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玩膩了遊戲、文娛的騰訊,打算靠機器人撐起一片天?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科技

----------------------------------

在人工智能浪潮下,騰訊的破局方向在哪裏?作為中國社交和遊戲領域的一把手,騰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它略顯保守的擴圈策略,也讓它面臨着不少挑戰。當百度、阿里在雲計算平台、自動駕駛、物聯網等領域披荊斬棘的時候,騰訊的AI產品卻很少出現在公眾面前。

2017年,馬化騰坦言,騰訊在AI方面落後百度,馬化騰的這句話,日後被媒體引用無數次,也被大眾認為是這家社交巨頭在AI上“技不如人”的鐵證。

但四年過去,狀況可能發生了一些變化。3月2日,騰訊旗下Robotics X實驗室公佈了他們的最新研究進展,其發佈了首個軟硬件全自研的多模態四足機器人Max。

騰訊自研機器人的出現,是否意味着互聯網廠商競相爭奪的機器人風口,迎來了一個強大對手?

戰略進攻

騰訊是機器人領域的大玩家。

雖然騰訊擴大版圖的手段往往離不開最核心的社交產品,馬化騰也表示過,騰訊不會去做那些不核心、不專業的項目。但在機器人領域,騰訊罕見地違背了馬化騰的論調,它拿出了其他互聯網巨頭所沒有的熱情,早早地進行了佈局。

2018年,騰訊領投8.2億美元投資國內人形機器人研發企業優必選科技,刷新了當時AI領域的融資紀錄。但在這起投資之前,機器人就成為了騰訊在AI領域的重點關注對象,從2017年8月到2018年5月,騰訊在10個月內,接連投資了7家機器人公司,涵蓋了送餐、教育、格鬥等多個領域,在互聯網廠商的AI投資中,騰訊的機器人投資獨樹一幟。

圖片來源:德勤《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白皮書》

除了大手筆的海內外機器人企業投資外,騰訊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機器人團隊,這就是於2018年2月設立的Robotics X機器人實驗室。騰訊副總裁姚星曾表示,Robotics X實驗室和騰訊此前設立的AI Lab,是騰訊AI產業的兩個支柱。

相較於互聯網公司偏好的機器人感知(Perception)和人機交互(Human Robot Interaction)領域,Robotics X的研究方向則有所區別,他們重視與仿生學密切相關的移動和操作(Mobility and Manipulation)領域,機器人觸覺、靈巧手等產品就屬於這一體系下的產物。

Robotics X的機器人野心,也體現在AI Lab和Robotics X的領頭人張正友身上。作為計算機視覺的專家,張正友卻跳出本行,對Robotics X提出了全新的“ABC”理念,即AI、機器人本體和自動控制。

也正因為理念的不同,在其他互聯網企業發力自動駕駛、服務機器人的時候,Robotics X的展示成果則截然不同。去年11月至今,Robotics X一共展示了三項成果:四足移動機器人、兩輪式移動機器人和多模態四足機器人。可以看出,騰訊希望儘快在機器人本體領域研究上建立研發優勢,拓展國內機器人新生態。

從Robotics X的研發邏輯來看,騰訊顯然不希望錯過人工智能,但對於這家戰略過於“成熟”的企業來説,機器人真的能幫助他們找到下一片藍海嗎?

水土不服

雖然騰訊在2018年燃起了對於機器人的投資熱情,但目前,騰訊並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成果,佈局甚早的它依然有被其它互聯網企業彎道超車的機會。騰訊機器人沒有搶到先發優勢的原因,和騰訊對於機器人業務的注意力偏移有着很大關係。

經過了2018年的“撒錢式投資”後,在2019和2020年,騰訊在國內的機器人投資步伐開始放緩,字節跳動等“新貴”迎頭趕上,從投資金額和公司數量上都不遜於騰訊。這一點也體現在了騰訊的AI孵化項目上,在2017年騰訊AI加速器公佈的孵化名單中,有40%是來自於機器人企業,但在二、三期名單中,機器人企業的佔比驟降到了10%不到,第四期的預選名單中,機器人企業的佔比不到15%,選拔規則從AI變到了“AI+IoT+5G”。

商業上如此,技術上亦如是,在驚豔眾人的“絕藝”後,騰訊在機器人領域並沒有實現二次突破。以此次公佈的四足機器人為例,由於MIT開源代碼支持,四足機器人項目在全球遍地開花。雖然騰訊不見得使用了MIT的方案,但在演示視頻中,騰訊Max的表現並沒有超過它的那些前輩(宇樹科技、Anymal),只是在一些關節部位做了一些微創新,帶來的驚豔感可能都不如幾個月前自動走梅花樁的Jamoca。

騰訊Max的尷尬之處,和四足機器人的形態有關。目前四足機器人普遍應用在特殊領域(例如火場),哪怕是業界最為先進的波士頓動力,也沒有解決它在消費領域的商業化問題。而且,四足機器人在特殊環境下的承載力也不夠,就以騰訊Max為例,它採用的輪足方案,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機器人的輕量化設計,這也讓它無法承受大載重物品。

從目前來看,市場更需要的是巡檢安防,餐飲加工、環境提升等服務機器人。以操作性為驅動的特殊用途機器人,在市場上不會給騰訊立竿見影的資金回報。

但更深一步講,騰訊對於Robotics X乃至AI團隊的定位,可能也存在着一些問題。目前騰訊內部存在着三支AI團隊:優圖實驗室(模式識別)、微信AI(語音識別)以及AI Lab。在2018年騰訊架構改組前,這三者分別隸屬於騰訊的社交網絡事業羣、微信事業羣和技術工程事業羣,這種“分而治之”的景象,只有在以社交為核心的騰訊才能見到。

不過在改組後,騰訊AI團隊的研發力量仍不能説是統一的。目前,Robotics X隸屬於騰訊的前沿科技實驗室,但它推出的機器人依然只是與AI Lab合作,並沒有和優圖、微信等技術團隊融合。鋒見認為,在目前騰訊的戰略規劃中,Robotics X在未來得到的資源傾斜不會太樂觀。

這種尷尬也傳遞給了Robotics X背後的AI Lab,此前,騰訊副總裁姚星和AI Lab主任張潼均已離職,AI Lab可能正面臨人才流失的窘境。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只會導致Robotics X在未來被“冷藏”,全面讓位於更加賺錢的服務機器人項目。

管中可以窺豹,從騰訊機器人的“搶跑”到現在的“尷尬”,我們可以看到這家社交巨頭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的陣痛。一方面,騰訊意識到了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每年投資額屢創新高,但另一方面,特殊用途機器人這種“非核心”業務也在考驗着騰訊的戰略耐心,相較於從零創業積累經驗,騰訊可能更願意把錢花在更加成熟的機器人產業模式上。至少從騰訊Max上,鋒見很難感受到騰訊曾熊熊燃燒的機器人戰略決心。

----------------------------------

點擊文章頂部雷科技頭像,私信回覆“搞機”,即可獲得玩機技能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