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變陣在2020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老鐵
2020年開始掀起“新基建”建設高潮時,雲計算行業便被認為將得到最大利好。那麼,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裏,雲計算究竟被“新基建”改變多少,或者説雲計算的行業格局在“新基建”的加速推進下又有何變化呢?
在2019年我們曾對雲計算有過幾次比較詳細的分析,彼時我們將注意力放在了政務雲上,結合當時政務改革所產生的巨大上雲需求(一網、一門、一次),且工業部門在宏觀經濟調整期內普遍又面臨利潤走低等客觀壓力,認為政務雲對國內雲計算至關重要(佔比將在50%上下),同為互聯網公司的阿里雲和騰訊雲,借自身在SaaS端的流量和用户優勢,開始加大在政務雲的角逐,政務雲也成了當時雲計算行業的重要看點。
互聯網企業一把手紛紛化身雲計算頭號推銷員,與政府進行戰略合作,頭部企業頻頻出現在各地政務雲的招標名單中。
2020年過去了,這一年受疫情影響,國內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工業部門在Q2後也逐漸恢復了產能利用率,在新一輪的基建刺激下,工業部門在融資寬鬆以及政策指導下,對投資也採取了較為積極的態度。
那麼,雲計算的發展軌跡是否會隨之發生偏移或改變呢?
我們以Canalys數據為基礎,整理了近兩年以來國內雲計算的市場規模變化情況,見下圖
在過去兩年時間裏,我國雲計算行業保持了快速的增長勢頭,尤其在疫情之下的2020年,雲計算增長速度得到了鞏固和加強,這與疫情嚴峻,生產生活受到嚴重製約的全球雲計算市場有明顯區別,同樣以Canalys數據為準,2020年全球雲計算增長有明顯變緩趨勢,若剔除中國地區對增長的拉動力,該數字還要得到進一步下調。
這或許可視為在正常或者無政策刺激下的雲計算的正常發展脈絡,簡而言之,在我國“新基建”的刺激之下,很大程度上扭轉了部分領域的雲計算發展軌跡,這些變化又是如何呢?
我們又整理了近兩年來代表雲計算廠商的市場份額變化情況,見下圖
BAT作為國內互聯網頭部企業,雖然不同企業在雲計算前期的態度各有不同(典型為騰訊和百度,上馬雲計算要晚於阿里),在2020年之前,這三家企業在雲計算總份額是不斷增加的,行業聚集度較為明顯,但其後,BAT陣營的總市場份額開始下滑,三家企業的份額都在往下掉。
雖然這三家公司的雲計算收入都在創各自的歷史新高,這塊雲計算的蛋糕也越來越大,但分食蛋糕的人明顯多了,那就是華為雲,2020年華為雲在國內雲計算市場份額由Q1的14.1%上升到Q3的16.2%,並在Q2正式超過了騰訊雲,正式躋身雲計算第二把交椅。
這又是為何呢?
在雲計算行業因為“新基建”進入新一輪高成長後,是如何改變原有行業格局呢?在此前我們對政務雲的分析中,曾認為在“一網、一門、一次”的行政改革目標下,實現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的數據流動,以及在用户終端的SaaS服務為切入,阿里和騰訊亦有支付寶和微信兩大現象級產品,創造了SaaS和IaaS匯合的局面,在終端和底層技術方面的投入和優勢,也奠定了互聯網企業在雲計算方面的領先感。
阿里雲把釘釘納入其業務子集,推動“雲釘一體”戰略,我們也認為這是雲計算行業由IaaS加速向SaaS匯合,突出底層技術和應用端雙方發展的信號。
但在2020年,我們認為行業並未完全按此預測進行。
我們試圖通過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固定資產投資這一目錄來找到相關線索,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在2020年固定資產總投資較上年增加了12.5%,在“新基建”感召下,數字化開始貫穿於各個工業子集,諸如汽車製造業,智能工廠等等,電子設備製造業在進行明顯的產能擴張,我們認為:2020年工業重點領域的雲計算普及速度可能超過了預期。
雖然在2020年Q1,由於疫情原因限制了正常生產投資行為的繼續,但其後我們在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觀察到,部分領域的固定資產投資在下半年有加速的趨勢,諸如化學工業品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等領域固定資產投入較上年相差已經不大,可見下半年投資力度之大。
一方面國家提倡“新基建”,希望以此實現中國製造質的飛躍,並希望用區別於以往鋼筋水泥的新基建為基礎,以數字化全面重塑中國製造業形象,另一方面,電子設備在2020年產能實現明顯擴張,加之重點領域固定資產投資加速進行,我們有理由相信,2020年工業用雲是加速的。
在2019年我們曾以利潤率壓力過大判定工業雲投資短期很難提振,但在2020年雖然發生了疫情這一黑天鵝事件,但由於我國及早控制了疫情,生產及時恢復,工業出口反藉此機會得到放大,貿易順差擴大,且,在寬鬆貨幣政策支持下,企業實現了熱啓動(亦有資本市場走高企業直接融資能力提高等因素),到2020年11月,規模以上企業的經營狀況已經有了根本性好轉,不僅產能利用率恢復正常水平,且經營效率也得到充分的表現。
我們從國家統計局摘錄了規模以上企業各月累積利潤率和每百元營業收入的成本情況,見下圖
在2020年11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每百元營業收入成本已經優化到上年末水平,而各月累積利潤率也高於上年末,這些都為繼續擴大工業雲創造了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影響,老百姓消費場景受到限制,又以提高儲蓄率來對沖不確定風險,使得全年PPI都在一個較低的區間,如若2021年在疫苗普及後疫情得到根本性控制,內需得到充分釋放,供過於求的局面得到徹底扭轉,結合上述經營效率正在改進通道這一事實,2021年工業企業可能會有更大的固定投資尤其是雲計算的投資意願。
回到2020年,我們認為工業部門上雲的加速,或許是雲計算局面得到調整的重要原因。
根據工信部數據,我國工業互聯網網絡體系加速建設,截至2020年10月已經覆蓋300個城市、連接18萬家工業企業。
平台連接工業設備數量達4000萬台套,工業APP突破25萬個,35萬家以上工業企業上雲。
這組數據也可以佐證我們以上分析。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政務雲在2020年的投入,疫情中以健康碼為代表產品,打破省級,部門之間的數據鴻溝,在對疫情的控制中起到舉足輕重作用,政務雲必然也會增速的,只是:工業雲突然增長增加了變數,尤其是隨着5G基站的加速建設,為工業企業加速雲化創造了重要條件。
這是否是這一年中華為雲快速成長的主要原因呢?我們尚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幾乎是確定的:雲計算廠商要重新迴歸技術基礎技術研發,讓雲計算先解決產業的雲化問題。
IDC在不久前曾分別預測了近年我國智慧城市支出和工業雲的情況,就大概可看出未來雲計算的發展側重點,見下圖
政務雲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支出之一,如果我們假設政務的用雲量與智慧城市支出增長保持一致,那麼可以比較明顯看到,此後的三年時間裏,工業雲的增長都是要高於政務雲的。
由於我本人對2021年的工業部門的表現給予了較為樂觀的估計,甚至認為工業雲的增長可能會超過IDC的預期。
對於雲計算廠商,如果要積極應對此變化就必然要為工業企業解決更加務實的問題,諸如跨雲的應用孤島和數據集成問題,公有云的成本優化問題,通過雲解決組織的協調問題等等,而這一切又都要依託於底層研究的能力。
如果要總結雲計算的發展趨勢,那就是:在新基建下工業用雲量的飆升,雲計算廠商用應用端和IaaS服務捆綁銷售的市場擴張方式可能要進行調整,而這一變化可能令一些廠商短時間內難以適應。
下圖是IDC整理的2020上半年我國工業雲解決方案廠商市場份額分佈,華為雲位居第二,而騰訊雲則落後較大,這是否就代表了華為雲趕超的主要原因呢,我們尚不得而知,但或許可以看出,工業雲在現有周期內對雲計算廠商的價值。
我本人在2020年末也曾參觀過一些智能工廠,在5G配合下,一些工廠已經實現車間的無人化操作,提高了工業生產的精度和效率,而與此配合的要有智能機器人,雲計算,組織的改造等等,在表面的黑科技下,其實需要多種生態的支持,而這又是所參與者的機會。
如果説新基建給以上智能工廠提供了發展的先決條件,那麼接下來國家政策在此的扶持,以及上雲企業在增效之後對產品品質和定價能力的把控力,也會加速行業的變革,我們也不認為雲計算格局已經穩定,相反,序幕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