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是暗淡的

人類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驅使我們走過了四次工業革命,人類文明正在被科學家的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的冒險精神所塑造。太空技術能否引領第五次工業技術革命?我們是否正在迎來一個新的太空時代?《第五次工業革命:太空技術引發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下簡稱《第五次工業革命》)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啓發性和前瞻性的探討。每一個仰望星空的人,都會跟隨這本書深思和興奮。

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是暗淡的

3月18日,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基地,這個世界最大的航天發射場,同時豎立着兩個重要的火箭,它們正在進行測試。其中一個火箭是美國宇航局組織開發的“太空發射系統”,將用於阿爾忒彌斯計劃,進行載人登陸月球任務。還有一個是SpaceX公司的星艦-超重型運載火箭,計劃用於登陸月球,甚至登陸火星。接下來幾年,人類將重返月球,但與阿波羅時代不同的是,新的力量出現了。以SpaceX為代表的民營企業,採用新的模式,開啓了太空工業的新航天時代。這些“傳奇”,大大激發了企業家精神,打通了投資—產品和服務—新投資循環。其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極致模塊化的產品設計,可重複使用、低成本的產品思路,開啓了新的太空時代。

如今,全世界有近100種運載火箭,有近千家太空企業,製造各種各樣的太空飛行器。在中國,也已經有近百家民營航天公司。是他們,和傳統的、政府主導的航天企業一起,推動和引領了新的航天時代。2021年,中國進行了55次火箭發射,發射次數位居世界第一,美國發射了51次。我們的三名宇航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我們自己建造的天宮空間站上,進行持續180天的太空微重力生存。2022年,中國將發射問天號和夢天號兩個科學實驗艙,完成天宮空間站的全面建設,開展太空微重力條件下的科學實驗。科學家將藉助這些科學實驗,探索未知,一方面讓我們更好地適應太空環境,另一方面,也將用這些空間實驗帶來的科學知識,改善我們的地球生活。全面建成的天宮空間站,將成為夜空中一顆明亮的星,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夜空,都可以用我們的肉眼,看到它閃耀的光芒。

美國通過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向宇宙深空發射了人類的信息。信息刻錄在一張30釐米直徑的銅質圓盤上,包含115張圖像及聲音信息,以不同的方式記錄了地球上的生命是什麼樣的,還記錄了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中國也在為類似的太空航行做準備,計劃飛越木星、土星,探測外太陽系;我們也在發展載人登月火箭技術,在月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正準備從火星上取回火星土壤樣本。不僅如此,中國也開始了行星防禦計劃,研究如何偏轉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避免像恐龍一樣的命運。

新航天開闢了新領域、新市場,在原來的市場之外得到了新的收入來源,不再單獨依靠政府投入,建立了新的經濟循環,從而引領航天技術革命。除了SpaceX外,維珍銀河和藍色起源也都從事商業載人航天項目。維珍銀河到目前為止,預售出600多張太空旅遊船票,單張價格20萬—25萬美元。維珍銀河是完全獨立的、市場化發展的純私人公司,2019年在紐約交易所上市,成為全球首家上市的商業載人航天公司。

2021年9月,SpaceX“靈感4號”將4位普通人送入了太空。這是人類第一次在沒有職業宇航員參與的情況下進入宇宙的探險。這次歷史性的飛行代表着人類太空旅行進化的下一個階段,標誌着人類進入宇宙的途徑,已經獨立於政府投資支持的太空機構。宇宙的大門向普通人敞開了!當人們進入太空,來到月球,看到地球在月面上“升起”的美景。那一刻,人們更多想到的,應該是如何讓人類的文化、文明延續下去。

《第五次工業革命》告訴我們,太空技術將引領我們探索外太空,開始計劃未來的太空生活。但這並不意味着地球不值得保護。恰好相反,對太空的探索將督促我們更好地保護地球家園。科學家正與擁抱探險精神的企業家通力合作,政府正為越來越多的太空計劃投入資金——根據作者的觀點,這一切並非巧合,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太空技術引領的工業革命。太空工業將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普通人將不斷地進入太空。

作者與幾十位西方航天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討,人類為什麼選擇探索太空?各國在太空領域都做了什麼?未來的太空工業出現了哪些端倪?太空基礎設施、地月空間開發、太空製造、太空旅遊未來會怎樣發展?人類將如何登陸火星?對於這一系列問題,相信讀者都能從書中得到啓迪。正如《三體》作者劉慈欣所説,人類的未來有無限可能,在這無數可能的未來中,不管地球達到了怎樣的繁榮,那些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都是暗淡的。

文/周炳紅(中國航天科普大使、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

來源/解放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52 字。

轉載請註明: 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是暗淡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