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工作日的早晨,兩個穿着樸素的年輕人在張江人工智能島園區裏的全家便利店碰了面,手捧咖啡,相視一笑。他們彼此並不認識,卻擁有無須多言的默契。他們深知彼此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第一批“上島”的“AI人”。
如果是在一年前,你可能還會對“張江人工智能島”的名號感到陌生,但時至今日,這裏已經集聚了IBM中國研發總部、微軟、阿里巴巴平頭哥、雲從科技和科大訊飛等20多家世界AI領域的頭部玩家、獨角獸、重點科研所,大批跨國企業、國內龍頭企業及大中小企業超過100家。成千上萬的AI技術人員在這裏工作,致力於把充滿“未來感”的理想世界變成現實。
如果你在憧憬未來智慧城市的模樣,不妨從這座6.6萬平方米的“小島”上找找答案。
張江人工智能島
AI技術出現在島上每個角落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西行20餘公里,張江科學城的中區,有一座被兩條小河合圍的園區空間——張江人工智能島。這個由張江集團打造運營的高科技園區,僅用了一年時間,成為上海人工智能企業最集聚、類型最豐富、人才最密集地之一。
在這裏,每一處角落都有人工智能的應用痕跡:空中有識別河流污染的無人機,地面有AI垃圾分類箱、人臉識別視網膜攝像機、無人餐車,地下還有水下機器人和水下物聯網……31個智慧未來的應用場景都是由島內企業自行開發而成,給園區帶來“海陸空”全方位的智慧管理。
無人餐車,每天早中晚三個主要用餐高峯期會準時出現在島上進行無人外賣服務。3公里外熱騰騰的飯菜,只要戳一戳屏幕,不一會兒就能帶到消費者身邊。餐車來自島內一家名叫“新石器”的人工智能企業,今年4月28日,它落户在上海張江人工智能島一間共享辦公室。短短几個月,公司業務不斷擴張,目前已在旁邊新建的張江人工智能未來街區租下一座獨棟辦公樓。
日曜AI相機,被部署在張江人工智能島入口處,每一個進出者是否佩戴口罩,都能被它迅速識別出來。這個在疫情期間為園區帶來高效防控解決方案的技術設備,則來自“島民”雲從科技。
另一家“島民”小蟻科技貢獻了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園區監控系統。這是一雙會感知和思考的眼睛,通過實時抓取人臉,本地脱敏處理後在雲端識別,採用黑白名單管控,兼具了人流統計、軌跡分析等功能。整個過程在1秒內完成,得以讓每個上島的人通過“刷臉”完成一切需要身份識別的事項和關卡。
作為國內首個“5G+AI”全場景商用示範園區、上海市首批“AI+園區”試點應用場景、上海(浦東新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的核心承載區,張江人工智能島從去年正式“開島”以來,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成長起來,除了AI領域巨頭項目紛至沓來,並帶去豐富的應用場景實踐,這裏更吸引了大批的基礎研究機構落户。
截至目前,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公安部三所張江基地、上海超算中心、復旦大學張江創新中心、上海交大張江科技園、上海科技大學等已匯聚張江人工智能島所在的張江中區,他們在算法、算力、類腦智能、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等領域有着長期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優勢,各方將協作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不斷健全和完善。張江集團董事長袁濤表示:“我們計劃以人工智能島為核心,以張江中區為主戰場,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
張江人工智能島
第一批上島企業已迎來高速發展,老闆員工都在張江安家
蔣曉官是雲從科技的企業發展部總經理,也是開篇提及那兩個年輕人之一。這一年裏張江人工智能島的變化,他是見證者。過去一年,首批上島的企業雲從科技在核心技術、AI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發展,而今全國80%的商業銀行、75%的機場都用上了雲從的技術。公司絕大多數老闆、員工,也立足張江發展自身,甚至把家也安在了張江人工智能島附近。
記者瞭解到,雲從科技最初在重慶起步,2016年進入浦東張江發展。張江人工智能島建成後,雲從主動提出“上島”,入駐其中兩棟小樓。“對於高科技企業來説,資本、人才、應用場景缺一不可。上島前,我們也在上海其他區域考察了一番,但張江人工智能島的政策條件、發展理念還是最打動我們。”蔣曉官説。
剛開始,島上的企業並不多,餐廳、咖啡館等設施也不十分齊全,可人氣、熱度卻不減:“島上來訪者不斷。每天前來參觀學習的團隊有七八波,起碼要提前一個月預約。”參訪者到現場,除了要在園區裏轉轉,也總不免敲開雲從的大門,和裏面的AI技術人員聊兩句,“不少客户正是在參訪過程中,和我們建立了商業聯繫。”蔣曉官説,現在張江人工智能島的名聲在外,北京、杭州等多地AI企業都認可這塊牌子。
今年1月,雲從科技“基於多模態視頻信息的智能安全監測系統”和“基於人臉識別的訓練資源服務平台”兩大項目入圍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入圍揭榜單位名單 ”。截至9月底,雲從科技已將它的業務拓展至智慧出行、智慧治理、智慧金融、智慧商業、通用市場等方方面面,為全國超過十餘萬個銀行網點提供智能服務,為全國超過30個省級行政區公安政法部門提供安防技術和設備。
雲從的飛速發展,給了諸多島上的AI企業以信心。目前,島內已有的核心技術層、數字技術層、智能應用層等不同發展方向的AI企業,已自發形成互相依賴、共同成長的產業“朋友圈”,定期開展交流、研討,共享開放式的創新平台。蔣曉官説,島內優良的產業生態逐步形成的同時,上海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產業聯盟也將於近日搬到周邊。“這意味着,未來的張江人工智能島既靠近管理部門,也充分靠近市場。”
園區內的AI餐車
欄目主編:王志彥 文字編輯:杜晨薇
本文圖片:浦東新區提供。
來源:作者:杜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