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和北京市政府主辦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在北京盛大開幕。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由原來的京交會、文博會、冬博會、旅博會、電子商務大會、5G大會、世界機器人大會等多個國際級會議整合升格而來,今年正式簡稱為“服貿會”。作為今年疫情以來我國首個線下舉辦的重大國際經貿活動,面向全球展示我國服務業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
其中,展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發展規劃的文化服務專題展中,中國大百科出版社攜手騰訊打造的“穿越時空的大運河”小程序亮相展區,通過劇場解説、3D模型演示、歷史長卷互動等形式,再現了大運河古今風貌,通過數字化技術讓世界遺產重煥生機,有力推動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數字技術復現大運河前世今生,把千年運河文化裝進手機
大運河,全長近2700公里,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指示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
為此,此次服貿會特別設置大運河專場展示,數字影像作品《穿越時空的大運河》將在超長屏幕上以手繪畫卷的形式,通過3D和流媒體技術生動還原明代通州漕運的繁華景象。展區展示的“穿越時空的大運河”小程序,由中國大百科出版社和騰訊智慧景區聯合打造,通過互聯網技術,復現大運河的前世今生,將千年的運河文化“裝”進手機。
該小程序主要由運河圖、運河物、運河注三部分構成,通過劇場解説、3D模型演示、歷史長卷互動等形式,展現大運河文化的前世今生。
《運河物》板塊,展示了大運河畫卷中的船隻、工具、動物、人物3D形象,用户手指滑動便可以近距離觀察運河風物的豐富細節,增強了用户對古運河工程建設和風土人情的感知。
《運河注》為大運河歷史長卷互動H5,隨着畫卷的展開,用户點擊畫中人物、建築、物品等,便會不斷為長卷着色,同時出現對應事物動態詞條,解讀大運河的知識密碼。
科技+文化融合協同,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本次服貿會的文化服務專題展,是一次“科技+文化”的碰撞,參觀者可以在現場看到5G+8k,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體現文化產業發展的技術成果,《穿越時空的大運河》影像展,也深度運用了3D+流媒體等數字技術,而利用互聯網技術,小程序以寓教於樂的形式,讓大運河文化內涵更加具象可感,加深了民眾對大運河的瞭解,為助力講好運河故事,打造中國IP起到了推動作用。
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協同,是數字化時代文旅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一直以來,騰訊致力於推動文旅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將雲平台、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互聯網科技應用到文化產業、旅遊產業合作中,同時,也藉助科技力量正向傳播和普及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風貌,推動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由騰訊與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騰訊智慧景區提供產品技術能力建設的“數字故宮”微信小程序,將數字網絡與現實世界的博物館連接在一起,通過基於地理數據、文物數字化等各項智慧服務,以創新的互聯網方法,讓遊客們體驗到不一樣的數字故宮;騰訊智慧景區推出的“尋跡始皇陵”、 “智游龍門石窟”小程序,為遊客提供手繪地圖、智能導覽、語音講解、景區推薦路線、設施查找等智慧遊覽服務,推動文博類景區智慧化。此外,遊雲南、雲遊敦煌、數字秦陵等一系列文化IP數字化產品,也正在使中國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騰訊智慧景區為服務C端用户及文博行業,推出了“博物官”開放平台及小程序,目前開放平台在全球已經為700餘家博物館提供了數字化線上服務,用户通過小程序零距離博覽博物館背後的歷史文化。
未來,騰訊將進一步做好文化產業升級的數字化助手,秉持“數字工匠”精神,用科技力量助推數字化時代的精神文化建設,用互聯網科技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傳播好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