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天眼APP訊 : 鏈上治理是權益證明公鏈主流的治理機制,但由於此機制容易導致大户權力過大及賄賂等等問題,並不一定適合以太坊2.0。目前以太坊治理機制具有決策彈性高的優勢,如何明確治理規則邊界及納入集體機制,是未來以太坊鏈下治理革新的一大方向。
區塊鏈治理機制是區塊鏈設計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隨着項目的演進,區塊鏈各種利益羣體需要合作更新區塊鏈代碼以達到項目的進展。但代碼的更新往往涉及多方利益,若沒有適當的治理機制,各方難以達成共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區塊鏈項目都會有一套治理機制協調參與者之間的衝突,並使他們的動機與區塊鏈系統的良性發展保持一致。本文將分三個部分介紹: 第一部分介紹區塊鏈的治理機制,主要分為鏈上治理及鏈下治理;第二部分介紹以太坊目前的治理流程及存在的問題;第三部分介紹以太坊轉型2.0後能夠改善的方向。
區塊鏈的治理機制
每個國家或者城市都有自己的一套治理系統來創建、更新和執行法律。區塊鏈作為一個生態系,同樣存在自身治理系統,不同的是區塊鏈分為鏈上的代碼應用及鏈下的社會生態,不僅僅是一個分佈式賬本技術,更是一個完備的經濟系統,這個系統裏存在基金會、核心開發者、全節點、投資者、用户、礦工等眾多利益相關者。傳統民主政治的精神之一為三權分立,由行政、立法及司法相互制衡構築整個政府,至上而下地統治整個社會。而區塊鏈的治理生態則通常由四個利益相關者相互制衡而形成: 開發者、節點運營商、基金會及代幣持有者,是參與者之間進行互動和合作得到共識的過程。根據治理模式的不同,區塊鏈的治理機制可以分為鏈下治理和鏈上治理。
鏈下治理
鏈下治理是指生態中的參與者在鏈下協調如何對項目進行更新和升級。鏈下治理的基礎是生態中的參與者廣泛參與討論,其主要流程如下:首先,參與者可以研究並制定變更提案。接着,參與者在社交上對提案表達觀點,並進行充分討論。然後,核心開發者根據社區的反饋決定是否接受該提案。如果接受,開發者會對項目代碼進行更新和升級。最後,礦工、節點運營商和社區成員決定是否支持提案。如果支持,他們會選擇升級節點客户端並維護新鏈。需要注意兩點:第一,本質上,“治理”屬於整個區塊鏈的公共產品。礦工記賬會獲得獎勵,但鏈下治理的過程中幾乎沒有明確的規則去獎勵治理機制中的積極參與者,容易造成 “搭便車”行為;第二,雖然鏈下治理多為三權分立,但基金會通常佔據主導的位置,掌握提案、分發獎勵或增發代幣等等關鍵權力,如何制衡也是一大問題。
鏈上治理
不同於鏈下治理,鏈上治理的所有流程都發生在區塊鏈上,通過智能合約對項目進行更新和升級。鏈上治理的主要流程是:首先,參與者可以研究並制定提案。然後,通過區塊鏈對提案進行投票。最後,統計投票結果,如果提案通過,所有節點自動升級。
目前,採用鏈上治理的區塊鏈項目有 Decred、MakerDao、Tezos 等。鏈上治理預先制定各個環節的時間節點和判斷標準,整個流程會更加透明有序。同時,採用鏈上治理的區塊鏈一般不會發生硬分叉。但鏈上治理也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持有大量代幣的參與者在鏈上治理中擁有的權力過大,持幣數量較少的參與者的參與積極性不高。
以太坊治理機制
以太坊目前採用鏈下治理機制,由以太坊生態的各個利益相關角色自願參與。以太坊所有的升級都是由以太坊生態的參與者通過鏈下社羣投票表決得到共識的結果。
角色
以太坊由三類核心參與角色構成區塊鏈治理架構:
第一,開發者。以太坊生態擁有超過22萬名開發者,為目前最大的開源社區,而積極更新代碼的核心開發者共有將近100名,遠遠超過其他生態。
第二,節點運營商及礦工。以太坊的節點運營商及礦工負責運營區塊鏈 DApp 的計算網點,為以太坊網路安全的骨幹。但是以太坊的節點運營商三年來持續減少,目前僅有8000多個。
第三,以太坊基金會。以太坊基金會是一個參與以太坊生態的非營利組織,由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領導,對社羣有很大的影響力。以太坊雖然主張去中心化精神,但可以發現社羣內有部分角色話語權及控制權過大的現象,離集體決策還有一段距離。
治理流程
以太坊治理流程分為兩個主要決策環節: 開發端及客户端。由開發端主要負責提案及決策,而由客户端決定是否執行。
開發端
首先,當開發人員或社羣成員要改變以太坊任何既有技術或標準時,他們需要提出以太坊升級提案(Ethereum Improvement Proposal,EIP)。EIP可以應用在客户端或底層架構,且創建和提交 EIP 的過程是向所有人開放的。如果這個 EIP 的格式正確,那麼它就會被合併到 EIP 庫中。所有以太坊社羣的參與者可以在 Reddit、Twitter、Github 和以太坊魔法師協會(Fellowship of Ethereum Magicians)上進行討論並表達自己對該EIP的看法。EIP提交的過程有三點需要注意: EIP 必須有技術知識和以太坊規範的支持;提案者需要有影響力或獲得足夠的支持提案才能獲得通過;提案者必須傾聽和考慮社羣中所有意見。
接着,以太坊社羣會在鏈下創建投票活動及討論會來評估社羣對提案的態度,通常過程會有詳盡的辯論。如果此次提案技術可行性高且各方反應良好,基金會的開發者便會和客户端會面,兩者會對公鏈升級與否達成共識。最後,當大多數客户端同意與以太坊一起升級時,提案便會通過。
以太坊提案決策流程
客户端
當開發人員完成 EIP 提案時,會交由客户端及節點運營商實施,需要注意的是客户端與節點運營商並無義務一定要執行新的 EIP 更新。客户端團隊會廣播已經更新且可使用的客户端給節點運營商,節點運營商衡量用户、開發者、交易所情緒並進行各種討論之後,決定是否運行客户端。如果節點運營商聯合放棄升級,並且得到客户端及交易所的支持,硬分叉將很有可能出現。
由前文可知,以太坊最小決策單位為 EIP 提案,從提案到實施中間有許多決策點,各個參與者都能發表並做出自己的決定,從開發端到客户端,再到節點運營商。但是其中決策的流程無明確規則支持,多仰賴關鍵參與者之間的溝通協調。當多方共識一致時提案能夠順利通過,但一旦出現分歧,反覆冗長的辯論將消耗社羣龐大的專注力與資源。
現有治理問題
過去以太坊經歷了分叉、用户流失甚至新的公鏈產生。以太坊鏈下治理具有彈性高及接觸面向廣的優勢,但是同樣存在不少爭議性及缺失。目前以太坊的鏈下治理不可避免地面臨以下問題: 第一,爭議導致的硬分叉會造成整個社區的力量被削弱。第二,開發者討論無規定時限,討論效率低。第三,並非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能公平地參與議案的討論。造成這個現象的背後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治理機制趨向寡頭政治,二是治理架構過於狹隘。
治理機制趨向寡頭政治
以太坊和比特幣治理層面較為相近,都是通過鏈下的各種社羣達成共識,提案必須經過社區同意才能實施。但是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以太坊生態中少數人對提案的影響力過大。Vitalik Buterin 個人的影響力通常能快速推動提案進展,效率會提高許多。舉例來説,ETH 和 ETC 硬分叉事件,投票用户中有 85% 同意 Vitalik 的分叉提案,進而保留 ETH 存在。但隨着以太坊生態逐漸成熟,傳統鏈下治理三權分立的結構並無法完全照顧到代幣持有者的利益。依照提案步驟來看,提案過程由核心開發者提出討論,並由8000個節點運營商決定是否實施,而代幣持有者只有在鏈下表達意見的權力而無實際表決的權力,相比鏈上治理,民主基礎有一定的不足。除此之外,Vitalik Buterin 個人強大的影響力讓以太坊基金會處於尷尬地位。無論基金會支持或不支持一個提案,都會對該提案通過與否有決定性的影響。
治理架構過於狹隘
目前 EIP 提案大部分由核心開發者及基金會提出,內容主要包含技術的升級及補缺。隨着以太坊逐漸成熟,有更多議題需要被放在議程中討論,包含合規、二級市場、去中心化金融生態或是用户體驗等等,並不單純只是技術層面。舉例來説,MakerDao 或 Compound 等 DeFi 社羣是基於以太坊的 DeFi 社羣,鏈上管理高額資產,需要被適度放大其治理權。除此之外,以太坊的規則無邊界容易導致無成果的討論,當雙方僵持不下時,並無適當的治理解決方案。技術升級為開發者擅長的領域,相較其他議題更容易達成治理共識,因此容易讓提案者傾向提出技術相關提案,而選擇性地忽略其他議題可能帶來的無成果爭論。
以太坊2.0治理改革方向
以太坊2.0將會從工作量證明機制轉變為權益證明,並且以太坊2.0將會構建分片系統,結合多個分片鏈共同組成一個網絡,提供更大的吞吐量。權益證明將會讓礦工及 ETH 持有者的角色和利益逐漸混和,生態的參與者將會大幅增加,治理機制更為重要。如何使不同利益羣體共同實現網絡治理將是以太坊2.0的一大課題。下文將探討以太坊2.0可能嘗試的方向: 一是維持鏈下治理,將規則清晰化。二是嘗試鏈上治理。三是明確以太坊憲法及教育推廣。
維持鏈下治理
目前維持鏈下治理為以太坊社羣較為偏好的選項,決策較為彈性且不易被大户壟斷,目前有幾個方向可以改進。
規則清晰化
以太坊2.0需要改善其決策流程規範不清的缺點。以太坊的提案結果取決於鏈下社區的投票與討論,但提案者又涉及鏈上技術能力,這兩者並不一定有交互。舉例來説,以太坊的決策工具包含電話會議及線下社羣投票,而這兩個決策工具都有改進空間。第一,電話會議是不透明的決議流程,對整個以太坊社羣的信任建立有害,社羣無法知道在線下討論的結果是否有被傳達到電話會議中,以及是否有影響核心開發者做決策。ProgPow 提案就是一個危害社羣信任的例子,社羣投票中超過98%以上的參與者拒絕提案,但核心開發者舉辦的電話會議卻迅速通過提案。第二,線下社羣投票無法得知參與者是否為以太坊利益相關者。鏈上治理可以通過質押代幣來確保投票者均為利益相關者,但是舉凡推特或是 Reddit 並無相同的門檻限制。鏈下社羣投票並無任何成本,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惡意投票。以太坊2.0未來需要讓鏈下的投票參與者與區塊鏈利益交互更深,並明確定義參與規則,社羣成員才能知道如何積極參與利益相關提案。
提案分類
目前技術相關提案由核心開發者提出並由社羣決策,其中不同的技術會影響到不同利益羣體。因此,以太坊可以嘗試將提案分類,並由涉及的利益羣體做決策。理想上來看,由利益相關羣體表決相關提案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執行起來卻十分複雜。一是每個羣體對以太坊的知識程度並不相同,舉例來説,許多代幣持有者是生態的消極參與者,而礦工則是生態積極參與者,長久以來將會造成整個以太坊發展方向朝特定族羣傾斜。二是許多提案牽涉到不止一個利益羣體,或是個體擁有多個利益羣體身分,如何將不同提案加入不同羣體的投票權重是一大難題。
憲法及教育
傳統的民主社會實行三權分立,一切的規則訂定與行為基礎均來自憲法。憲法是所有法源的依據以及行政命令的合理性來源。目前以太坊核心開發者與社羣有決策的權力,但該權力並沒有依據性,而是由社羣普遍的共識形成。舉例來説,2016年黑客發起針對 The DAO 智能合約多個漏洞的攻擊,而在當天以太坊停止對所有交易做驗證討論軟硬分叉的可能性。雖然此舉是保護以太坊社羣利益,但卻無法源依據。一旦規則需要因應技術發展而演進,社羣常常會陷入無所依從的情況而造成由少數人決定的現象。
而治理的推廣需要教育,包含節點運營商、客户端及持幣用户。鏈下治理有一大部分效率低的原因是一般人技術層面知識的不足,社羣上光是技術流程的討論時常重複且冗長。要表決提案前,對提案的理解非常重要。鏈下社羣的管理與教育將是擴大治理規模的重要因素。
鏈上治理
絕大多數實施權益證明的公鏈使用鏈上治理,一方面鏈上治理可以確保流程明確透明,增加參與意願及公平性,並能夠快速投票決策。但另一方面,像以太坊如此龐大的生態,寫入區塊鏈的代碼規則一旦有漏洞,造成的損失無可計量。除此之外,並沒有一個規則能夠通用所有情況。舉例來説: 一 ETH 一票容易形成寡頭治理、搭便車問題及賄選問題,一帳户一票則會有女巫攻擊問題,而一 CPU 一票則會導致礦工中心化的現象。過去 Steemit 發生的一系列社區軟分叉、凍結資產、賄選控制節點等事件,讓我們思考 PoS 去中心化的兩個層面——安全及治理均合併在鏈上是否為一個好選擇。目前 Vitalik Buterin 提出以太坊2.0傾向維持鏈下治理的模式。以太坊2.0的驗證者僅涉及交易驗證,對於鏈上治理並沒有投票權。無論以算力大小或是持幣規模做為投票權重,都可能會有外力介入影響整個生態發展。
總結
未來以太坊2.0的治理機制尚未定案,但有很大的程度是維持目前基金會、節點運營商及開發者三權分立的架構。以太坊2.0可以在以下幾個點去做補完: 第一,清晰界定規則的邊界。第二,從寡頭治理轉變為集體選擇機制。第三,落實決策流程的監督與制裁。第四,衝突解決機制。第五,明確以太坊憲法。第六,技術及治理知識的社羣推廣。雖然權益證明公鏈運用鏈上治理機制是主流,理想上更趨近於去中心化且更符合區塊鏈內在理念的治理機制,但是否適用於以太坊2.0目前尚待討論。以太坊從 Phase 0到2.0公鏈合併完成還會持續數年,如何改革以太坊治理機制並平衡新的利益羣體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