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能源的第二曲線創新與挑戰

綜合能源的第二曲線創新與挑戰

北極星售電網訊:最近在參與某大公司的綜合能源戰略規劃,做到一半就挺犯難。這個難不是規劃本身,而是規劃背後的戰略邏輯。

所謂戰略規劃,其本質就是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範式,把其他行業的成功經驗與被諮詢單位的實際結合。無論是麥肯錫,還是埃森哲,主流的諮詢方法還是基於泰勒的生產管理、戴明的質量管理、企業財務與會計理論。

這套東西經過千錘百煉,當然無比正確,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應用條件,只適用於大企業的連續性創新業務。這也是《創新者的窘境》一書裏論述的,如果大企業通過連續性創新,基於埃森哲諮詢方法就能永葆青春,那麼微軟之後就不會有谷歌了。

我認為這正是大公司綜合能源規劃面臨的窘境,對於第二曲線創新的業務,戰略規劃是無用的。

這個無用可以用兩個方面進行論證。

《國家的視角:那些試圖改善人類狀況的項目是如何失敗的》一書裏,論述了大量頂層規劃失敗的案例。因為戰略規劃要確保落地執行,需要兩個條件:

大公司之所以構建了職能型條塊分割的組織,對產品設計路線圖,其本質就是把非線性的業務系統降維,變成低維度的線性系統。

電力行業是線性化程度很高的行業,一是通過電網規劃和大量的系統冗餘、自動化參數整定,把電力系統限制在線性運行區間,避免系統陷入振盪。二是電力行業提供的產品——電是一種幾乎沒有進化的產品,不需要在產品層面進行創新,所以構建了緩變的線性化組織和模式。所以適合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範式的戰略規劃。

這種線性最大的體現就是,電力行業長期以“高投資、重資產”的線性發展模式,並未面對過非線性的競爭環境。

其實戰略規劃理論的思考根基,是基於牛頓力學的機械宇宙思維,即通過牛頓力學,可以對宇宙精確建模,任何物體在任何時間的任何速度位置都是可以精確預測的。正是因為牛頓力學,才有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才有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管理範式。

綜合能源的第二曲線創新與挑戰

圖片引用自《第一特性:跨越創新的第二曲線》

牛頓力學無法解決“三體”問題,三體運動就進入了混論理論的範疇,三體是不可精確預測的。不可預測性是因為非線性,非線性系統的初始狀態是不可精確描述的,蝴蝶效應最初發現是因為計算機建模時,輸入小數點以後3位的初始值,但是小數點第4位的模糊性,將會被非線性系統極速放大,導致不可預測。另一方面,非線性系統的本身參數也是不可精確建模的,這就是大量的“隱知識”和“隱秩序”。

昨天和某電網公司相關業務的朋友聊天,隨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的集約化,其實電網公司的業務能力是快速退化的,原來要解決某個保護問題,電網自己的老師傅會下場做實驗,做調試,積累了很多經驗;現在考慮方方面面的原因,已經很少有新人願意這樣吃苦了,然後把問題工單一填,扔給廠家處理。

這種隱性知識,在線性規劃和集約化管理的過程中,就大量流失,導致的是規劃本身無法落地,其表面現象就是電網企業看似強大,實際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弱化的。這也是《國家的視角》一書的基本觀點之一。

其實我們今天討論的綜合能源,是兩種不同的業態:

線性模式思維的綜合能源,是一種分解思維:把能量過程按照發、輸、配、售、用幾個環節分解,然後發現,在靠近負荷的地方,能量需要進行綜合,而且目前這種綜合的水平很低,所以導致效率很低,因為在“配”這個環節,存在效率提升可能性,比如增量配網、比如園區的多能互補、分佈式電源,本質上都是在“配"這個環節,通過投資去提升效率。

綜合能源的第二曲線創新與挑戰

我認為這種線性規劃模式,也主導了本輪電改,比如要降電價,那就分析下電價在發、輸、配這三個環節的構成,發電降價——電力市場競爭,輸電降價——輸配電價審核,配電降價——增量配網。

這樣做當然沒錯,就像用牛頓定律去解算任何二體問題,那一定可以得到完美解。

但是當我們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綜合能源,就會發現一些新的視角。

難道綜合能源只能基於發-輸-配-售-用這麼一個線性的能源供應鏈去解決麼?圍繞現有能源供應鏈,未來是否具備指數級的效率提升可能?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認為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答案追尋,將會引導我們從投資型綜合能源,轉向服務型綜合能源,以及對基於數據驅動的能源互聯網。

要實現我國能源產業“綠色-安全-經濟”的看似不可能三角,是無法用第一曲線的綜合能源去解決的,唯有進入第二曲線才能有可能的答案,即進行非連續性創新。

其核心就是“要素重新組合的創新”。

如果我們打破原有的龐大、線性的能源供應鏈條,圍繞“用能”環節進行重新組合和創新,就會發現,未來的能源創新熱點,一定不是資產,而是服務。就像互聯網公司圍繞C端服務進行創新一樣,圍繞B端服務的創新,將會帶來第二曲線的新業態。

未來的電力系統核心,不是特高壓,而是用户側的配電系統 園區中低壓配電系統(局域配網)。基於局域配網,構成了一個可以部分自愈、自洽、自組織的非線性本地能源系統。

未來可能很大一部分的能源是在這個局域配網內產生的。

綜合能源的第二曲線創新與挑戰

當一個城市或者產業聚集區內有大量的用户微電網或者小園區的局域配網,然後再進行自組織和自協調,並且與公共配電系統接口,大致是如下的局面:

綜合能源的第二曲線創新與挑戰

這就和原有的線性、集中調度的、大機組大電網的電力系統完全不同。是一種多層次、自組織、高內聚、低耦合、非線性、動態適應規劃的能源系統業態。

對於崇尚靜態規劃,集中式控制的電力系統來説,這種沙丁魚羣式的高柔性、動態適應、非線性運行的能量系統,簡直是一種噩夢般的存在。

所以我們需要從21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顯學之一:混沌理論去理解,並且去發展能源互聯網的第二曲線。

因為規劃本身就屏蔽和抽象了現場大量的非精確、隱性的知識與秩序,比如客户的用能需求,很多時候是非語言化的,很多時候是不可描述的,只有真正走進客户一線你才能感知到,這種非語言化的需求,是規劃中無法捕捉的信息,輸入都是非精確和不確定的,你輸出再精確都是錯誤的。

能源企業向互聯網企業最應該學習的,不是什麼數據中台,而是互聯網企業是如何在動態的“需求-滿足”閉環中,構建起演化模式,而不是一開始就規劃好怎麼做的。比如“精益創業”,基於最小可行方案MVP進行迭代式演化。

生物學演化的最重要定律是,面對非線性、高度不確定的演化式適應,不是在蛋白質層面(機體),而是在基因層面,通過基因重組、突變、在自然選擇中完成進化的,一家企業基因不變,沒有雜交優勢(比如不同團隊兼併),沒有基因突變(比如馬羣裏的獨角獸),沒有競爭環境下的選擇性(獨角獸比馬更能存活,沒有競爭力的馬會被淘汰),是不可能適應未來綜合能源第二曲線的市場競爭的。

很多電力企業的現有業態,是一種“加拉帕戈斯羣島”現象,即在與外界相對孤立的情況下,由於缺乏優勢物種競爭,導致種羣演化速度緩慢,保留了大量原始基因,一旦面臨外來物種競爭則部分種羣快速滅亡。

電力行業的自然壟斷屬性,是一種典型的加拉帕戈斯羣島。

但是在電力市場化背景下,特別是在用電側已經完全市場化的環境下,“業務-技術”的迭代速度在加快。個人認為無論是儲能還是分佈式發電,圍繞客户需求的細分場景創新是無止境的,而且是一種完全開放和接地氣的狀態。誰離客户需求近,誰就更能夠發現創新閉環的機會,而這種滾動一旦開始,就無法停止,直到未來市場的主力玩家出現為止。原有體量巨大的電力企業,不見得會競爭得過外來的新生物種。

B2B領域一個典型案例,找鋼網的創始人王東説了一個有趣的故事:當找鋼網的商業模式基本成立,很多大型國有鋼鐵企業都想繞過找鋼網,自己做一個鋼貿的B2B網站,最後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因為找鋼網在客户認知、市場分析、產業環節的對接、迭代速度各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傳統鋼鐵製造企業根本不瞭解中下游的產業需求和業態,燒了很多錢最後還是和找鋼網合作。

這就是新生物種對老物種的一種競爭優勢,這種優勢是基因級別的,是原有鋼鐵產業鏈之外的第二曲線創新優勢。

X檔案裏有句名言:預言未來最好的方式,是創造它。

能源互聯網,創新不易,相互珍惜。

原標題:綜合能源的第二曲線創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70 字。

轉載請註明: 綜合能源的第二曲線創新與挑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