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硅兔賽跑(ID:sv_race),作者丨Lexie,編輯丨Lu,鈦媒體經授權發佈。
2020對於零售來説是打擊巨大的一年,許多我們熟知的品牌像是GNC、 Victoria's Secret、GameStop、J.C. Penney等等都宣佈永久關閉大部分實體店鋪。但隨着各個零售商重新適應“新常態”a.k.a. 存活下來,去年一年零售業整體的數字化的進程被加快了好幾年。
商店關門
根據IBM的年度全美零售報告顯示,百貨商店的數量今年將減少60%,而電商則將增長超30%,從實體店到電商的進程也被加快了5年。
電商的突飛猛進也使得消費者對於所買商品發貨和到貨時間和質量有了新的期待,面臨着行業內整體缺少送貨員的現狀,無人機和自動駕駛送貨成為了新的“香餑餑”。
無人機送貨強全球無人機市場目前價值140億美元,到2024年這一數字將達到430億美元,其中無人機商用交貨將成為重要助推力,對它的使用將使得零售銷售總額到2030年增長22%。
總部位於以色列的Flytrex自稱為世界上第一個將商品用無人機送到用户家庭的公司,早在2018年就開始了和冰島最大的電商AHA合作將日用品送到消費者的後院,將原本的25分鐘送貨時間縮短到了4分鐘,它在今年1月剛完成了8百萬美元的融資,目前在美國北卡州和北達科他州都有試點項目,去年9月沃爾瑪也宣佈將和Flytrex開啓試點項目。
Flytrex
亞馬遜從2013年就開始研究無人機交貨,在2019年正式推出了全新電子無人機Amazon Prime Air,向實現30分鐘到貨的目標更進一步,就在去年8月終於獲得了FAA(美國聯邦航空局)的許可,可以開始大面積擴展商用無人機送貨。
Amazon prime air
而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Wing則在2019年就成為了第一個獲得FAA(美國聯邦航空局)許可的可做商用的無人機交貨公司。
除了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也可以做到自動化:
亞馬遜在2019年就推出了自動送貨機器人Amzon Scout,它只有一個小冰箱那麼大,以純電動的方式和步行速度在人行道上運行,機器人被訓練成可以躲避寵物、行人和其他人行道上的障礙物,還會分析天氣情況選擇不同路線。Scout有自己的運行路線,不過在一開始還是要有員工陪同監督,目前在週一到週五的白天進行送貨。
Amazon scout
亞馬遜從2019年在華盛頓州開啓試點項目後也在加州的Irvine開始了運行,而去年夏天更是將足跡拓展到了南部的喬治亞州和田納西州,目標是到2040年實現淨零碳的目標。
由兩位前Google工程師創建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Nuro目前也十分被看好,它是第一家獲得DMV ( 美國車輛管理局 )許可的能在加州道路上測試完全無人駕駛汽車的公司,並且已經和Kroger和沃爾瑪等大型超商在美國各城市開啓了試點項目,這一用無人車做社區團購的模式在地廣人稀的美國大大減少了人力成本。
Nuro
面對着Marble、BoxBot、Dispatch等多個公司的競爭,Nuro在資本方面較有優勢,背後的投資者包括Greylock、軟銀、還有網易創始人丁磊等,它在去年11月完成了由T. Rowe Price領投的5億美元C輪融資,目前估值約50億美元。
對於無人機送貨技術的採用不只限於面向消費者的服務,自動化送貨技術也能提升中間過程的物流效率。
沃爾瑪在2019年就宣佈和自動駕駛技術公司Gatik合作,實現“中心輻射式”倉庫系統的自動化。
Gatik & Walmart
就像接力跑比賽把棒交給最後一位衝刺選手的那個角色一樣,處於長途運輸和最後一英里之間的“中間英里”十分重要。Gatik的專長是無人送貨車,將貨物從倉儲中心運送到零售實體店或是分發中心,解決的正是這一中間距離的問題,將消費者平均要等2天的送貨時間縮短以24倍的效率縮短到了2小時,如今它已經完成了超過3萬單來自於世界500強公司的自動送貨單。
Gatik
在去年11月,Gatik完成了由Wittington Ventures和Innovation Endeavors領投的2500萬美元A輪融資。
沃爾瑪此前還和其他自動駕駛科技公司Waymo和Udelv都有合作,在2019年和Udelv在亞利桑那州推出了試點項目,用自動駕駛的小貨車給消費者送貨,Udelv還和百度達成了合作,試用它最新推出的自動駕駛開源平台Apollo 3.5。
udelv & Walmat
而在2021年沃爾瑪和Gatik將從阿肯色州開始試驗移除安全員監督,讓送貨這件事實現百分之百的自動化,自動駕駛的爭議很多,但車內乘坐的如果是商品而不是人,或許我們的接受度和寬容度也就更高一些。
即拿即走的無人商店前疫情時代在超市排隊已經是一個很折磨人的體驗了,而在疫情中去超市和其他的顧客頻頻擦肩而過更感覺是一種玩命體驗,無人商店正是這一夢想的解法,對商店來説減少了僱傭成本,而對顧客來説也會減少等待時間,優化購物體驗。
亞馬遜早在2018年就在西雅圖推出了Amazon Go無人便利商店,當顧客進超市的時候只需要掃描自己的Amazon app就會授權將實體店的購買在賬户中完成。而高科技的地方在於,商店是怎麼知道顧客買了什麼東西的呢?
當消費者進店時,系統就會通過攝像頭進行人臉識別。
人臉識別
當顧客拿起或放下商品時,貨架的傳感器和攝像頭會記錄下這一行為並即時傳送到app中自動完成結賬。
Sensor
通過使用計算機視覺、傳感器融合和深度學習等技術,亞馬遜真正的實現了讓顧客“即拿即走”這一“Just walk out”的方便快捷。
它正在穩步擴大Amazon Go技術的使用,自從2018年第一家便利店後,在包括西雅圖、舊金山、紐約等城市推出了20多家便利店,還在去年2月正式推出了第一家無人雜貨店,面積佔10400平方英尺,比之前的便利店大5倍,這一技術還將被授權給其他零售商。
在去年7月,亞馬遜又推出了 “Dash cart”,讓顧客可以將商品放入車中進行掃描,同樣無需收納結賬,這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Amazon Go雜貨店內類似生鮮之類的產品無法被準確追蹤的問題。
Dash cart
不止如此,亞馬遜還在去年“無接觸支付”的熱潮下推出了Amazon One“讀掌”技術,讓顧客只需掃描手掌就可以完成支付過程,計算機視覺科技能夠為每一個顧客產生獨特的掌印,將這一生物印記和信用卡信息相連,同時用購物歷史和偏好信息生成私人訂製的產品推薦等全面的消費者畫像。
Amazon one
在今年2月亞馬遜也將這一技術推廣到了西雅圖的各個店內,包括Amazon Go便利店和雜貨店、Amazon Books書店和亞馬遜四星店等。就像對待Amazon Go一樣,亞馬遜對Amazon One的期待是將它作為專利技術在未來售賣給第三方,賦能更多領域。
在打造無人商店方面,亞馬遜也不是唯一的參賽者。
在智能貨架方面,有Standard Cognition,它通過使用計算機視覺和AI 技術,讓顧客可以即拿即走,而且Standard承諾不用人臉識別等技術,只靠商品識別,保證顧客的隱私。Standard在2月中旬剛剛完成了由軟銀領投的1.5億美元C輪融資,將成為這一行業第一個獨角獸!
Standard ai
在智能推車上有聲稱是第一家AI賦能的智能購物車的Caper Labs,不但可通過攝像頭和傳感器識別商品在車內完成結賬,還會提供食譜建議、周邊商品折扣和超商地圖等等。
Caper
在無接觸結賬機器方面,有在Y Combinator 2015年的demo day上首秀後四天內就獲得了1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的mashgin,它用計算機視覺讓顧客無需進行冗長的掃碼過程,而是將商品放到結賬攝像頭下就可以快速結賬,這比普通的結賬過程要快上10倍。
Mashgin
根據Royal Bank of Canada的預測,今年Amazon Go將達到40億美元的規模,而且無人店會比普通超商創造約50%更多的收入。
理想豐滿,但現實挑戰也不少:首先是目前這些技術尚處於新興階段,銷售額的提升難説是來自於消費者的好奇心理,還是真的購物效率的提升,缺乏長期的留存率數據並不能簡單斷言。
Amazon Go 營收
其次AI賦能的無人科技目前能達到95%的準確, 但要想大面積普及至少要達到 99.99999%的準確率,現在來看還是會在拿錯放錯架、交換商品等案例中有所失誤。同時當顧客對於商品有問題時,大多數無人科技還並不能起到答疑解惑的功能。
同時,使用這一技術對於商店來説成本並不便宜,想要不斷訓練AI變得更好需要大量的計算和硬件能力。
根據Morgan Stanley的計算, 亞馬遜如果想在接下來3年推出3000個Amazon Go商店的話,成本就要花30億美元,事實上不是每個超商都像亞馬遜這樣富有。而真正實施起來這些初創公司需要想辦法將新技術應用到大大小小形式各異的超商中,這一訓練和訂製的過程耗時且費力。
當然有智能就也少不了隨之而來的道德爭論,亞馬遜長期以來對生物標誌的使用都較有爭議性,比如曾將人臉識別技能賣給執法部門,這一技術還成為了一樁隱私訴訟的“罪魁禍首”等等。
無人機送貨和即拿即走的無人商店能夠完成零售數字化轉變方程式的50%,它們的出現在這個社交隔離的時間點顯得尤其珍貴,能大大提升購物的效率,而剩下的50%則是如何讓“無人”環境下的購物體驗和實體店血拼一樣的有趣和性感:如何雲買傢俱?沒有了BA的推薦如何選適合自己的穿着?…
請見下篇AR+AI 打通線上線下購物體驗,看零售如何擁抱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