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段時間剛剛落幕的納卡地區衝突當中,阿塞拜疆的無人機部隊取代了傳統的地面部隊,同時成為對敵偵察和輸出的絕對主力,把高空長航時無人機既便宜,又高效,而且還能減少傷亡的優點展現得淋漓盡致,引得一票中東、東南亞和東歐國家急忙諮詢求購。
不過,在遙遠且神秘的東方,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的進化和發展更為迅速,它已經不再單純是為殺傷敵人服務的戰爭兵器,還能擔負起抵禦天災,救死扶傷的重任。
圖為測試應急通信系統的翼龍-1型無人機,能在高海拔地區單機建立長達35小時的連續通信服務。
就需求來説,戰場其實和救災有很多共同點。汶川地震救災第一階段,救援隊伍面臨的第一問題就是無法和災區取得聯繫,所有地面修建的通信設施幾乎都被破壞,這和戰區基礎設施被破壞的情況非常類似。
但這個難題對現在的中國無人機來説,簡直是小事一樁。包括翼龍家族的翼龍-1和翼龍-2兩款高空長航時無人機在內,中國無人機普遍擁有在高空建立"雲上基站"的能力,只需一架無人機就足夠保證幾十個小時的聯絡暢通,若為了救災或戰事,甚至可以多架無人機接力實現無縫覆蓋。
圖為掛載科研吊艙,進入颱風外圍區域"探風"的翼龍-10無人機。
再打個比方,納卡衝突中無人機發揮的精準、即時偵察優勢,使得後方指揮所能在地圖上隨時標註敵方坦克、裝甲車輛或火力點的位置;反過來説,救災指揮部也需要清楚哪裏有被洪水淹沒的孤島民宅,哪裏有被山石阻斷的公路需要打通。
特別是在地震、洪水、颱風等大規模自然災害當中,不斷出現的餘震、洪峯、降雨等因素無時不刻在影響受災地區,甚至是改變當地地貌,所以此時高空長航時無人機"保持觀察"的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
圖為美國WC-130J"颱風獵手"氣象偵察機,執行危險的颱風內部研究任務,有人駕駛的構型已經明顯落後。
有千里眼和順風耳還不夠,無人機還能協助預測天災,比如説颱風。在過去的一年間,中國"雙尾蠍""翼龍"等國產無人機已經執行了多次對台風"浪卡"和"森拉克"的穿越式掃描、測量任務。
在無人機對台風的近距離穿越任務當中,地面站能夠獲得精準的空中風速、風向、氣壓等數據,進而在超級計算機中模擬還原出台風的即時狀況和未來走向。以往這類數據要依賴外國的地面觀測站取得,但現在情況已經遠遠不一樣——僅在一夜之間,中國無人機就已經高過美國的氣象偵察機一頭,能夠在無人員傷亡風險的前提下完美完成任務。
圖為慶祝應急通信測試成功的翼龍無人機團隊。
從進入風雨交加的颱風外圍風圈"抓數據",預判颱風未來走向,改善颱風預報精準率;到泥石流災害發生後"開天眼",把災區高清視頻透過衞星傳到後方,無縫調度救援力量前往災區;再到接替損壞的地面基站,打通災區和外界通信的屏障……智慧防汛、科學減災。無人機正憑藉高空視野的獨特優勢,以及靈活、可靠、智能化等諸多強項,為奮戰一線的救援人員提供高效利器,全力以赴打好防汛減災攻堅戰,為受災地區築起科技防汛減災"新堤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