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重慶鋼研公司生產線正在生產軍工配套產品。(受訪者供圖)
“楊總你看看這根鋼管成品質量如何?”
“外觀應該達標了,但表面是否光滑還需機器設備進行驗證,這可是給國產大飛機配套的,必須保證零缺陷!”
11月11日上午九點,位於大渡口區建橋工業園的重慶鋼鐵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稱“重慶鋼研公司”)生產車間,楊軍和勞模創新工作室研發帶頭人、管材事業部副總經理楊軍和,同往常一樣走進生產一線進行現場指導。
多款產品用於“國之重器”
成立於1960年的重慶鋼研公司,曾在上世紀80年代成功研製我國人造地球衞星所用的磁鋼材料。1992年加入重鋼集團後,重慶鋼研公司逐步轉型為科技開發型企業,其自主研發的多款產品先後應用於“長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飛船、“嫦娥”系列衞星以及戰機、軍用大型運輸機、坦克和裝甲車等,逐漸成為國內關鍵戰略材料研製基地和關鍵核心材料集成供應商,其大部分產品均為軍工配套。
“這次承接到的訂單,重要性不亞於之前的航空及軍工配套。”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採訪時,楊軍和如是説。
原來,去年3月,作為國產大飛機C919研製牽頭方的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國商飛”),急需一款大飛機發動機用扁平型矩形鋼管。但是,該矩形鋼管對於質量、重量、散熱性能等要求很高,並且要求無縫一次成型,而當時國內鋼鐵行業尚無製作工藝,就算國外鋼企也只能進行焊接拼湊,無法一次成型。
多番輾轉,中國商飛找到重慶鋼研公司。而恰好在前一年,後者曾為國內某軍工企業提供過一批自主研發的圓形無縫鋼管,有成功供貨先例。於是重慶鋼研公司接下了中國商飛這筆訂單,並交由楊軍和勞模創新工作室研發。
五輪研發攻克“卡脖子”環節
“以楊軍和的名字命名創新工作室,是因為他從1998年入職以來,一直都是企業研發的骨幹力量。”重慶鋼研公司負責人介紹,成立於2013年的楊軍和勞模創新工作室現有研發人員13人,主要從事高温合金管、高温不鏽管等鋼鐵管材技術研發。
楊軍和説,製作矩形鋼管的工藝流程並不複雜,是將鋼鐵棒材進行加工,製作成為圓形管,然後放入模具中進行撥空成型,最終成為矩形管。然而,由於沒有矩形管的製作標準作為借鑑,他和研發團隊足足摸索了兩個月,經過前後五輪研發,總算把研發中的“卡脖子”環節——模具製作難題給攻克下來。
“為國產大飛機貢獻一份力量”
“模具製作説起來容易,但它的孔型大小、尺寸把握等製作要素,都需要非常精準的研發才能進行生產匹配。”楊軍和稱,特別是為解決通過模具撥空成型後的鋼管表面塌陷問題,工作室研發團隊對模具進行了不計其數的改良加工,在此過程中還自主設計研發出一套用於鋼管矯直的研發裝置,並申報了發明專利。
經過反覆試驗,符合標準尺寸的矩形鋼管在重慶鋼研公司順利生產下線,並在去年如期完成訂單,填補了國內生產空白。
楊軍和説,按照中國商飛最新提出的國產大飛機材料“更輕量化、更高強度”性能要求,目前他和研發團隊正在進行新型矩形鋼管研發,“能為國產大飛機C919貢獻一份力量,我們很自豪!”
本報記者 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