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變’——松山湖科學城元年”①|松山湖科學城:更名之後的科創宏圖
【編者按】
2020年1月17日,中子科學城正式更名為松山湖科學城。一年時間,松山湖科學城在戰略謀劃、科創匯聚、體系構建等方面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即日起,東莞日報推出“城‘變’——松山湖科學城元年”系列報道,回顧這一年的變化,展現松山湖科學城未來的發展之路,敬請垂注!
“請叫我松山湖科學城。”
2020年1月17日,中子科學城正式更名為松山湖科學城。
更名一年,東莞科技創新的資源從散裂中子源“孤單”的一台裝置,到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關鍵技術預研項目等一羣大科學裝置的集聚,科創生態發生深刻變革。
更名一年,東莞加強頂層設計,出台多個政策,並歷史性地納入為國家戰略,協同深圳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
更名一年,松山湖高新區攜19年厚積的科創資源,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邁開從“園”到“城”的全新蜕變。
更名前後的科學城
2020年1月17日,“請叫我松山湖科學城”刷爆朋友圈。中子科學城正式更名為松山湖科學城。
在此之前,依託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大科學裝置,東莞推動建設松山湖中子科學城,研究物質材料微觀結構。“單核”作戰。
在此之前的2019年9月25日,散裂中子源不遠處,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台項目正式舉行動工儀式。即便在疫情之下,進展仍然迅速。更早的淵源是2017年11月,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在中國散裂中子源周邊建設先進同步輻射光源的構想。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資料圖)
更早之前的2001年,為推動傳統產業轉移升級,松山湖從一片荔枝林起步,以19年時光“蜕變”成龍頭企業集聚,高企林立,新型研發機構雲集的高新區。松山湖科學城的騰空“出世”,是松山湖19年科技創新的厚積之勢的鮮明體現。
更名之後,松山湖科學城面積由原來的53.3平方公里優化調整至90.52平方公里,涵蓋了松山湖、大朗、大嶺山和黃江“一園三鎮”的相關區域。其中,與深圳毗鄰的黃江被首度納入科學城範疇。
更名之後,科學城的總體空間佈局由原來的“兩核一軸多區”,經過調整、全新升級為“一軸一區兩心四組團”的宏大格局。其中,“一軸”即科技創新軸,主要串聯松山湖科學城和光明科學城,“一區”即大科學裝置集聚區,“兩心”為城市配套服務中心、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四組團”囊括城市綜合服務組團、中央科技創新組團、西部門户科創組團和東部合作示範組團。
更名之後,東莞科技創新的資源從散裂中子源“孤單”的一台裝置,到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關鍵技術預研項目和先進阿秒激光設施一羣大科學裝置,源頭創新的資源加速集聚,科創生態發生深刻變革。
更名之後,松山湖開啓從“園”到“城”跨越式發展,東莞開啓從一直以來的產業跟跑,到科創引領的全新階段。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
世界風雲變幻,“從0到1”原始創新和突破,解決“卡脖子”問題,已然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部分。圍繞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粵港澳合作創新共同體、體制機制創新綜合試驗區四個定位的松山湖科學城應需而生,正當其時。
頂層設計下的提速前行
一年時光,松山湖科學城出現了哪些新的變化,未來將建成一座怎樣的創新之城?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去年9月,《關於加快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的若干意見》(下簡稱《意見》)審議通過,明確將全面加快松山湖科學城建設。
根據《意見》,松山湖科學城整體聚焦新材料、信息與生命領域,勇擔戰略性、標誌性基礎研究任務,圍繞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粵港澳合作創新共同體、體制機制創新綜合試驗區四個定位,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策劃地,新興產業發源地、創新人才聚集地、知識產權示範地和科學人文宜居地”。
謀定而後動。
去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分別與深圳、東莞市政府簽署《中國科學院 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合作協議》《中國科學院 東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省院雙方充分發揮全面戰略合作優勢,以深圳光明科學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為載體,着力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高水平創新平台建設,推動全鏈條成果轉移轉化和人才集聚高地建設,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共同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
▲2020中國散裂中子源極化中子會議召開(資料圖)
去年11月初,松山湖管委會土地儲備辦公室揭牌成立,全力推進大科學裝置集聚區和創新中軸線土地整備工作。目前松山湖科學城已完成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一期、南方先進光源研究測試平台等重點項目,超過1000畝土地統籌以及金菊福利院250畝土地統籌。首個園、鎮、村合作開發試點產業化基地(屏山)項目也已簽署協議。
同月,松山湖圍繞科學城建設近期重點推進工作作出周密部署,共涉及28個具體項目,內容涵蓋發展規劃、科學功能、產業發展,以及土地整備、空間規劃與建設、綜合推進等多方面,以更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全力打造這一東莞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強大引擎和核心力量。
頂層設計釐定松山湖科學城的發展航向,先導區合作協議的簽署為松山湖科學城注入頂尖科創資源。在松山湖科學城,從土地整備到28個具體項目的推進,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為這座創新之城的加速崛起增加最強動力。
加速匯聚的科創資源
一年時光,見證一座新城的成長。東莞和松山湖迎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階段”。
2020年7月底,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覆同意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建設方案,松山湖科學城被納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松山湖科學城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也是東莞的首個國家戰略平台。松山湖高新區正式開啓從“園”到“城”的鉅變。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處在國家創新體系金字塔的塔尖,被稱為科研皇冠上的明珠,是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核心力量。
同在7月,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完成更名,大學、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孵化器、商住配套、科技服務、國際交流等科技創新要素將在此交會。
有了頂層謀劃,有了物理空間,一座城市的成長需要更多科技創新的資源。在正式納入國家戰略之後,大科學裝置的磁極效應愈發顯現,頻頻迎來科技創新資源匯聚的“高光時刻”。
去年9月,華為開發者大會第二次在松山湖舉行,業界矚目。全球的目光齊聚松山湖科學城。
▲9月10日,2020華為開發者大會在東莞籃球中心開幕。(資料圖)
時至今日,在全球產業鏈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華為攜帶的人才虹吸效應以及資源優勢,成為松山湖科學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去年11月,2020中國·松山湖新材料高峯論壇在東莞開幕,構建“科研——產業——資本”對話平台,實現科研、產業、資本的高效對接,推動新材料行業前瞻性研究成果共享,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去年12月,粵港澳院士峯會連續第三年落地東莞,近60名院士首次齊聚松山湖科學城。作為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眾多“最強大腦”為松山湖科學城的發展建言獻策。
廣東院士聯合會會長劉人懷院士認為,松山湖從“園”到“城”,彰顯了東莞科技創新的基礎和實力,凸顯了東莞作為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所具備的發展優勢、產業基礎優勢和人才集聚優勢,相信東莞必將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年時光,見證一座新城的加速崛起。
系列策劃:虞清萍 殷昌盛 孫本源
系列統籌:張華橋
本文采寫:張華橋
編輯:寧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