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機構測算“雙十一”至少八成的快遞包裝物未被直接回收

每年“雙十一”過後,塑料快遞包裝垃圾的激增總會引發廣泛討論。有一種觀點認為,大力推廣塑料垃圾回收利用,是比較現實、高效的對策。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日前發佈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如果整個長三角在一年內全部採用可循環塑料快遞包裝,可減塑10.35萬噸,相當於2019年上海、杭州、蘇州、温州4座城市的一次性快遞包裝塑料消耗總和。

倡導綠色“雙十一”成共識

國家郵政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11月1日至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件39.65億件,其中11月11日當天共處理快件6.75億件,同比增長26.16%,再創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電商平台和快遞行業積極倡導綠色“雙十一”,推出電子面單、可替代塑料包裝、循環集包袋,避免電商件二次包裝,在快遞“最後100米”集中回收包裝物。

在香港路上的順豐速運網點,記者發現傳統的土黃色紙盒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黑色帆布盒“豐BOX”。工作人員介紹,這種帆布盒的原料含有循環利用的聚丙烯塑料。相比傳統紙盒、一次性快遞包裝袋,帆布盒更加耐用,一般“壽命”在100次左右。這類帆布盒內設有固定的防破損部件,也減少了泡沫塑料等一次性填料的使用;帆布盒外的拉鍊能取代一次性膠帶,扣上鎖釦,確保運輸件的私密安全。“客户下單時可以備註,快遞小哥會帶着盒子上門收件,送到後再將空盒帶回來。”站點負責人説,這款盒子目前已在全國11個省市、96座城市推廣。

倡導綠色“雙十一”雖然已成行業共識,但據相關機構測算,今年“雙十一”期間,僅有1億多個快遞包裝物(含塑料填充物)在快遞代收點被直接回收,進入二次循環鏈。這意味着,還有至少80%的快遞包裝物由於種種原因,未被直接回收。

區域協同推進“節塑”潛力大

相關報告建議,長三角“包郵區”以不到全國1/40的土地面積,貢獻了超過全國1/3的快遞總量,應當成為我國快遞包裝循環利用的先試先行區。

長三角傳統“包郵區”共包含25座城市,2019年的一次性快遞包裝塑料消耗總量達26.7萬噸,其中傳統一次性塑料袋消耗量最多,達23.39萬噸。經測算,若長三角“包郵區”能在同城快遞中100%應用循環快遞包裝,可節約塑料類包裝4.69萬噸,減塑量比2019年上海的一次性快遞包裝塑料消耗量還要高出0.9萬噸。若能在同省快遞中100%應用循環快遞包裝,則可減塑5.93萬噸,比2019年杭州、蘇州加在一起的一次性快遞包裝塑料消耗量還要多。

從上述數據中不難發現,在同城和同省應用循環快遞包裝的資源節約潛力差別較小,但在整個長三角地區應用循環快遞包裝的資源節約潛力卻達到10.35萬噸,這説明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重要性,整個區域協同推進循環快遞包裝試點,能達到更好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效果。

暢通塑料垃圾循環利用渠道

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指出,塑料垃圾循環再生的主要阻礙有三種。首先,從頂層設計來看,循環快遞包裝的大規模應用缺乏制度支持。誰來負責回收?怎麼回收?產生的成本誰來付?政府、生產商、電商、快遞公司、消費者在這個快遞包裝鏈條中分別要承擔哪些責任?這些問題的答案都不明確。其次,從執行模式來講,許多快遞公司雖積極進行循環快遞包裝的探索,但都是各搞一套,效果有待檢驗,更多企業仍在觀望,希望行業能出台統一標準,在塑料垃圾循環再生上給予引導和規範。最後,從管理和消費理念來説,目前循環快遞包裝的推廣仍缺乏相關激勵性和懲處性政策,利益相關者參與積極性不高。

專家建議,在塑料垃圾循環利用這件事上,不妨重拾過去的押金制度。比如,一次性可降解塑料袋向消費者收費1元錢,但如果消費者支付押金選用可循環塑料包裝,使用後被回收,就退還押金。押金制度還可與個人信用積分體系掛鈎,如以個人信用積分作為擔保免押金租借循環快遞包裝等。這樣可點燃公眾參與可循環塑料垃圾回收的積極性。

明確了各環節的責任和成本,接下來就是暢通塑料垃圾循環利用的渠道。專家建議利用新業態形成快遞塑料包裝的循環閉環。比如,快遞驛站綜合服務點,能較好地實現綠色配送、綠色回箱;大型石化企業加油站,可成為廢塑料循環回收體系的服務網點。政府部門可將上述網點納入城市公共建設配套設施,在資金、用地上予以支持,讓快遞包裝回收更便捷。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上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20 字。

轉載請註明: 據相關機構測算“雙十一”至少八成的快遞包裝物未被直接回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