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收割者”軌道攔截器瞄準馬斯克“星鏈”衞星
轉載於:海洋防務前沿
遠望智庫開源情報中心 侯 兵 編譯
“如果俄羅斯和中國瞄準了衞星,會發生什麼?這對‘星鏈’構成威脅嗎?”俄烏衝突期間有記者問了馬斯克上述問題。他回答:“衝突的背景下回顧一下幾個月前俄羅斯的反衞星試驗很有意義,因為這引起衞星研製者許多爭論。甚至對國際空間站構成了危險,上面也有俄羅斯宇航員。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當時烏克蘭局勢正日益激化。破壞‘星鏈’絕非易事,因為我們已經擁有2000餘顆衞星。這得需要多少枚反衞星導彈啊?!希望我們不要在實踐中檢驗,但我認為,與他們發射反衞星導彈擊落衞星相比,我們發射的速度更快”。
一、爭奪制天權
為什麼要擊落“星鏈”衞星?它們可以為整個地表提供相對廉價的高速通信。而且馬斯克是進步人士,讓世界變得更好?
根據西方政客的所作所為判斷,他們並未考慮俄羅斯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我們不得不使用武器將其擊落。
眾所周知,制天權是地面制權的基礎。烏克蘭的衝突也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烏軍沒有自己的衞星集羣,卻可以獲得美國偵察衞星的情報,通過其通信衞星組織通信,完全能夠與技術佔優的俄軍展開對抗,而且經常實施足夠沉重的打擊。
一般認為,“星鏈”衞星無法實施偵察,儘管無法完全否認,但至少可以用作通信手段——這對敵人大有裨益。據相關信息,烏克蘭已經擁有數千部“星鏈”地面終端。
無論西方向其提供何種裝備,俄軍擁有堅定的政治意志擊敗烏軍。可以提供“標槍”和“毒刺”,但能夠高效運用這些裝備經驗豐富的戰士來自哪裏?
可以提供地空導彈系統和戰鬥機,但職業導彈兵、飛行員和維護技術人員來自哪裏?更重要的是,裝備要加油,俄軍已經展開堅決行動,既摧毀烏軍的油庫,也削弱外部提供油料的能力。
重要意義在於,“星鏈”先聲奪人,實際上高技術通信衞星可以迅速生產並大量送入軌道——就像是烙餡餅。已經出現了私營雷達偵察衞星,能夠在任何天氣條件下工作。毋庸置疑,各種用途快速入軌的小尺寸衞星將呈幾何級數增長。
有限的衝突中,俄軍無法使用核武器,遭遇強敵時,究竟應該怎麼做?而且敵人的遠程打擊兵器多如牛毛。
這種情況下敵方擁有高效的偵察、通信、指揮衞星集羣,可以不進行直接的戰鬥接觸就能殲滅俄軍。俄羅斯的戰機將在機場上被消滅,水面艦艇、潛艇來不及離開駐泊地就被擊沉,地面部隊無法形成強大的突擊鐵拳,不能大量開進和組織高效的油料、彈藥保障。位於海上的水面艦艇也將被發現,在其探測設備發現距離之外就被擊沉。
如果有人認為,情況並非如此。可以僅僅研製強大的水面艦艇,為地面部隊配備擁有主動防禦系統的先進坦克、步戰車,為空軍採購“經典的”的第五代殲擊機,就萬事大吉,那他就大錯特錯了。只有制天權才能保證勝利,喪失就意味着失敗。
另一方面,如果美軍離開衞星,無法獲取衞星偵察情報,沒有航天通信系統,將失去大部分優勢——遠程精確制導武器無法獲得目標指示,無人機不能在無線電地平線距離之外或轉信飛機通信距離之外展開行動,多域作戰力量將失去許多水平、垂直通信鏈路。
二、太空對抗
俄羅斯如何在太空與美國展開對抗?在偵察衞星的數量、質量方面超過敵人?這是不可能的,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相比,我們無法生產出更多的衞星,更快送入軌道。而且美國北約現有的發達衞星集羣保證了在遠程精確制導武器和無人機方面擁有優勢。
使用電子對抗設備壓制敵人的衞星集羣或激光將其致盲?目前沒聽説這樣幹過——烏克蘭衝突中沒有使用。功能毀傷並不是很可靠,而且很難評估每一具體時刻壓制敵人偵察、通信設備的效能。
最好物理殲滅敵人的航天器,但此時存在一系列問題。現有的裝備可以殲滅敵人一顆、十顆、一百顆衞星,但如果對手有數千顆、數萬顆呢?未來的情況是:即使一枚反衞星導彈攜帶幾個攔截器,送入軌道的新衞星也比它便宜得多。雙方爭奪的焦點是,誰能更廉價地生產衞星,更低價將其送入軌道。
美國在衞星入軌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可多次使用的“獵鷹”族運載火箭,儘管尚未形成決定性優勢。在多次使用兩級火箭“星艦”投入運行後,形勢可能發生變化。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星艦”的確可以大大降低衞星入軌的費用,美軍意識到不久的將來這會獲得巨大的優勢,不僅可以將偵察、通信和指揮衞星送入軌道,而且可以建立反導系統天基梯隊,能夠攔截數百、數千個彈頭,甚至發射天基“天-地”打擊系統。
綜上所述,需要保證顯著降低殲滅敵人衞星的費用,尤其是在低軌道。如果一個軌道攔截器能夠殲滅不是一個,而是幾十個,甚至幾百顆衞星,就可以實現這一目的。
三、“收割者”軌道攔截器方案
一枚運載火箭可以將多顆衞星送入軌道,而且它們能按不同的軌道運行。瞭解它們的軌道後,可以發射太空攔截器,相應飛過需要殲滅的衞星。攔截器距離衞星最近時,發射緊湊、廉價的彈藥殲滅敵人的衞星。此後,攔截器飛往下一顆衞星,然後第三顆,以此類推,直至彈藥基數耗盡。
迎頭打擊目標時存在風險:攔截器將進入被攻擊目標和自身彈藥留下的碎片雲。因此,最合理的方案是攔截器飛越衞星後對其發動攻擊。這樣一來,發射的彈藥將處於相反的方向——所有的碎片將處於攔截器之後。
“收割者”軌道攔截器應包括雷達和(或)光學目標探測、跟蹤設備、燃料和飛行軌跡定向/修正發動機、儀器艙和武器艙。
入軌的“收割者”軌道攔截器,應在敵人衞星預計的位置附近運行。在一定時刻定向發動機使按慣性飛行的攔截器轉向,然而在計算軌跡點,讓攔截器的尾部朝向敵人的衞星,進行發射。
發射的彈藥毀傷衞星後,攔截器加速,修正飛行軌跡,飛往下一顆目標衞星。然後重複這一週期,直至毀傷彈藥耗盡。攔截器發動機應實現飛行軌跡的修正。
“收割者”軌道攔截器可以使用各種彈藥。最簡單的是子母彈,製造簡單,造價低廉。然而不能排除,子母彈的射程、精度不夠。
作為選擇可以研製在軌跡上遙控起爆的非制導彈藥或非觸發引信非制導彈藥(或採用複合解決方案)。最後,“收割者”軌道攔截器最複雜、昂貴的彈藥可能是激光或雷達制導彈藥。
最終使用彈藥的類型應由計算或試驗結果確定。不排除一個“收割者”軌道攔截器的彈藥基數包括幾種非制導、制導彈藥。
一個攔截器潛可以攜帶數百個殺傷彈藥。例如,如果一個彈藥發射裝置的直徑是150毫米,那麼一組100枚彈藥採用10 ×10的形式,將是一個邊長不超過1.5米的正方形,相應的一組400枚彈藥的尺寸不大於3×3米。
未來當攔截器接近時,敵人的衞星可能借助內嵌式軌道修正發動機改變位置。如果衞星配備攻擊探測系統,將大大提高造價,不可能大量生產,而且地面的指令有可能延遲。此外,任何情況下敵人衞星上的燃料是有限的——不可能長時間在軌道上“跳來跳去”。
為了對抗敵人藉助軌道修正躲避攻擊,可以研製挑釁-攔截器,它們不配備雷達和彈藥,而是採取最原始的結構。唯一的任務就是根據地面的指令接近敵人的衞星,迫使其改變軌道,浪費燃料。它的燃料可以比攔截器更多,因此可以運行更多的圈數,迫使敵人的衞星在軌道上“跳來跳去”,浪費燃料。這些“挑釁者”甚至平時可以經常發射,不斷“刺激”敵人。
四、敵人的對抗
當然,敵人可以使用幾種方式殲滅軌道攔截器。
首先,給衞星配備自衞系統。但這將導致衞星複雜、昂貴,因為需要偵察設備、武器等,這與大量廉價衞星的構想相互矛盾。
其次,使用地面、海上或空中運載工具發射反導導彈殲滅軌道攔截器。為了對抗上述威脅,軌道攔截器可以釋放帶角反射器或龍勃透鏡的小尺寸假目標,增大假目標的RCS,以熱誘餌欺騙反衞星導彈的紅外導引頭。同時軌道攔截器可以遮板做掩護,降低地面對其觀察的熱、雷達暴露特徵。
最後,敵人研製自己的軌道攔截器。如想毀傷機動式反衞星攔截器“收割者”絕非易事,但遲早會進展到這一步。這是下一輪太空競賽。
如果敵人發射數千顆衞星,就應發射數十,甚至數百個“收割者”軌道攔截器。突然發起攻擊時,敵人來不及將其完全毀傷,特別是考慮到我們同時還發射“挑釁-攔截器”,如上所述,或者僅僅是假目標。優勢在於,在太空區分輕型假目標比大氣中複雜多了。
五、入軌方式
廉價、迅速地將有效載荷送入軌道——這值得單獨討論。對於軌道攔截器而言,可能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使用老舊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將其改造為浮動的發射平台。但目前的問題是潛射彈道導彈的能力,需要將較重的有效載荷送入700千米高度,而預計軌道攔截器將重達幾噸,而戰略導彈核潛艇目前的潛射導彈只能將80千克的彈頭送入600千米高度。
也許這一問題可以通過高效的加速模塊來解決。這一方案的優勢是可以建立軌道攔截器的高防護性戰役展開儲備。例如,基於667BDRM型戰略導彈核潛艇建立4個浮動航天發射平台,每艘16枚運載火箭,能夠將64個攔截器送入軌道。如果每個攔截器能夠毀傷敵人100顆衞星,那麼同時可以摧毀6000顆以上的低軌衞星。當然,前提是成功藉助新型加速模塊實現將攔截器送入軌道的能力。
選擇性方案——研製可多次使用的運載火箭。當然,也不排除使用經典的運載火箭發射軌道攔截器。俄羅斯每年可以實現幾十次航天發射。毋庸置疑,必要時這一數字至少可以翻一番,即俄羅斯的工業部門有能力保障發射必要數量的軌道攔截器,“清理”敵人的衞星集羣。
六、結論
儘管研製“收割者”軌道攔截器在技術上比較複雜,但完全可以實現。可以預測,甚至基於二十世紀末的技術就可以研製這一武器。軌道攔截器構想不需要超複雜的導引頭,直接動能碰撞毀傷目標,有源相控陣天線或高速芯片。這一武器可能前蘇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研製了,俄羅斯現在也能研製,無論我們的敵人如何實施制裁。
不久前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宣稱,美國將承擔停止反衞星導彈試驗的義務,並呼籲其他國家效仿。
當然了,美國已經擁有太空優勢,很怕失去。喪失太空優勢和軌道上的衞星,美軍的戰鬥力將大打折扣。與俄軍失去自己的衞星相比,影響要大得多。
俄羅斯將瞄準美國北約的衞星,包括“星鏈”衞星。隨着軍政局勢的發展,除了採用攔截器“清理”軌道,俄羅斯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