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銀川3月24日消息(記者許新霞 李浩男)寧夏銀川市以東大約50公里處,穿過一片荒漠地帶,突然,成千上萬片太陽能光伏板映入眼簾。走近一看,光伏板下還種着枸杞,農民正在為枸杞剪枝。這裏正是佔地面積約2000萬平方米的全球最大的農光互補電站――寶豐農光一體化產業基地。
“上有太陽能發電下有現代農業”(央廣網記者 許新霞 攝)
電站2017年建成運行,採用了最高效的單晶硅組件和最先進的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智能組串逆變器與帶傾角平單軸自動跟蹤技術相結合,不但讓電站實現了雲計算等ICT技術以及無線寬帶系統、無人機巡檢、智能光伏雲等智能化運維手段,還讓光伏板像向日葵一樣,隨陽光強弱、明暗自動調整,最大限度吸收每一縷陽光,較傳統光伏電站,發電量有一定提升的同時,運維效率大幅提高,惡劣電網環境下的穩定併網運行也得到了保障。
豐收的喜悦(資料圖 寶豐基地提供)
智能光伏專家嚴劍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電站採用的華為逆變器,堪稱整個電站的“大腦”和“心臟”。就像中醫中的“望、聞、問、切”一樣,通過智能傳感作用把電站的運行信息收集、分析和應用,再通過藍牙技術傳送給管理人員,讓他們實時知道電站的運行狀態,從而保障電站25年高效穩定運行。如此大面積的電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僅有30名運維人員。
光伏板下幹活的務工人員(資料圖 寶豐基地提供)
截至去年底,較傳統燃煤電站,該基地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4.7萬噸,相當於新種植約8900多萬棵樹。
站在電站的觀景台上,俯瞰四周,一排排的光伏太陽能發電板一眼望不到遠,波光粼粼,像似藍色的海洋。夏秋時節,光伏板下綠盈盈的枸杞樹、紅豔豔的枸杞果,不僅讓曾經的戈壁荒漠生機昂然、景緻獨特。還為周邊羣眾務工提供了好去處。
2014年,從寧夏固原市彭陽縣搬遷到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的楊柱生兩口子,自電站運行之初就來到這裏務工。他説,在光伏板下面幹活,夏季可以遮涼,冬季不怕颳風。兩人在這裏一年收入八九萬元。
藍色的“海洋”(央廣網記者 許新霞 攝)
曾經的亙古荒漠,區域植被覆蓋率從2013年開發之初的30%提高到了85%。由於農光互補電站的建設,還實現了土地資源的最大化複合利用,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每年有近8萬人在此務工,平均每人年務工收入4萬元左右。
曾經的地貌(資料圖 寶豐基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