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巔峯使命”珠峯科考將開啓“衝頂時刻”。12名科考登頂隊員將在峯頂與珠峯大本營前方指揮部協同作戰,共同完成最關鍵、也最具挑戰性的峯頂科考綜合任務。包括在海拔8800米架設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首次在地球之巔利用高精度雷達測量冰雪厚度、採集冰雪樣,和人體極高海拔適應機制實驗等。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起開展了超過6次的珠峯科考活動,包括70年代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巔峯使命”珠峯科考今年4月28日全面啓動,共有5個科考分隊16支科考小組270多名科考隊員參加,這是2017年第二次青藏科考以來學科覆蓋面最廣、參加科考隊員最多、採用的儀器設備最先進的綜合性科考,是人類在珠峯地區開展極高海拔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一次壯舉。
今天凌晨3點,由於1名科考登頂隊員手部凍傷,留在了海拔8300米,其餘12名科考登頂隊員已從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出發,預計9點左右抵達8800米架設氣象站,展開系列科考任務。
峯頂科考有哪些任務
這12名科考登頂隊員抵達峯頂後,他們究竟有哪些科考任務呢,一起來了解一下。
5月4日早上,這12名科考登頂隊員登頂後,將分成三個組同時完成三項任務。包括在8800米架設全球海拔最高的氣象站、用高精度雷達測量冰雪厚度以及進行人體極高海拔適應機制實驗等。登頂在即,在大本營的科考團隊也十分關注,通過對講互動交流。
2022年5月3日中午 5200米大本營與科考登頂隊員對話:
科考登頂小組後方指揮人員 次仁桑珠:扎隊,你預計幾點到8300米。
“巔峯使命”珠峯科考登頂科考小組副組長 扎平:我們可能下午六七點到8300米,現在在7790米要加點東西。然後再往上出發。
科考登頂小組後方指揮人員 次仁桑珠:好的,辛苦。注意安全,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保護度一定要做好。等你們到達8300米的消息。
在開啓科考衝頂行動的路上,科考登頂人員沿途對已架設好的海拔7028米、7790米、8300米的自動氣象站進行檢查調試。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項目研究員 趙華標:目前難度一個是安裝的時間,因為高海拔待的時間不能太久,因為他們是一個氧氣的用量,體力就是讓他們快速安裝好。第二個就是能否就在安裝好之後,第一時間把數據傳回來,因為如果出了問題之後是不好進行解決的。
探測峯頂冰雪的厚度也是本次科考的重點和難點。登頂隊員所帶的設備主要是高精度探地雷達。這些雷達除了對峯頂測量,也對整個珠峯絨布冰川展開測量。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項目研究員 楊威:高精度的激光雷達掃描高程變化 看它冰川的變化
海拔5800米向上東絨布冰川冰塔林之路
“巔峯使命”珠峯科考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標誌性科考活動,科考隊員們要登上海拔5800米到6700米的高度進行鑽取冰芯、冰雷達測厚、採集雪樣等科考工作。因此,從海拔5800米向上的東絨布冰川冰塔林之路,是極高海拔科考團隊必須共同經歷的路,來看總枱記者的體驗。
總枱記者 唐巍: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海拔5800米的過渡營地,今天我將前往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這一路上剛好是東絨布冰川冰塔林分佈最密集的地方,那麼今天我們還有幸請到了青藏高原研究所冰芯組的李真教授跟我們一路同行,他會在路上跟我們介紹冰塔林的各種形態,形成原因等知識。
從海拔5800米營地一出門,就是很陡峭的上坡,我們換上輕裝,從山谷中努力爬升。半個小時後,我們前進路線變得非常清晰,就是要沿着東絨布冰川兩條分支中向的冰磧隴一路向上。從空中的視角看,東絨布冰川的兩條分支呈現出一個巨大的“X”形狀,冰塔林中泛出淡淡的藍色,在陽光照射下蔚為壯觀。
總枱記者 唐巍:現在我們的海拔大概已經到了海拔6000米左右,每走一步喘息都非常侷促,現在我們就是來到了東絨布冰川冰塔林最壯觀的地方。
記者:我看冰塔林它每一個的個體差異都很大,這是為什麼呢?
青藏高原研究所冰芯組教授 李真:冰川,就是河流的意思,我們的冰川也是河流,只是它是冰,在流動的,冰川也是流動的,就是在流動的過程中,在歷史上的某個時期,温度突然升高,下面流動速度快, 冰就斷開了,拉開了,就形成了一個一個的截面。
隨着海拔的攀升,氣温也逐漸下降,冰塔林的奇景也越來越多地呈現眼簾,您看這座冰塔林酷似長了一副牛頭的將軍,雙角指向大空,而這一冰塔林又酷似一隻王座,守候着冰封的冰湖……
(總枱記者 陳琴 唐巍 扎旺 強久 趙耀 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