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鏈”萬里高空“引嫦娥”

“太陽帆板展開!”隨着調度崗位的一聲號令,北京空間信息傳輸中心的大廳內響起了熱烈地掌聲。24日4點30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送入太空。在此次發射中,天鏈二號01星與天鏈一號02星接力配合提供天基測控與數據中繼服務,在幾萬公里外的高空搭起運載火箭與文昌航天發射場的信息傳輸鏈路,“牽引嫦娥”飛向太空。

“天鏈”萬里高空“引嫦娥”

火箭點火後不久,天鏈二號01星就迅速捕獲目標,待火箭飛出其測控弧段後,隨即交由天鏈一號02星跟蹤至天基測控任務結束。作為此次任務中最先捕獲目標、持續時間最長的測控手段,天基測控各系統密切配合,數據信息收發正常,為任務的圓滿成功奠定堅實基礎。

“相伴‘嫦娥’近10年,天鏈衞星也見證着中國探月越發堅實穩定的步伐!”走出任務大廳的助理工程師吳琛非常激動,就在剛剛,他對中繼衞星狀態進行了實時監視,並適時修正了天線指向,保證傳輸鏈路不斷,遙測不丟。這是他第一次參與探月工程任務,使命感榮譽感讓他倍感自豪。“祖國的航天事業萬眾矚目,我們一定竭盡全力去完成。”吳琛説。

今年下半年以來,北京空間信息傳輸中心圓滿完成了十餘次航天發射的天基測控任務,從中國境內順利昇天的每一發火箭幾乎都有天鏈衞星的相伴相隨。“雖然工作強度大,但是我們的標準從未降低。”此次發射任務負責人高泉説,在任務前,中心與各單位進行了多次聯調聯試,針對發射提前、發射推遲、發射取消等情況組織了應急演練,技術總體團隊認真擬製技術實施方案等文檔,確保任務狀態正確;軟件團隊緊前組織崗位能力課目考核,檢驗人員整體能力水平,加強查漏補缺。最後,在任務實施過程中,各系統各單位整體配合,終成一幅萬里高空“引嫦娥”的美麗畫卷。

新聞延伸:連起空間通信的“天鏈”

海上的遠望系列測量船和陸上的一系列測控站,長期以來一直支撐着中國航天測控任務,為中國數十年來一系列衞星、飛船和探測器的發射與測控立下汗馬功勞。

但是由於地球曲率的影響,地面/海上測控站對中低軌道航天器的覆蓋範圍很小,最初人們很自然的想到通過增加陸上、海上測控站和測量飛機來提高測控覆蓋率。但無疑,這需要建設大量的測控點位,從經濟性還是便捷性,都不現實。

為了擺脱地球曲率的限制,科幻作家克拉克在1945年就提出了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衞星的設想,隨着航天技術的進步逐漸得到實現。1963年到1964年美國先後發射3顆試驗性靜止軌道通信衞星。1983年美國使用航天飛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數據中繼衞星,開啓了航天測控的新紀元。

隨着航天建設的推進,我國也建設了自己的“天鏈”中繼衞星系統,並於2008年4月25日發射首顆數據中繼衞星“天鏈一號”。2019年3月31日,我國又成功發射了第二代數據中繼衞星系統的第一顆衞星“天鏈二號01星”,為載人航天器、衞星、運載火箭以及非航天器用户提供更好的數據中繼、測控和傳輸等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3 字。

轉載請註明: “天鏈”萬里高空“引嫦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