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現金支付、“健康碼”,線上購物直播、消費券……移動支付在抗疫期間大顯身手,而對此形成重大支撐的支付機構則也在競相搶奪這一蛋糕。
據界面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3月以來,在促消費、擴內需的政策導向下,全國已有多地政府推出了消費券等鼓勵性政策,累計金額超過56億,涵蓋餐飲、文旅、健身等生活眾多方面。其中,支付寶、微信支付、銀聯雲閃付、美團等成為此次疫情期間政府發放消費券的重要合作機構。
以武漢為例,今年4月,武漢市政府已經與包括微信、支付寶、美團等各大互聯網平台達成合作協議,向全市發放消費券以刺激消費。其中武漢市財政投入5億元,阿里巴巴、騰訊和美團三家電商企業配比投放價值共18億元的平台消費券和商户消費券,共同參與此次消費促進活動,成為 “政府 互聯網移動支付” 合作發放消費券的典型案例。
此前,各地發放消費券並不罕見,2008年,杭州也因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零售消費降速明顯,2009年,杭州曾經通過發放約10億元消費券的方式刺激消費,是當時國內發行消費券總額最大的城市。根據浙江省委政研室對杭州發放消費券調研,當年的消費券拉動效應達到了1:8,損耗核銷資金有3億元,核銷時間也長達一年。
圖1 微博網友展示的2009年杭州市發放的消費券
“那時候商家必須保管好消費券,拿着憑證去報銷,感受不是特別好。”杭州市商務局副局長朱錚説,這一輪消費券出來,一開始就決定要做電子消費券。相比當年的紙質消費券,電子消費券更“公平可追溯”,移動支付可以做到每個領券人都有實名認證,而商家端也可追溯。
時隔11年後,2020年3月8日,杭州再次在全國率先發放了16.8 億元電子消費券,不同以往的是,消費者可以通過支付寶APP領取電子消費券。
圖2 杭州市通過支付寶發放的電子消費券
支付寶相關負責人表示,移動支付機構已經進行了實名認證,解決了傳統紙質票據可能產生的“被倒賣”問題,此外,支付機構的風控技術從註冊、認證、核銷等環節,全流程、最大限度保證消費券的健康使用,因此,已經在國內用户超過10億的電子支付成為互聯網公司與政府合作發放消費券的不二之選。
易觀智庫金融行業分析師王蓬博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與商業行為聯繫密切,同時又有海量用户的機構,依託互聯網巨頭的支付機構。在發放消費券過程中,支付機構起到了底層基礎性的、工具性作用,支付是商業的起點,也是商業的終點,是支付機構增值特性體現。”
4月27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螞蟻金服研究院通過對杭州消費券的最新研究發現,和沒有消費券時的日常消費量對比,每1元消費券能帶動3.5元的新增消費;另外,讓人驚訝的是,消費券拉動新增消費最明顯的是消費水平較低羣體及中老年羣體。其中低消費羣體拉動效應為5.0倍,高於中等消費水平的3.9倍及高水平的2.6倍;而41-50歲人羣的消費拉動效應最高,為4.2倍。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劉俏則在報告中表示,消費券能取得好的長效帶動力,數字化的發放方式是關鍵一環。數字消費券可以避免現金髮放轉化為儲蓄的可能,並且制定靈活,能充分根據當地產業情況和民眾消費習慣做針對性設計,實現精準定製、一城一策,可以通過對第三方支付的大數據分析,發放消費券可以對消費者更加精準識別。
他表示,未來應採取“雙層”消費刺激方案,明確消費券發放有兩個政策目標:第一,是紓困,針對救濟低收入羣體或者失業羣體,可以現金或者現金券發放形式;第二,是提振消費,通過數字消費券形式很明顯,分析發現消費羣體的異質化,通過不同的消費券進行刺激消費。
劉俏表示,目前消費券還是以各地為主推動,建議國家應全面統籌,可以建立一個專門預算制度,對資金來源和用途進行統籌,同時增強公信力、透明性,最終使政策能夠落地,真正解決需要去實踐的政策目標,提振消費的政策目標。
(來源:界面新聞)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