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點,戴着口罩的人們穿梭於繁華鬧市,街面上不時出現的拖運貨品的小推車,提醒着人們這是華強北。
坐落於深圳市福田區的華強北,長度930米,方圓1.45平方公里,這一塊麪積不大的區域,正是聲名在外的“中國電子第一街”。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它見證過一個個企業的發展傳奇,締造過無數創業者的財富奇蹟。
位於深圳福田區深南中路的佳和華強大廈一樓,等待乘坐電梯的人們總是排着長隊,記者等了近10分鐘,才擠上了滿滿當當的電梯。大家盯着樓層提示數字“到站下車”,分不清楚誰是創業老闆、誰是經銷商、誰是拿貨的“揹包客”。
在這座大廈的30層,是深圳市電子商會的所在地,高級顧問程一木放棄北京公務員的工作來到深圳已有30年,他眼中的華強北有點不一樣。
位於深圳福田區深南中路的佳和華強大廈一樓,等待乘坐電梯的人們總是排着長隊
從工業廠房到交易中心
20世紀80年代,程一木是國家電子行業主管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經常到深圳出差。彼時的華強北一帶全是廠房,特別安靜,是人們口中的“上步工業區”。“上班時間,街上幾乎都看不到人,只有到了下班時間點,才會看到成羣的打工者挨挨擠擠地走出工廠。”
這樣的安靜一直持續到1988年。那一年,賽格電子配套市場開業,這一片熱鬧起來,並開啓一次與計劃經濟不同的全新嘗試。“當時,國內的生產資料採購都要有批文,供企業採購生產資料,也要有計劃指標,這個指標由電子工業部來給。”而賽格電子配套交易市場的電子元器件,正是諸多工廠需要的生產資料。
關於華強北的配套能力,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最新一代的蘋果手機一上市,就可以在華強北配齊所有元器件,當場像做漢堡包一樣做出來。而這種配套能力從1988年就開始積累了。“20世紀80年代,採購元器件主要是做視聽類產品,收錄機、電視機等;到90年代中期,Windows95出現,個人電腦大熱,全國各地開始冒出很多電腦城;2000年前後,手機銷售規模壯大,成為最新銷售熱點。”
2000年後,手機制造門檻降低,國內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手機制造商,人們聽到了“山寨”一説。按照程一木的解釋,當時國家規定製造手機需要拿許可證,所謂“山寨”,其實是一些企業在沒有拿到許可證的情況下開始了生產,但無論是品牌機還是山寨機,用的都是同樣的芯片。後來,由於手機生產商實在太多,國家把手機牌照審批制改成了備案制,放開了手機生產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生產“山寨機”的中小企業,是華強北元器件的主要採購商。“華強北一方面為中小製造企業提供元器件配套,同時也為他們的產品提供銷售。”手機的供應鏈和市場渠道都在華強北,它就成了全國的手機批發中心。手機市場的繁榮把華強北的輝煌推向了高潮,頂峯時,這裏日均人流量達50萬人次,日資金流量達10億元人民幣。
街道上不時出現的小貨車,是華強北一景
從格子鋪到億萬富翁
1998年,與賽格一街之隔的華強電子世界開業,賽格、華強雙雄對峙的局面初步形成。隨後,遠望數碼城、賽博數碼城、明通通信市場、桑達電子通信市場等相繼登場,華強北走進了羣雄爭霸的黃金時期。
“一個鋪位申請表,從樓上辦公室拿到樓下街上,就能賣5萬塊。”程一木回憶,彼時的華強北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們來此“挖金”。
坊間一直有“北有中關村,南有華強北”的説法,但程一木卻認為華強北和中關村不具有可比性。“首先是服務對象不同,無論是元器件還是手機,我們服務的對象是工廠、企業。即便是手機銷售,華強北是把他們賣給全國的批發商,但中關村直接面對的是消費者。”也因為這個差異,這麼多年過去了,電子商務迅猛發展,對華強北的影響不大。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華強北看起來沒以前熱鬧了,但依然在“走貨”。“抖音上那些一個月能掙好幾萬的揹包客,貨源地大多是華強北。”這裏的繁榮吸引了各地政府的目光。“不少地方提出過想學華強北,直接表示願意在當地給地給優惠條件,讓我們把華強北複製過去,但我們發現還真不行。”程一木坦言,華強北的成功是因為其背後有一個龐大的電子製造業在支撐,如果沒有上下游的配套,簡單的複製毫無意義。
在20年前的華強北,三尺櫃枱、一部電話、一個計算器,就是做生意的家當,櫃枱後面擠着三四個小青年。這些簡陋的櫃枱背後,跑出了諸多成功的企業。1998年10月,5個年輕人在賽格科技園二棟四樓租下一間辦公室,地方只能放得下三四張桌子,這就是騰訊的起點。據統計,從華強北走出的億萬富翁有50多個,更多人的命運因它發生變化。
從元器件交易到智力交易
如今的華強北,已經從零售批發進入到自主創新的新階段,一批“90後”創建的創新型小公司也在這裏密集落地。供應鏈和市場優勢使得華強北成了不少研發團隊的首選之地,因為對於那些處於硬件早期開發階段的團隊,這裏的配套能力,可以讓他們的設計在最短時間內落實成產品。
一批“90後”創建的創新型公司在華強北密集落地
一位從澳洲留學回國的“90後”,成立了一家專注於教育智能機器人的創新企業。目前他的企業只有三個人,專注於產品開發,其他的工作都交給華強北的孵化平台處理,後者通過提供諮詢、對接投資人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冷板凳時期”的成本。
而在紮根深圳近30年後,年逾六旬的魯躍再度回到當初的起點華強北。他的遙看科技專注智能家居硬件研發,如今已是華為智選9家合作伙伴之一,工作室設在華強北的“智方舟”國際智能硬件創新中心,一路之隔,就是30年前離開高校教師崗位下海的第一站——電子科技大廈。
“樓下就是我們的供應商,半天時間就能獲得滿意的答案。”科學家出身的他看重華強北的天然土壤,也看到了30年間這裏的悄然更迭,“華強北不再只有元器件的交易,現在更有智力的交易,除了元器件,你還能找到解決方案。這是一個創新的生態了。”
欄目主編:張駿 文字編輯:朱珉迕 題圖來源:賴鑫琳 攝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