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作為產品經理,在做產品設計時,應該有結構化思維;結構化思維就是一種層級分明的思考模式,能夠更好的梳理和解決問題,也是產品經理要掌握的技能之一;本文作者詳細説明了結構化思維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相信有不少人經常在工作中遇到以下一些場景:
- 上級突然要你準備向老闆彙報項目情況的PPT,你一頭霧水,不知道從何開始準備。
- 工作中遇到問題,需要協調其他部門的人配合幫忙做相關的支持工作,但對方對你要做的事情一無所知,怎樣讓對方快速理解你的訴求?
- 遇到複雜問題,拿不出靠譜的解決方案,與別人溝通時總是沉浸在細節中?
- 平常和老闆彙報工作,總是講一堆話抓不住重點;而其他人總能三兩句就讓領導明白工作重點?
- 在公開場合發表觀點時,講話困難,很難用凝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核心觀點,總是想到哪説到哪。
如果你有上面的情況,那麼就説明你比較欠缺結構化思維來處理事情或進行溝通。自然在職場上留給別人的印象以及專業度上都會大打折扣。
一、什麼是結構化思維?結構化思維指從整體思考到局部,是一種層級分明的思考模式;簡單來説就是借用一些思維框架來輔助思考,將碎片化的信息進行系統化地思考和處理,從而擴大思維的層次,更全面地思考。
由此可見,所謂的結構化思維,就是運用特定邏輯進行思考,可以按照一定的框架或邏輯主線將思考的過程,用成體系的方式進行梳理和歸納。
結構化思維概念最初出現是在《金字塔原理》這本書,該書中提出人們在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時候,可以將一切看似無規律的事物按照某種方式組織起來,某種方式其實就是指金字塔結構。
金字塔頂層是作為主結論的主張,第二層是支撐主張的主要根據,一般有2-4個根據,每個根據下面可以繼續擴展更細分的根據。
金字塔原理的4個基本規則:
- 自上而下:每一層次的思想必須是對其下一層次思想的概況總結;
- 結論先行:每次思考都只有一箇中心思想;
- 歸類分組:同組的思想觀點必須是屬於同一邏輯範疇的;
- 邏輯遞歸:每組的思想觀點必須按照邏輯順序排列。
其實,將上面的理論應用於實際工作場景中,就很容易理解了;當需要給老闆彙報工作時,我們需要明確彙報的主旨內容是什麼,最好可以“結論先行”,讓領導率先知道結論,明白我們的彙報意圖是什麼。
然後再緊密圍繞這個結論,提出達成這個結論需要哪幾大塊前置工作要準備;如果領導有興趣,再分別陳述每一塊工作具體需要協調的資源以及現狀問題;這樣就可以條理分明地陳述自己的觀點。
同時,也給人靠譜的感覺,認為你在做事之前,已經做了充分的分析評估以及方案制定,有理有據地陳述,儘可能達成最終的彙報目的。
二、怎樣用結構化思維解決產品問題?作為產品經理,我們在做產品設計前,需要經常問自己:
- 為什麼做這個產品或功能?
- 具體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 我們的用户是誰?
- 是基於什麼場景下需要使用這些功能?
- 目前是否有成熟的解決方案或者行業標準?
- 為什麼是這樣的設計或處理思路?
- 是否有更優或者其他替代方案?
- 如果要做這個產品或功能,怎麼拆解功能點,這些功能和外部以及現有功能之間是否有交互影響?
- 達成這個產品/功能目標,需要動用多少資源成本?
- 如何運用最小成本,來驗證自己的產品設計思路是否可行?
- 如何產品/功能上線後,如何運營達到較好的預期結果?
- ······
其實上述這些思考的過程,就是在進行相應的結構化思維(5W2H)的過程。
1. What(明確目標)首先明確你的產品目標是什麼?解決什麼問題?如果是要從0到1搭建全新的產品,那麼就更需要問自己,這個產品的商業邏輯是什麼?產品定位是什麼?
先清晰瞭解目標後再動手解決問題,產品戰略拉得越長,越要經常回頭看目標,如果路的方向走錯了,做多少努力都是無用功。
2. Why(以終為始)在明確需求或者產品是什麼之後,我們需要反問自己:用户為什麼需要它?是不是非它不可?有什麼核心賣點和價值?為什麼現在需要它?為什麼是這個方案,有沒有更優的實現方式?
通過一系列的發問,這樣可以讓自己更加充分評估需求/產品價值,不盲從業務部門,不簡單作為業務需求的搬運工,做一隻有思想有深度的產品汪。
3. Who(識別用户)我們在進行產品設計的時候,需要明確最終面向的用户是誰?用户羣體有多大?涉及到哪些不同身份角色?每個身份角色會涉及使用的場景是什麼?不同身份角色的用户對於產品的訴求是否有差異?不同用户之間涉及到哪些相互配合和交互的地方?
4. When(瞄準時機)我們可以看到市面上成功的爆款產品,推出的時機往往也很重要。
它們會緊緊抓住市場發展的特定時期,率先推出後快速佔領市場份額;而產品經理在日常工作中,可能推出全新爆款產品的機會比較少,更多的是處理日常的業務需求。
經常需要評估需求優先級,是否是一個迫切的需求,預期的上線時間,需求功能被高頻使用的時間或週期是什麼?
5. Where(深入場景)基於用户視角以及習慣,建立場景化思維,通過場景喚醒用户的興趣,相比於自嗨式的產品設計,更容易獲得成功;例如用户説想要一杯果汁,那麼真實的需求是什麼?
用户口渴了;那麼是不是一定要果汁?白開水、茶或者咖啡是否也可以?如果用户一定要喝果汁,什麼果汁呢?如果明確是橙汁,是鮮榨還是瓶裝飲料?是直接喝還是帶走?是否還需要其他搭配果汁的甜點?······
可以看到通過不斷深入地反問探索,我們可以將用户使用場景逐漸明確系化,從而才可以更貼合實際的用户需要。
6. How(制定方案)在明確了上面的各個要素內容後,就需要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知道怎麼實現最終的效果?現狀和問題是什麼?怎麼以最優的方式實現?涉及到哪些關鍵步驟和需要協調的資源?怎樣提升工作效率?具體的工作計劃是什麼?替代方案是什麼?後續的運營策略是什麼?
7. How Much(關注價值)產品經理不能只聚焦在需求功能的落地實現上,優秀的產品經理,可以站在更高和更廣的層面開思考問題;比如實現產品的成本是多少?要做到什麼程度?需要投放的範圍有多廣?最終產品功能的質量水平如何?業務指標、產品指標、性能指標完成情況如何?
當然,日常的結構化分析方法又很多,SWOT、PEST、SMART、矩陣式分析方法等等,本文只是以5W2H方法舉例,在做產品設計時的一點思考的方式和路徑。
在做具體問題的處理上,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更適合的方法模型進行分析;重點是在訓練結構化思考的過程,經過長期的練習和沉澱,這種思維方式就會變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論和軟技能,對於產品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幫助的。
三、總結結構化思維對於每個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是很有幫助的,可以提升我們高效思考、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在做產品的時候,需要結構化地拆解問題,邏輯性地推理問題,儘可能全面思考解決用户的觸點問題,千萬不要割裂的看待問題。
即使很多時候都是在處理細小或者執行層面的問題,但在思考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視角看待公司戰略、商業策略以及產品決策,從而也就對產品底層的商業邏輯有更深刻的思考。
本文只是對結構化思維的淺層理解和介紹,還有很多不足或理解不夠深入的地方。
希望可以藉助這個過程,對自己和他人能夠提煉出一些有價值的經驗總結,以此共勉。
本文由 @Jane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