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26日,華為全聯接2020在上海舉行。
華為全聯接一直都是華為對外展示“技術肌肉”與“生態沃土”的重要舞台,而今年業界卻發現了另外一個關鍵詞“行業”。
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報告顯示,數字經濟早已成為驅動增長的主引擎,不僅是數字產業本身的增長,更多的是數字技術帶來的行業數字化增長。數據顯示,1塊錢的數字技術投入,可以帶來3塊錢的行業數字化增長。以中國為例,去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約三分之一,但是對增長的貢獻達到三分之二。
無論是對宏觀經濟體還是各個行業來説,數字化需求都非常急迫。但與標準的通信協議不同,行業數字化並沒有標準的“藍本”。各行各業在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過程中,普遍遇到了終端種類繁多、聯接需求多樣、IT新舊應用並存與數據孤島、AI行業應用人才缺乏等諸多挑戰。
華為雲與計算BG總裁侯金龍在24日的峯會上進行了“打造行業智能體,共建全場景智慧”的主題演講。
“全場景智慧”由華為首先提出,被業界認為是一種“產業大智慧”,其目標是聚合現階段產業智能化的最大需求,打造一種寬應用、可拓展、能進化的技術解決方案,從而滿足千行百業的智能化升級需求。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安暉認為,全場景智慧是一種非常負責任的提法,它希望讓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從智能化發展、智慧化發展裏享受紅利。
華為認為,全場景智慧是指面向城市、企業和行業等場景,通過5G、雲、AI、計算等多種技術與行業知識深度融合創新產生的裂變效應,提升城市綜合治理水平,讓居民的幸福感更強、企業生產效率更高、行業創造力更強。
在這個宏大的願景與理想中,不可能由全球任何一家企業來獨自完成。華為需要聚合所有的技術與資源,打造一個關鍵支點,可以撬動千行百業的數字化創新,並且便於合作伙伴與行業客户自由選擇,以匹配數字化過程中不同行業、不同階段、不同人才搭配,以及千差萬別的具體需求。
這個關鍵支點,就是本屆華為全聯接2020的另一個關鍵詞:“智能體”。
侯金龍對此表示:“產業界正處於從政企上雲向政企智能升級、從單場景AI創新向全場景智慧的轉變過程。智能體深度融合‘5機’,是雲網邊端協同的一體化智能系統,能感知、會思考、可執行、能進化。我們將攜手廣大夥伴通過智能體加速政企智能升級,做大蛋糕,一起發展軟件和服務產業,開拓邊緣計算產業新藍海。”如何定義“智能體”?
華為提出:“智能體”是以AI為核心,以云為基礎,構建一個開放、立體感知、全域協同、精確判斷和持續進化的智能系統。
這是業界首次針對政企智能升級提出的系統化參考架構。
具體來看,“智能體”包含了四層架構:智能交互、智能聯接、智能中樞、智慧應用。
智能交互
這相當於智能體的“五官”,讓智能體可感知,能執行。對於數字化的智能系統而言,支撐其交互的核心技術來自邊雲協同操作系統IEF。
IEF可內置於各種合作伙伴的設備,讓設備成為華為雲的智能邊緣,實現智能按需部署。IEF可以對接各種操作系統,例如鴻蒙,讓鴻蒙生態也可以方便的接入華為雲。在雲端,軟件、數據和AI算法可以在雲邊端自由流動,從而實現雲邊端的高效協同與敏捷感知。
這實際上解決了傳統行業客户數字化轉型的兩大難題:邊端側的種類繁多、環境千差萬別,數據與軟件低效協同甚至是無法流動,智能交互只能處於“紙上談兵”。
智能聯接
4G時代為何不能滿足千行百業的智能化需求?其中有兩個關鍵問題:一是4G網絡的特點,無法滿足高速率、低時延、大聯接等基礎要求;二是缺乏統一的行業連接聯接標準,“數據孤島”現象比比皆是:行業內部數據孤立,企業部門之間數據無法打通,新老應用之間無法互通。
智能聯接相當於“智能體”的“軀幹”,用於聯接智能中樞和智能交互。依託華為全球領先的聯接優勢,5G成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新基礎設施”,通過華為雲ROMA實現應用和數據協同,盤活歷史應用和數據資產,實現了數據資產在新老應用之間的流動和共享,打造應用一張網,數據一盤棋。基於WeLink,可以幫助行業客户實現了人-組織-客户之間的高效協同,直接跨入數字化時代的辦公與商業體驗。
智能中樞
相當於智能體“大腦”,也是業界對華為智能體最關注的焦點之一,其核心是華為的“混合雲底座”。
在完成智能聯接之後,雲成為釋放算力的最佳平台,華為將其作用視為智能世界的數字底座。而面向來自千行百業的客户複雜需求,最好的選擇就是混合雲解決方案。
華為混合雲方案實現了“用户視角一朵雲”,具備三大特點:1)即同步公有云能力,又可本地化部署,實現,數據留在本地;2)匹配政企客户的組織架構和完整業務流程,有助於讓企業IT員工從二線運維人員變為一線生產人員;3)讓政企行業客户同步公有云最新高階服務,與世界最新技術同步。
基於強大地“混合雲底座”,華為面向行業客户提供了三個使能平台:應用使能、數據使能和AI使能。
華為雲ROMA提供低代碼、零代碼開發能力,支持全雲化在線開發,雲上雲下一鍵部署,可大幅提升應用開發的效率,同時降低開發門檻,實現企業應用與技術架構的平滑演進。以華為自身為例,有了ROMA之後,應用開發時間從10個月縮短到1周。
華為雲DAYU提供獨創的邏輯數據湖方案,可以讓原來發布在不同部門的數據,邏輯上可集中管理和分析,實現數據全域共享。
AI使能被視為智能體的“核心”,ModelArts可以實現AI全生命週期的開發管理簡單和自動化,簡單來説就是小白也能夠開發AI應用、專家可以更加聚焦算法和模型的研究,進而實現沉澱行業知識,加速主業務流程創新。
以中國石油為例,沉澱行業能力後,藉助華為雲知識圖譜套件,快速構建石油測井領域的專業化模型,實現了油氣水層的智能識別,評價時間縮短70?上,準確率達到了專家水平。
智慧應用
所有的技術與創新都為了創造價值,智慧應用就是智能體的價值呈現。
各行各業在智能升級過程中,經常遇到的一個尷尬就是“懂AI的不懂行業,懂行業的不懂AI”,是典型的從技術創新到行業轉化難題。智能體的價值,在於可以通過與行業客户、夥伴協同的多方聯合創新,走入並深耕到行業之中去,聚焦業務部門關心的痛點問題與使用場景,才能真正打造出被客户認可的高價值智慧應用。
由此來看,華為“智能體”可以説是在充分融合“5機協同”技術基礎上,通過四層架構,實現了能感知、會思考、可執行、能進化的四大“智能化特徵”,其基於“雲網邊端”的高效協同,是業界目前具備高成熟度的“一體化智能系統”。
4G改變用户生活,5G變革深入千行百業。
無論是基於長期的技術積累,還是一貫敏鋭的產業洞察,華為都相信行業的智能升級已經成為必然。
“智能體”的推出,對於華為來説,甚至可以説是必然要推動的結果。
“全場景智慧”一方面承載了華為“5機”技術的融合創新,需要一個聚合體;另一方面,“全場景智慧”也將覆蓋到各個行業、企業、用户,惠及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更好地“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但在行業與產業的大變革過程中,智能化之路註定是一場長久戰與攻堅戰,甚至可以説是人類科技上迄今為止最絢麗壯闊的科技長征。
華為對“智能體”的高度期望,背後同樣還有三大支點:
第一,經過行業充分驗證,也就是“高成熟度”。
華為公司本身就是智能化升級的一個優秀案例。“自己生產的降落傘自己先跳”也是華為的一貫傳統,“唯有自己充分驗證,才能保證客户滿意”。
據瞭解,華為自身的智能化升級,就採用了“智能體”的架構。在智能交互方面,通過IEF,把攝像機、智慧屏、傳感器等600多萬交互設備連接起來,實現邊緣智能化;在智能聯接方面,引入WiFi 6和5G,覆蓋了所有園區。通過WeLink聯接近20萬員工,超百萬的合作伙伴和客户;智能中樞方面,華為所有的資源和數據在華為雲上匯聚,同時將AI引入華為的所有主業務流程。目前已經在200個場景應用,如銷售、研發、製造、供應等,並創造了超過8000名數字員工。
除了華為自身實踐外,智能體也在600個項目裏進行探索和實踐。以高速自由流為例,全國改造了9400多個收費站和8萬車道,實現了全國高速公路一張網,開創了收費站“無感知”通行時代。在永鋒鋼鐵,通過AI與工業機理融合,鋼材智能評級結果準確率達到95?上,評級效率是人工的數百倍。
智慧城市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也是對華為“智能體”的最好檢驗。而深圳市與華為發佈共建的“鵬城智能體”,創建了數字中國城市典範。
如今在深圳,98?行政審批事項實現了網上辦理,約95?行政許可事項實現了“零跑動”;通過建設全市AI 智能信號燈控“一張網”等智慧交通服務,城市高峯期機動車通行速度提升10?智慧機場建設全面實現了刷臉登機和機位智能分配,機場出港航班準點率達90?位居全球大型機場前列,旅客平均等待時間縮短近40?深圳已經實現了所有醫院醫學檢驗和影像檢查結果互聯互通互認,在智慧醫療的服務支撐下,讓患者平均節省40 分鐘左右的排隊時間,每年降低患者就醫費用4000多萬元。
值得關注的是,在此次疫情衝擊與防控工作中,“鵬城智能體”通過科技抗疫、智慧防控,廣泛應用5G遠程醫療等新技術、新手段,有力提升了深圳這座城市的疫情防控效能。深圳市市長陳如桂出席了本屆全聯接大會,並在發言中表示:深圳正在積極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建設重大機遇,努力打造全球標杆城市,特別是將依託華為等科技企業的先進技術,建設鵬城智能體,全力創建全國數字經濟樣板城市。
第二,開放的生態系統。
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變革,意味着這是一個遠比移動互聯網時代要大的多的市場空間,“開放”與“生態”將成為產業主旋律。
華為“智能體”從起步之初,就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在政企行業客户的智能升級過程中,繁榮的軟件與服務生態,以及邊緣計算生態,是“智能體”能否走向成功的關鍵,同時也正在催生兩大產業機會。
華為預測,未來五年軟件與服務全球空間會高達1萬億美金,軟件產業雲化、SaaS化正在全面加速。華為雲定位為中立雲服務提供商,應用軟件與服務生態完全開放。通過平台化、生態化的應用使能、AI使能、數據使能,助力軟件SaaS化和智能升級,助力合作伙伴商業成功,重塑健康的軟件與服務產業。
而在邊緣計算產業,未來5年全球空間高達5000億美金,華為雲的邊緣計算產業生態同樣開放。合作伙伴設備可藉助IEF接入智能體,基於鴻蒙的終端生態實現互聯互通。
華為“智能體”對於許多行業合作伙伴來説,不僅僅是進入千行百業數字化變革大潮的重要機會,更重要的是可以享受主要技術與市場變革帶來的“數字紅利”。
第三,可進化。
侯金龍在對“智能體”的描述與定義中,多次強調了“可進化”一詞。
一方面,華為5G、計算、雲、AI、應用等“5機”技術本身都是長期演進的技術,這是“智能體”不斷進化的基礎;另一方面,覆蓋了各個行業、企業、用户的“全場景智慧”,其中每一個組成生態組成體也都在不斷完成進化與成長,並且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協同創新效應。
也就是説,智能化才“邁出萬里長征第一步”,“智能體”剛剛誕生,其產生的深度融合與行業創新裂變效應,要在未來五年甚至十年才能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就如我們站在2000年的中國互聯網初期,眺望如今的中國移動互聯網變革一樣,眼中充滿了驚奇和璀璨。
《壹觀察》認為,“智能體”是通向全場景智慧的“快車道”,當智能流入了每一個場景,當“智能體”點亮了每一個行業與企業,才能涓滴成海、星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