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總是追求整齊統一的中國人,終於活得越來越像了丨烏合之眾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科技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有人説:文明是在廢墟之上誕生的,整個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廢墟的歷史。

在距雅典150公里的帕那索斯深山裏,有一處名為德爾菲的歷史遺蹟,它是世界聞名的著名古蹟。

這片古城遺蹟主要由阿波羅太陽神廟、雅典女神廟、劇場、體育訓練場等場地組成,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陽神阿波羅的神廟。在古希臘人心中,擁有阿波羅神廟的德爾菲,就是地球中心。

為了確定地球中心在何處,天神宙斯從地球的兩極分別放出兩隻神鷹相對而飛。最終這兩隻鷹相會在德爾菲,宙斯因此斷定此地為地球中心,並將圓形石頭放置在德爾菲作為地球中心的標誌。

而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楣上刻有三行箴言,被歷代傳頌,而這三句箴言分別是:

認識你自己

你是

勿過度


這三者分別代表探索、肯定、約束之意。如果反過來理解就是:等待(懶惰,進而軟弱)、虛無、放縱。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特別喜歡用這三句中的第一句來啓發和教育他的學生。

他曾説:“人啊,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習慣把自己看作天神賜予雅典的禮物,自己的主要任務就是整天找人談話,跟人討論問題,深入探求對自己或他人最有用的智慧和真理。

他經常喜歡到街頭巷尾與人探討各種問題,比如美德是什麼?虔誠是什麼?什麼又是勇氣?

蘇格拉底認為,在這些對於人的一生至關重要的問題上,普通人如果不經常審視審察內心深處的自己,就會變得越來越無知。

因此,普通人非常需要通過批判式研究,去清晰地尋求什麼才是真正的善、真正的正義、真正的自己和真正的美。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提出過三大人生問題:

學業

職業

婚戀

他認為,只要處理好這三大問題,一個人的一生才有可能有質量有所價值。而在哲學上,也有三大人生終極問題,那就是:

我是誰?

我從哪裏來?

我要到哪裏去?

那麼,人要怎樣才能認識自己呢?在這一方面上,蘇格拉底為後世做出了非常明確的垂範。有着神秘主義傾向的蘇格拉底認為,“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其意在於,人要認識自己並且要經常審查自己,才能看透內心的真實,並以務實的態度與這個世界相處,而不是陷入人云亦云的社會潮流趨勢中,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活成了整齊劃一的社會趨勢模樣。

而另一方面,人每天都要審查自己,審視自己的內心,尚且不能完全瞭解和認識自己。

還必須向外觀測,通過對周圍環境的判斷和融入,最終定位和定義自己的社會角色、生存狀況、發展目標、終極目的。


也唯有通過內外兼修共同審視的測量,人才會更清楚,在橫縱交錯的時空與社會環境下,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來自哪裏,又終將去往何處,才能知道自己這一生究竟是要達成何種目的。

人通過環境定義自身,又從環境中更加深入的深入的瞭解自己。

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每一個人都必然具備眾多角色與社會屬性,所以僅僅從以上兩個角度來審察自己尚不全面,必須多角度全方位的展開。

比如,我們是男女屬性不同的生物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父母、親族、兄弟、姐妹、同事、陌生人等等相互交錯的社會關係將我們每一個人的社會角色和屬性清晰的定義了出來。所以,內心、環境、人際關係就成為了解和定義自己的主要維度。

這三重維度中最為重要的維度,當然是內心對自己的審視與審察。


追求整齊的中國人,活得越來越像了。相似的生活場景與思維,相似的衣着打扮與邏輯,我們的生活似乎是獨特而別緻的,又似乎早已陷入一種同質化,尚且並不自知。

人的進步是連續不斷的,所以審察自己、藉助環境瞭解自己、從人際關係中成為自己,就成為了一個長期的過程。

而當下社會中,有一種更普遍的現象,那就是事事追求統一、齊整。人人追求一致化、同質化,我們每一個人在統一的社會認知模型下生活的越來越像同一個模具裏刻出來的玩偶。

然而世界是多元化的,事事皆有不同,始終以別人的眼光和外界的標準去要求和對標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狀態,並從此過上標準化生活。

不是説這樣一定不好,而是從更哲學化或更深的精神領域來説,一個人來這世間一趟,認知的全都是別人眼中劃定的世界鏡像,且以為這就是自己,是自己終其一生想要的,從某種角度而言,十分可嘆可感——這世界如你所“見”,毫無個體判斷。

從哲學這個方面來講,“認識自己”是一件比較難也較為理性的事。這大概要花費我們一生時間去思考、去沉思。

但是人一旦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就會跳出日常生活框架認識到,關注我們潛在的精神德性,有可能是比深刻陷入日常蠅營狗苟,更有生命意義和價值的事。


而這一認知,也許會讓人更好理解世俗,創造出新的生命可能。

審視自己,並非常實際地、科學的去理解和思考自己的行為,人將有可能挖掘出自身行為背後隱藏至深的、更深層次的個體需求與慾望。

正是這種更深層次的,有別於他人的個體慾望和需求,能夠彰顯一個人的主要人格,成就一個人的社會價值。也更有可能,驅動人擺脱整齊劃一的生存模式,為這個世界創造出更多可能性,成就一種偉大而不落窠臼的人生。

這種偉大,類似於發明家、科學家、創意家,就是那些以己之身與獨到智慧,改變了人類命運或自身命運給予他人啓迪與啓發的人們。

一如尼采所言:成為你自己。


你現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因為必須對我們的生存負責,要做這生存的真正舵手,而不是讓我們的存在變成自然界“一個盲目的偶然”。

所以,對待生命不妨大膽冒險一些,特別是因為好歹總得失去它。

何必死守這一片泥土,這一種行業,何必留意鄰人的流言?

如果曾經與現實讓人迷失,那麼不妨經常捫心自問:迄今為止你真正愛過什麼?什麼東西曾使得你的靈魂振奮?什麼東西佔據過它,同時又賜福予它?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 Rotenberg, K. J. (1995). The Socialisation of Trust: Parents’ and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Tru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8(4), 713–726.

[2]Hood, B. M. & Bloom, P. (2008). Children prefer certain individuals over perfect duplicates. Cognition, 106(1), 45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