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硬幹貨:如何把需求變成產品方案?

編輯導語:在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中,往往需要了解和收集許多的用户需求,那麼,如何將這些需求進行分析篩選,然後轉化成為一份產品方案呢?本文作者結合自身的經驗,從前期準備、方案設計、需求評審三個層面,為我們介紹瞭如何對需求進行產品化設計並通過需求評審。

超硬幹貨:如何把需求變成產品方案?

在《用户體驗要素》一書中説到,產品是由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和表現層這5層組成。

超硬幹貨:如何把需求變成產品方案?

而之前的文章中,給大家介紹了做產品要如何貼近用户、如何評估需求的。即從戰略層和範圍層的角度,去解決問題,定義需求。那在需求明確後,我們又該如何將需求轉化成產品方案呢?

這篇文章,將從前期準備、方案設計、需求評審三個層面,給大家介紹下該如何從結構層,框架層和表現層,對需求進行產品化設計,並通過需求評審的。

大家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先收藏,後續設計方案時,再一一核對參考,保證我們在設計方案時,做到不重不漏。

一、前期準備1. 明確需求目的

目的,是產品方案的指向標。我們通過各種渠道,獲得需求後,我們首先要明確,做這個需求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滿足什麼需求而出發的。

因為,我們在需求產品化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新點子”。但這些點,是否適合放到產品方案中,就需要我們立足於需求目的,去通盤考慮,平衡投入產出比,輸出符合預期的產品方案。

總的來説,需求或版本的目的可分為以下三類:

  1. 用户體驗優化:已有功能點優化、增加操作入口、增加功能等;
  2. 提高內部效率:增加內部平台某種能力、給運營增加推廣渠道、功能組件化開發等;
  3. 商業化:增加會員模式、增加對接廣告接口等。

為了保證產品人對需求有足夠的深入的思考,一個版本或一個方案,都只要解決一個主要問題。因此,我們在定義目的時,也要儘可能收攏到一個核心觀點上,讓整個方案都圍繞目的服務。

2. 瞭解需求背景

不論多大的公司,多大的團隊,在產品的發展階段,資源都是不夠用的。此時,論證需求必要性,提高需求實現的優先級,就非常重要。

而瞭解需求背景,我們首先找到需求第一來源人,並通過以下兩點,來論證需求必要性:

1)數據論證

通過調查,從數據層面,來論證需求的緊急性和迫切性。

如:用户體驗優化,可以用用户投訴量來論證;內部平台能力和商業化需求,可以用上線多久後提升多少收益,或估算投入產出比(ROI)來論證。

2)競品調研

若市面上有同類產品已實現該需求,這也可以側面論證需求實現的必要性。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調研的方式,梳理的功能流程圖,並從用户、需求、場景三要素進行分析,看競品是否滿足需求的,又是如何滿足需求的;

但在實際工作中,系統的競品調研,其實比較少做,主要是比較耗費人力,後續有機會的話,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來給大家詳細介紹,這裏就不過多描述了。

可雖説我們比較少做系統的調研,但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也會關注競品每個版本新增的功能模塊。分析後,若發現競品的新功能是符合用户需求的,我們也要及時跟上。

二、方案設計

在明確目的,瞭解背景後,我們進入產品方案的設計環節了。即下列內容,將正式從結構層,框架層和表現層的角度,和大家介紹該如何把需求,進行產品化方案呈現的。

而這個環節的最終目的,是要我們輸出完整產品方案,接下來我將從五個步驟來跟大家進一步介紹:

1. 邏輯梳理

在做需求時,很多剛入行的產品,接到需求後,就直接就開始畫原型,這個是錯誤的。因為,畫原型,是產品方案已經確定,產品流程無明顯紕漏,需求邊界已經明確後,才開始執行的工作。

否則,後續評審或開發過程中,會出現因方案不夠嚴謹,出現多次返工的情況。不僅降低我們自己的工作效率之外,而且還可能影響產品的迭代節奏。

所以,在畫原型之前,首先我們要先梳理兩個核心邏輯:

1)產品方案邏輯

產品方案之所以被稱之為“方案”,因為它是從宏觀的系統角度,可持續迭代的層面切入需求,且通常需要多角色配合的。

如,為了減少用户投訴而做的產品方案,就要從客服、用户、運營、產品這四個層面,告知各方在不同的版本後,需要支持和協助的工作是什麼。

因此,我們在梳理產品方案時,要關注不同角色的所面臨的問題,如何持續觀察優化的角度去通盤思考。

我們可以從第一用户要執行的動作入手,進行邏輯推演。如下圖泳道圖所示,我們如果要開發一個給客户提供線上下單的平台,就可以從要發貨的客户下單的動作入手。

客户下單之後,訂單數據應該被哪個下游角色所接收,接收之後,下游角色還需要哪些角色配合支持,以此來不斷往下延伸拓展。

超硬幹貨:如何把需求變成產品方案?

在梳理清楚之後,我們再最終把所有角色的交匯場景通過泳道圖的樣式呈現出來,明確各個角色要支持整個產品方案的具體工作,最終輸出產品方案的流程圖。

2)頁面流程

頁面流程是從微觀產品功能層面的邏輯梳理,是包含在產品方案中的某個產品能力。常用於大小功能點優化,版本升級中某功能點的梳理。

如:上面的客户下單、受理、創建單的場景,客户是如何在什麼頁面,點擊哪個模塊下單的,受理部門受理之後,又是如何創建運單的,把這些頁面的具體操作流程一一細化梳理出來。

超硬幹貨:如何把需求變成產品方案?

如果是功能點優化,可以從用户和數據交匯核心頁面出發,梳理頁面流程。

如果是獨立的功能或產品版本,可以先從功能入口出發,思考各頁面中用户是誰、解決的需求點是什麼、產品如何解決需求的,並且後續還要考慮數據流轉情況。

這裏的用户是包括所有使用產品的角色,可能有運營、客服、銷售、領導層、運營、開發等。當然,如果需要呈現多角色的使用流程,同樣可以利用泳道圖的方式來呈現。

如果競品有類似的功能,我們也可以參考競品的頁面流程,但注意,我這裏説的是“參考”,不是“照抄”。產品人要以滿足用户的需求來思考方案,面向用户場景來設計需求,解決用户問題為最終目的。

3)注意事項

就跟吃飯用筷子還是用勺子的一樣,選擇適合自己的就行。因此,不論是泳道圖、流程圖、還是簡單的線框圖,只能能清晰地描述邏輯即可。

在思考方案時,肯定會有多個方案,多種場景,如果出現難以判斷孰優孰劣,可以輸出多個方案。在內部討論或向上彙報時,陳述不同方案的優劣勢,讓大家一起討論決策。

以免出現單方案不通過,要重新思考,降低工作效率。

工作是要解決問題的,不是來體現你個人能力的,這也是你們之所以稱之為“團隊”的原因。如果遇到自己確實無法解決的問題,要及時向同事或上級同步困難,尋求幫助。

在方案梳理時,要和需求涉及的團隊多溝通,尤其是開發,保證方案切實、可行;在梳理完成後,要儘快在團隊內部和領導過一遍,以保證產品邏輯無太大紕漏再執行下一步。

千萬別偷懶,也別怕麻煩,畢竟,很少有人能夠獨立的把整個方案都思考得很全面。前期的每一步繁瑣,都是為了避免落地時的返工。

2. 確定邊界

在確定核心流程之後,需要進一步細化方案,確定需求邊界。主要是補全流程中異常情況和應對策略,儘可能做到,既節約資源,又擁有好的用户體驗。

在補全異常流程時,我們主要關注四個問題:

1)平衡:注意平衡用户體驗與開發工作量的關係

在實際工作中,工作量和用户體驗是成反比的,體驗越好的模塊,工作量越大。所以,產品的工作要從需求目的出發,尋找雙方的平衡。該如何取捨,取決於產品發展情況、市場情況、產生命週期和產品自己的工作經驗。

如果遇到難以決策或解決的問題,要及時向上彙報,尋求幫助。

2)安全:資金安全和用户安全問題

新版本的微信,紅包功能就調整了紅包個數和金額的位置,導致有大量的用户導致資金和金錢輸入錯誤,導致用户投訴。

超硬幹貨:如何把需求變成產品方案?

因此,如果需求涉及資金、用户信息等問題,要慎之又慎。產品文檔在進入評審會之前,最好多過幾輪,以求萬無一失。

3)複用:組件化開發

如果功能模塊後續可能被其他需求所複用,為節約開發成本,可以與研發多溝通,看是否可進行組件化開發。

如:banner廣告可能可以在其他頁面複用,但當前版本僅支持首頁的應用即可,就可以進行組件化開發,後續其他頁面如果需要的話,就可以直接複用。

4)便捷:配置性功能開發

如:banner的內容後續需要經常更換,為了減少後續反覆發版,影響線上功能,也可以和研發多溝通,看能否進行配置性開發。

這也是節省了研發後續的工作量,你跟他提,他會比較樂意幫助你的。

3. 原型設計

原型設計是在框架層,來思考和設計產品的。前面的邏輯和需求邊界都確定的話,這一步其實可以讓交互設計師來支持,尤其是業務推進比較忙的時候。

但並非所有公司都有交互設計師,如果沒有的話,這一步還需要自己來實現。畫原型的具體操作,就不多講了,如果是剛入行或準備入行的小夥伴,想學的話,可以報個班學一下Axure或sketch。

不用太精通,只要能把想要的頁面,簡單的還原出來,設計師和開發都能看懂,就已經足夠了。在這裏我講一下幾個避坑指南:

1)原型分版本保存

我剛做產品的時候,原型都是直接覆蓋上一個版本的。但後來,評審會的時候老大提出要加什麼功能,我突然想起這個功能在之前一個版本做過,但想找回來,卻發現版本已經被覆蓋,找不到了…

2)原型有註釋

如果原型沒註釋,就跟上課不做筆記的後果一樣,很容易一轉頭就忘了。而且不在原型中註釋的稿件,如果給開發或設計執行時出錯了,最後吃虧的還是我們自己。

3)異常情況定義清楚

除正常的註釋之外,異常情況也需要在原型中定義清楚。

因為,有些開發在開發時,不一定會時刻盯緊文檔來看。所以,除了文檔中要説清楚異常情況的設計標準之外,最好在原型中也要註釋清楚,也是為了避免後面出現問題時,相互扯皮。

4)需求修改及時備註

如果需求在評審或開發過程中,有變更的情況,除了在文檔中備註之外,原型中也需要及時變更。

以上內容,都是我用血和淚給大家總結的經驗教訓,我剛入行的時候,因為偷懶,很多地方沒有做好,當時背過很多鍋,所以希望大家,千萬不要再重蹈我的覆轍了。

4. 建立數據反饋

一個好產品人,是會從更高的產品系統的層面,思考和解決問題的。

因此,為了更好地驗證目標的達成與否,我們需要建立數據反饋機制,給產品方案提供統一的衡量標尺。我們團隊建立數據反饋主要是通過兩點:

1)埋點

C端的功能型需求,是可以通過用户反饋來迭代的。但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增加當前功能點的埋點,為產品後續優化提供更嚴謹的理論支持。

如果是剛上線的基礎功能,還未確定明確的業務指標,可以只增加基礎埋點。如:產品頁面曝光pv、曝光uv、點擊pv、點擊uv等。

將埋點數據統一上報到數據平台中,定期觀測數據表現情況,以便優化後續產品。但如果是有上線有一段時間的產品,我們要從業務指標衡量標準出發,對產品數據埋點,進行二次或三次的拆解。

也可以參考前面的頁面流程圖,一般來説,有需要判斷的地方就要有埋點。我們只有知道每個節點數據流向,後續才能建立數據模型,分析用户操作。

2)異常監控

產品要經常主動觀察數據表現,但人力有限,我們無法做到24小時實時盯着數據。所以,若功能中有影響用户核心操作的功能點,還需要讓研發幫忙建立異常監控,以保證產品核心流程能夠滿足用户正常使用。

如:我們團隊就有通過微信的開放能力,建立告警機制,一旦某個商家出現問題,就會出現如下圖所示的告警通知,以便我們的產品和開發團隊能快速發現並處理問題

超硬幹貨:如何把需求變成產品方案?

這也是技術團隊在溝通方案時,要和技術一同關注的風險點。

5. 需求文檔

在全面思考以上的四點後,我才會遵循以下呈現方式,將它們統一收攏到文檔中,形成完整的產品方案。

首先,在文檔開頭,描述背景和目的,最好用調查過的數據,來論證需求實現的必要性;其次,將產品原型或交互設計稿放到需求模塊,要圖文結合,讓文檔的閲讀者能夠清晰地知道每個功能點,具體需要做什麼。

如果涉及多端支持的需求,我會從支持端的角度來陳述需求。即前端要做什麼,後台要做什麼,數據要做什麼,支付要做什麼。

然後,把接口文檔、原型、交互稿、設計稿等相關附件,都附在需求文檔中,以免遺失;最後,再補充一點,如果文檔有變更,要及時,立刻更新到文檔中,同步給各方,避免背鍋。

我的習慣是在開頭用紅色加粗字體,描述修改的需求點和修改日期。

三、需求評審

當完成上面所有內容後,我們的需求才可以進入到需求評審階段。需求評審的目的,是為了論證需求執行的必要性,方案落地的可行性,同時給要支持需求的各方,都能夠了解產品方案具體需要大家做什麼。

所以,為了讓產品需求順利通過評審,我們要從評審目的出發,逐一打消評審方的疑慮。

1. 需求必要性評估

評審一開始,就要先陳述目的和背景。這裏前面也講過,要用數據來論證需求必要性,調查的數據必須要足夠合理且嚴謹,才能有效通過評審,並拔高需求優先級。

2. 方案可行性評估

介紹完目的和背景,獲得評審各方的認可之後,就可以和大家介紹解決問題的需求方案,和數據埋點情況。

在陳述方案環節,我也遇到過需求被直接打回的。出現這種問題,可能是前期產品邏輯有問題,又或者是產品方案沒有和開發充分溝通,最終設計出不適合落地需求。

但一般能到評審會的需求方案,都通過了產品內部的評估,基本沒什麼方向和邏輯上的問題,除非是自己偷懶。而技術層面能否通過評審,就依賴於我們在前期設計方案的時候,是否能多和開發溝通,明確技術細節,以保證方案是可以落地的。

3. 方案持續性介紹

一般前兩點評估通過,需求就是可以落地執行的了。但我在介紹完方案之後,還會補充介紹下後續的運營方案和產品的迭代計劃。

一來,可以給開發打個預防針,告知這個功能後續優化的可能性,讓他們提高對需求的重視程度;二來,系統全局的描述,也能體現你在產品能力。

每一個產品需求,都是我們展現自己的機會。在職場,只有緊緊抓住每一個機會,我們才有承接更大需求,在產品道路更進一步的可能。

三、寫在最後

產品方案,是從用户、問題、場景的視角去切入需求,在更系統的產品層面和更長的時間維度上,全面思考,輸出的文檔。

以上內容,是我這兩年,把寫過的大大小小數百個需求,彙總整理出來的。包括目的、背景、產品邏輯、需求邊界、原型、數據、需求文檔這七點,我將這七點統稱為需求落地的“七要素”。

本文由 @豆奶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621 字。

轉載請註明: 超硬幹貨:如何把需求變成產品方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