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花式“求借錢”套路有多深
楊李喆
當下各種熱門的App,從外賣到出行,從視頻到辦公,儘管功能各異,但有一點是相通的:都能貸款。App搶着借錢給你的背後,一方面容易出現過度收集、濫用客户信息的現象,另一方面也存在誘導年輕人超前消費、過度借貸的風險。(相關報道見A10版)
誠如媒體報道的那樣,開通借款功能,就送VIP會員;點張優惠券,就會跳轉到授信貸款頁面……這些的確給人們貸款消費提供了便利。和傳統貸款渠道相比,基於App的貸款往往“門檻低、審核簡單、放款快”,吸引了不少年輕用户。
但是,App花式放貸的背後也不乏各種讓人防不勝防的套路,例如,大量索取個人信息;以“送禮品”“送會員”等小恩小惠,誘導用户貸款;看似一天幾角錢,實則年化利率突破20%。這輕則會讓用户的個人信息面臨被泄露的風險,重則因還不起貸款影響個人徵信甚至吃官司。
對於App放貸行為,用户不能盲從盲信,而應加強防範。比如,所謂的“零利息”並不等於零成本,往往還有“服務費”“手續費”;“千元利息低至XX”不過是有推廣需求的App的慣常伎倆。即便有貸款需求,用户也應從正規渠道貸款,而不能頭腦發熱,為了消費一時爽隨意選擇App貸款。
對於這些App有必要強化金融監管。事實上,針對互聯網平台花式誘導貸款行為,已經引起監管部門重視。2020年11月,中國銀保監會會同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發佈的《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就是在為網絡小額貸款“立規”。此外,部分信貸資金甚至違規流入房地產和金融市場,對此相關職能部門也有必要強化舉措完善監管。
整治App花式放貸行為還應通過行業自律,淨化市場環境。應認識到,我國消費結構正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和品質型消費過渡,消費金融市場空間巨大。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公司都在向消費金融領域發力。規範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既離不開行之有效的市場監管,也離不開行業自身持續強化自律。這就需要建立行業規範,強化行業自律,恪守正確的信貸理念,依法依規行事。
此外,手機的應用商店和各大網站也有必要負起責任,對於投訴多、口碑差的App不妨給予懲治或者下架處理,避免給不靠譜的App提供廣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