小店主生存不易,他們在三四線城市謀生的手段有限,相比大城市一些商業模式的動盪,專注下沉市場的社區團購“破壞力”顯然會更大。
從官方的一些文件能夠看出,對社區團購並沒有一棍子打死,而是防範補貼打法對這一市場秩序的破壞,大方向上並沒有對社區團購封閉上大門。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對各行各業的革命延續了二三十年,此時的反思是一件好事,在科技發展的路上,也抽出精力關注一下路途上掉隊的人生存情況,是一個社會更成熟的表現,至少在作者看來是值得讚揚的。
科技與重構將是長期“議題”
在雲南大學管理科學副教授陳曦看來,網絡團購模式自誕生以來一直處於發展演化的過程,社區團購是傳統團購模式進一步深入消費者生活的下沉與延伸。可以説,社區團購的出現並不是偶然,而是社會商業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隨着消費需求、信息技術、商業要素的相互協調應運而生。但社區團購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傳統的個體或小型商户產生替代性。從社會系統協同發展角度來看,這種替代性的擴展,需要與從業者勞動力的轉移升級相匹配。
這種科技發展與商業重構的二元矛盾,其實不僅僅存在於下沉市場的社區團購。在更廣闊的市場中,AI、工業機器人的提前應用,已經對傳統商業結構產生衝擊,某些職位因此遭受着影響。
1. AI技術降臨,許多行業將遭受衝擊
超級AI的降臨,對商業銀行的很多崗位造成了巨大沖擊,AI技術為客户帶來了更多個性化服務,提高了銀行的自動化程度,所以AI取代了銀行職員,銀行也開始了裁員潮。
據報道:2017年上半年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共減員7618人。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半年減少員工1458人、915人、5164人和144人。2018年上半年,四大行員工數與2017年底相比,減少已超過2.6萬人。2015年至2018年6月底,四大行員工裁員數量高達7萬。
未來十年世界上的一半工作都會被AI取代。而在此次AI衝擊造成的失業潮中,可以説,銀行成了典型的代表例子。
2. 面對失業衝擊,人們作何選擇?
工業機器人的普及,也在改變着製造業。以富士康為例,過去的幾年裏,中國的一家工廠已有六萬員工被機器人所取代。但富士康並沒有完全的放棄“傳統工人”,眼睜睜的看着六萬員工失業。
富士康在2017年就與Landing.ai達成合作,將AI技術引進製造業。據百度前首席科學家吳恩達表示,希望通過技能培訓,來讓從事傳統制造業的工人們更好的適應下一次製造業技術變革。富士康希望通過員工培訓,使一些員工在AI研究和開發、過程控制和品管中創造價值。
在互聯網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AI、大數據、5G等新技術誕生的同時,也意味科技的進步所帶來的商業重構將是長期的“議題”。
任何技術的發展都像是一把雙刃劍,為社會帶來失業危機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如今科技進步與之而來的各行各業的新業態重構已經無處不在,電商、移動出行、AI技術早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社區團購之戰雖然激烈,甚至存在用“倒貼錢”的形式搶佔市場,可也帶去了大量崗位,而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在下沉市場廣泛應用,也將有助於三四線城市的整體發展。
新與舊的交替,總是伴隨着陣痛,既不要無視對許多傳統崗位的損害,也不能諱疾忌醫,一刀切和盲目發展都不是可行的選擇。
防微杜漸,也要允許陣痛
“任何技術的發展都像是一把雙刃劍”,不可否認,互聯網科技的進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弊端,如大數據殺熟、個人信息暴露等問題,如何判斷技術帶來的商業重構是否有價值?誠兑認為應從以下三點中觀察:
1. 是否實現了效率提升;我國的P2P平台曾在2014年風靡一時,當時由於通貨膨脹等問題,導致一些中小型企業無法實現資金運轉,P2P平台的出現,部分的解決了中小型企業存在的“融資困難”問題。
然而,在此期間,大量民間借貸、小額貸款等公司開始湧進P2P行業,由於彼時的監管真空,非法集資、詐騙等違法行為層出不窮,使平台風險加大,加上當時股市上漲,大量P2P行業開始轉戰股市,導致流動性抽離等等,最終造成了居民財富流失,風險積聚等問題,在2016年我國開始針對P2P市場的治理,該行業所面臨的只有轉型或退出兩條路。
到今年11月中旬,在短短十年不到的時間裏P2P行業從高峯時期的5000餘家已經徹底清零,其主要的原因就在於P2P所帶來的效率提升完全不能抵消它潛在的風險及為行業所帶來的損失,反觀移動支付、移動出行、共享短租等新商業模式,客觀上實現了各自行業的效率提升,因此得以發展壯大逐漸替代或即將替代它們的“前輩”。
2. 有沒有創造新的崗位;美團外賣和餓了麼都是曾經外賣大戰的贏家,走在路上隨處可見騎着電動車,身穿黃、藍色衝鋒衣的外賣小哥,這是外賣大戰後所催生的新型職業。據騰訊網報道:截止至今年的6月8日,目前我國的整個外賣市場已突破2400億元,現在我國的外賣員從業人數已經高達700萬人,其中包括兼職人員,在受"全球公共衞生事件"所影響期間,全國的美團外賣員新增了近58萬人,並且目前仍有上漲的趨勢。
類似的事件在網約車大戰中也有所體現,據網約車寶典APP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網約車專快車市場交易規模近2518億元,2016年至2019年底,專快車交易規模由902.7億增長至2518億元,累計增長近3倍。由此説明了網約車平台在我國消費市場佔比已趨於穩健。由於網約車平台的崛起,網約車司機以其門檻低、上手快、工作自由、收入高等特點成為熱門行業。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我國網約車司機人數達到3809萬。
3. 有無提高消費者體驗;商業的發展離不開用户消費慾望的推動,隨着用户的需求多樣化,線下的商場中促銷活動也開始多樣化起來,開始注重於根據用户的消費需求所指定營銷方案,可以説,商業化模式本身就是為了服務消費者而存在。
拿外賣來舉例:外賣行業的崛起離不開消費者的推動。外賣平台也抓住用户“懶”的心理,提供“送飯上門”的服務,用户只需打開手機點自己想吃的東西,不到半小時外賣小哥就會將食物送到家門口。另外平台還提供各種優惠券供下單時候抵換,有時一頓飯只花費不到十塊錢。這樣一來,既節省了用户做飯的時間又滿足用户的需求,現在外賣平台成了越來越多人們手機上必不可少的軟件。
所以,商業的成功與消費者存在直接關係,任何技術的創新,都是以消費者為核心的,只有真正的實現了消費者體驗維度的提高,才能算合理的商業模式升級。以銀行遠程服務為例,如果只是減少了銀行人力開支,卻並沒有令用户“滿意”,那就是偽商業升級,當然現實是相反的。
如今正打的火熱的社區團購,為消費者帶來的價值在此三點中均可得到驗證,社區團購節省了人們平時買菜的時間,手機下單,次日送達;“團長”也成了現在人們熾手可熱的新興行業;更有一分錢蔬菜瓜果、半價搶購的活動,實現一部手機全搞定。
不僅如此,社區團購採用“預售”+“拼團”模式,既降低了菜農與物流成本,又讓消費者感受到了“拼團”帶來的實惠,總體來看,社區團購還是存在它自身的價值的。
“人”作為勞力真的會消失嗎?
在閲讀社區團購的相關文章中,講的最多的莫過於社區團購會讓小攤小販們走向滅亡。其實這是一種邏輯誤區,擔憂的問題其實很簡單。當科技成為了生產力,人做為一種“勞動力”會在生產社會中消失嗎?這鐘社會拷問並非今日才出現,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17世紀初期,一名德國人發明了一台多條花邊織帶子機器,這種機器一旦開始應用,人們就面臨着失業,所以在當時引起了幾乎整個歐洲工人們的強烈反對。
事實上,我們看到,科技與工業越來越發達,人類不但沒有變的悠閒,反而愈發的忙碌起來。21世紀的科技水平於17世紀來説進步了20倍不止,之所以沒有出現大面積失業,在於科技的進步也催生了更多的新產業、新產品。所以,人類是絕對不可能被全部替代的,隨着科技的發展,人們真正擔憂的應該是以下的兩個問題:
第一,貧富兩極化嚴重:美國在上個世紀30年就發生過類似這樣的情況,在面對經濟大蕭條的危機時,美國可謂是一片混亂。據《財富》雜誌估計,在1932年,美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沒有任何收入,接近人口總數的28%。這個數字還沒有加上1100萬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農民。
最為轟動的還是當年的“倒牛奶”事件。在當時,由於牛奶的產量過剩,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牛奶的價格頓時一落千丈,引起了牛奶滯銷,美國許多農場主為了保證牛奶的正常價格,迫不得已將白花花的牛奶倒進了密西西比河。那為什麼不將牛奶售賣出去而是倒掉呢?美國的農場離城市較遠,運輸成本較高,而牛奶保險時間很短,往往在路上就已經過了保鮮期,而且當時是經濟危機,人們連基本的温飽都解決不了,誰還有錢買牛奶喝呢?
這種問題的根源不在於物質過剩,美國大蕭條時期許多人因為沒有吃的餓死,更多的人因為飢餓營養不良。所以説,與其恐懼物質過剩、生產力過剩帶來社會大面積失業,更要防止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當大部分人缺乏一定的購買力,商品就不能流入市場,對市場商業造成嚴重威脅。
第二,購物意願消失;縱使是在如今物質豐富的時代,人們的消費意願如果明顯下降,商業經濟體也會深受衝擊。年初疫情,大家消費信心不足,GDP增長就出現了微弱的下降。隨着618、雙11各大電商平台的促銷拉動,和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帶來的信心恢復,國內消費才開始緩慢的上升。
當消費者的購物意願消失後,購物市場也將受到影響甚至是面臨倒閉的風險。相比美國幾次經濟危機,因為金融崩盤。國人愛儲蓄的習慣,令這種因為金融弊端造成的大蕭條可能性不高。
不過國人謹慎的消費觀,是一個攔路虎,當未來不夠明朗,大家對經濟信心不足時,購物意願就會下降,進而導致商業的流通變慢,失業危機也就會伴隨而來。
科技進步與商業重構是個長期的命題,馬克思原理中曾提到:事物發展的規律必須隨着客觀事物本身的發展變革或人們對客觀事物及規律的深入認識而及時更新。也就是説,新事物的出現必將代替舊事物的存在。
或許在新與舊交替間會伴隨着陣痛,我們能做的就是正視這種變革,就像社區團購,不管媒體如何討論,它都將會是新時代的產物。未來,類似的“議題”還將不斷的出現,如何妥善的看待科技進步的兩面性,一邊是科技文明、一邊是社會民生,手心手背都是肉,找到那個合理的點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