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實習生 巫冰
8月11日,清華大學教授彭凱平發微博稱,因與一名新冠確診患者的活動軌跡部分重合而居家觀察兩週的生活結束,終於可以岀門了!這條微博的配圖——彭教授隔離期間開會的照片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哈哈哈哈哈哈太真實了!”
彭凱平在微博中表示:“黃了兩星期的健康碼終於轉綠了!陰差陽錯地與一位北京新冠確診患者7月26日在雙清大廈附近軌跡交錯不到一小時,就居家觀察了二週,今天終於可以岀門了!隔離期間主持了一次41萬人次參與的國際大會,寫了近五萬字的稿子,講了三次網課,開了記不得次數的線上會議… 留下了一段難忘的經歷。感謝我的同事們和社區工作人員的支持和照顧。體會了被隔離的難處,更加欣賞自由的快樂。”
彭凱平微博圖。
12日上午,彭凱平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談起了上述微博照片:“那張照片和微博,我也是隨便發了一個,因為變成綠碼了,開心嘛,沒想到出圈了。”
對於事情的起因,彭凱平介紹:“我是7月29日接到通知,應該是社區通知的,説大數據發現我和病例有個交集,查了一下我確實去那裏開了一個會,也就不到一個小時。因為害怕,我立馬就去校醫院做了一個檢查。”
暑期正是各類活動密集時間段,隔離對於工作生活的影響,在彭凱平來看是顯而易見的。他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第一個星期,把很多的工作都給耽誤了,包括很多采訪。我有一本新書《孩子的品格:寫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正好要做推廣,剛和樊登一起做了一個錄像,只好把其他的採訪都改成線上了。本來計劃第二個星期要去現場錄節目,我們有一個設計得很漂亮的主播室,結果只好在家裏(錄製)了。”
談到火出圈的照片,彭凱平向澎湃新聞記者解釋:“主要是國際會議要穿西服,紫色是清華大學的代表顏色,我當時穿紫色襯衫是因為這是清華的一個會議。其實,紅的褲子不是居家短褲,是西裝短褲,也是很正式的。因為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所以我就穿了紅色的西裝短褲。被隔離時送菜的小哥(其實是我的學生)來送東西,正好發現,就給我照了幾張相,發給我一看,挺好玩的,我就留着了。”
彭凱平回憶起拍照時的場景:“我當時在開會,覺得他就是在照我開會,也沒有太在意。我自己也覺得很滑稽,上面西裝革履,下面短褲,我估計大家覺得好玩,這樣一個戲劇性的不對稱,上面是為了國際禮節,下面是為了自己的快樂,這種衝突也是一個帶有戲劇性的張力,所以給自己一個紀念。那張照片和微博,我也是隨便發了一個,因為變成綠碼了,開心嘛,沒想到出圈了。”
談到被隔離時的感受,彭凱平有頗多感想,他對澎湃新聞記者説道:“感謝這些被隔離人員的犧牲和貢獻。因為沒有他們的配合,我們這樣的防疫、控疫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真的要感謝那些被隔離的人。我們很多人往往就只是責備那些感染的人,好像給我們帶來了病毒似的,他們也是無辜的。所以我覺得真的要感謝那些被隔離的人,我估計他們的難處比我還要大,我起碼可以被送些東西,在家觀察,只是説不外出、不聚餐,其他在家的生活還是相對而言好安排一些,那些集中隔離的肯定還要難。”
“(被隔離)不是好事,但既然來了,我們就得應對,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總是有很多不如意,但是我們如何去應對,才決定我們生活的質量。所以‘應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我們如何自己從中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其實我發這個文章、照片也是給自己的一個鼓勵、提醒,就是這麼尷尬的場景都出來過,以後出現什麼場景其實也無所謂了。”彭凱平認為。
作為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家,彭凱平從本學科出發,對人在隔離期間的心態調節提出了看法。
彭凱平對澎湃新聞記者總結: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有很重要的三個步驟。
第一個,接納。 任何事情發生了,再去否定、曲解、刻意地美化沒有意義,我們要接受這樣的一個很重要的生活現實,因為生活總是有陰晴圓缺、起伏跌宕,這都是很正常的。所以第一個態度就是,這就是生活的一個部分,無論是偶然還是必然,有意還是無意,無論公平還是不公平,它都發生了,我們要承認這樣一個負面的生活體驗的出現,有它自然的一個規律。
第二個要進行積極地認知、解讀,要行動,做一些事情來調整自己。 我們要從這中間找到一些積極的解決方法,不能躺着想,不能完全在那裏思考,或者受害者心態、陰謀心態,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一定要有個積極的認識,就是我得做點事,來轉移、替代、昇華,這就是我提倡的要有積極應對,包括認識、情緒調節、行動,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所以説給自己找個事情做,是應對各種負面生活事件的特別重要的自然選擇進化機制。我們人類其實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挫折、打擊,其實是經常出現的,已經有了一個自然的機制“應激反應三軸心”,腦下垂體、腎上腺、下丘腦,它主要是釋放一些壓力激素,讓我們對挫折、失落、負面事件的印記,我們叫做壓力事件,有一個準備狀態,這個準備狀態怎麼緩解,就是要行動、要做些事情。古人來講是“鬥或逃”,fight or flight,自己呢也是一樣,要麼去戰勝它、要麼去迴避它,找件事情做是很重要的。
第三個就是社會關係。 我能夠熬過來離不開學生、社區、同事的幫助。人是一個社會動物,我們不是個體,不是靠自己的單打獨鬥、足夠優秀就能做好的,所以這個時候要聯繫同事、聯繫家人、聯繫朋友。這就是我經常建議的簡單的三部曲,一般來講,做到了就沒有太大問題。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官網顯示,彭凱平教授於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後留校任教,1997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後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2008年5月起受聘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
彭凱平現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兼任清華大學-伯克利心理學高級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清華大學幸福科技實驗室(H+Lab)聯合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