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連結銀河恆星的巨大結構

夜晚時分,人們抬頭遙望星空,在銀河系中尋找着最為著名的星座(如獵户座、英仙座、人馬座)。但在目力所不及之處,某個巨大的波浪形結構將宇宙中眾多恆星形成區相連結,在星系盤上下展開達數萬億英里。

科學家發現連結銀河恆星的巨大結構

本週,科學家們首次詳述了這張巨大的網,它連結了我們周圍的恆星。同時,他們也創建了最為準確的3D星系地圖,詳盡地列出了其中恆星的距離與位置。本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宇航員對銀河系中恆星的概念,同時也可能推翻舊觀念,引發人們對星系的全新思考。

科學家發現連結銀河恆星的巨大結構

據自然雜誌,該結構被稱為是“雷德克里夫波”(合作研究背後的團隊源自哈佛大學雷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

視野之外

凱瑟琳·祖克是哈佛大學天文學院的研究生,她參與的某項早期研究發現了雷德克里夫波。據她所説,雷德克里夫波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恆星形成結構。

科學家發現連結銀河恆星的巨大結構

雷德克里夫波被發現於銀河最近地處的旋臂,黃色亮點為太陽。

祖克告訴天文在線:“在人們研究過的所有星座中如獵户座,大多數星座的連結方式都是我們不曾所見的。”

研究人員利用了歐洲航天局蓋亞飛船(於2013年發射)收集的數據,準確衡量了周圍恆星的位置與距離。首先,他們繪製了地球周圍銀河內星際物質的3D地圖。通過觀察該地圖,他們有一些意外發現:某個先前未引起科學家注意的結構,位於離地最近的銀河旋臂周圍。後證實該結構構成了雷迪克利夫波。

科學家發現連結銀河恆星的巨大結構

祖克稱:“起初我們並不相信這結構是真實存在的,因為它太大了。我們都很震驚,而且它就在我們眼皮子底下。”

瀏覽雷德克利夫波

雷迪克利夫波距離太陽約500光年,呈現為長而細的S形帶狀結構。它長約為9000光年,寬約為400光年。該波由恆星形成區構成,內部由氣體纖維相互連結,同時這些氣體在銀河星系盤的中平面上下突出500光年。

科學家發現連結銀河恆星的巨大結構

在該圖中,實心圓圈代表雷迪克利夫波的恆星形成區。空心圓圈代表各形成區間的連結路徑。

研究人員稱,他們之所以到現在還未搞清雷迪克利夫波,是因為只有同時從三個維度觀察才能在地球上看到它。在其他星系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構,但沒有一個如雷迪克利夫波這般巨大且呈線狀。

研究人員仍在探索雷迪利波夫波的形成原因,但目前為止並未有任何主導理論。

祖克稱:“設想之一是銀河系與小型星系以及矮星系曾有碰撞。”

科學家發現連結銀河恆星的巨大結構

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那雷迪利波夫波便很有可能提供相關線索,證實銀河系與它的小型鄰居們之間曾有星系碰撞。星系通常成羣存在,如果一個大體積星系周圍存在着相同體積或較小體積的星系,他們之間的引力作用會使它們不斷相互靠近,最終相撞。

科學家發現連結銀河恆星的巨大結構

雷迪克利夫波的年齡也尚未可知,但科學家們發現其範圍內仍在形成新的恆星。事實上,這個巨大的結構目前含有上萬顆新生恆星。

在雷迪克利夫波的幫助下,宇航員可以更好地理解恆星的構成,以及瞭解恆星形成區的連結網在宇宙中是否普遍存在。

科學家發現連結銀河恆星的巨大結構

相關知識

恆星是一種天體,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等離子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非常遙遠,這些恆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歷史上,那些比較顯着的恆星被組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羣,而最亮的恆星都有專有的傳統名稱。

作者:  Passant Rabie

FY: Craftymoon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0 字。

轉載請註明: 科學家發現連結銀河恆星的巨大結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