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主流價位的5G手機,到底該如何選?
2019年8月,我們三易生活發佈了第一篇關於5G手機的評測文章。在那個時候,我們非常明顯的感受到相關廠商在5G時代新品上的“用力更猛”,不僅性能旗艦,而且在顯示效果、音質表現、充電速度,甚至於機身做工上都力求完美。當然,這款產品也同時帶來了相當“美麗”的價格。
説實在的,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狀況。因為任何一個手機廠商都知道5G是全新的“世代”,無論是從展示自身技術實力,還是從讓消費者體驗到更多5G魅力的角度來説,這種最強、最全、最貴的5G超旗艦產品,毫無疑問都是必須要推出,而且往往是最早推出的。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上來説,大家其實心裏也很明白,這類“5G超旗艦”從各種意義上來説當然都是最好的手機。它們所能提供的5G性能、所能帶來的多媒體影音體驗,甚至於本身的質感和售後服務都會是其他非旗艦產品所無法比擬的。但是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會願意花七八千甚至上萬元買一台手機,對那些預算有限,但又希望能有一定程度體驗可言的消費者來説,兩三千元可能是當前最合適的5G手機價位段。
但是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眾所周知,當前在這個價位段上能買到的5G手機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從去年底就開始面世,配備了驍龍765G、麒麟820、三星Exynos980等中端方案的5G“次旗艦”產品;另一類則是最近才剛剛出現的,搭載了驍龍865或天璣1000Plus等“真旗艦”同款主控,但價格卻定得比此前低得多的“高性價比旗艦機”。
在這兩類手機當中,對於消費者而言該選擇哪一種?乍看之下,這可能是個都不需要猶豫的問題。但事實上當我們深入地去探究同樣價位的“次旗艦”與“旗艦”手機之間的差異之後,卻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當“次旗艦”和“旗艦”手機的價位重疊的時候,選擇性能更高的一方就真的意味着更值得嗎?或者説,假如你花了兩三千元買了一台“次旗艦”5G手機的時候,它就真的意味着智商税嗎?
高性價比旗艦機是很“香”,但也是有代價的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至少對於當前的5G手機芯片方案來説,性能上最強的那一款“旗艦”與名義上僅次於它的“次旗艦”之間,確實還是有着巨大的性能落差的。
舉例而言,當前5G芯片方案裏公認性能最強的驍龍865,擁有1*2.84GHz 3*2.42GHz的總共四顆Cortex A77大核,而它對應的“次旗艦”驍龍765G,就僅僅只有兩顆2.4GHz的魔改版Cortex-A76大核。驍龍865的內存帶寬高達44GB/s,為當前5G芯片之最;但驍龍765G的內存帶寬就僅有17GB/s,甚至不是“次旗艦”裏的最強。除此之外,驍龍865的外掛5G基帶峯值下載帶寬可達7Gbps以上,是驍龍765G集成式5G基帶(3.7Gbps)的近兩倍,是麒麟990 5G集成5G基帶(2.3Gbps)的三倍以上。
當然,根據我們評測手機的經驗,旗艦芯片與非旗艦芯片的實際性能差距,往往並沒有規格表裏看起來的那麼巨大,但綜合性能相差個80%左右,遊戲性能相差一兩倍是確實有的。
不僅如此,對於“高性價比旗艦機型”來説,由於主控部分與頂級設備並沒有什麼區別,這也就意味着它們也可能會享有旗艦級產品才會擁有更多版本的系統更新。或是在保證性能不落伍的前提下,支撐更久的生命週期。
在同樣的地點、同樣的時間,高性價比旗艦與次旗艦拍照的效果對比
那麼問題就來了,“高性價比旗艦機”的代價是什麼呢?其實只要大家關注過最近此類設備的評測,心裏多少就已經清楚了。比如説,此類手機往往會使用“大眾臉”的外觀設計,擁有相當“粗獷”的機身厚度和手感不佳的塑料中框以及機背。同時它們的影音配置(屏幕、音質)也普遍落後於同價位、但使用“次旗艦”主控的機型,更不用説在拍照方面,我們迄今為止還沒有看到哪一款高性價比旗艦機型,會主動將攝像頭作為宣傳重點的呢。
“次旗艦”跑分不高,但其周邊配置往往豪華
相比之下,當任何一個品牌“敢於”將次旗艦主控的5G智能手機賣到三千元價位時,它們可能跑分並不算很高,但我們敢説,你在這些設備上會看到更多的亮點。
比如説,它們能夠做到極致輕薄,而且同時依然擁有精緻的玻璃、金屬甚至是陶瓷與皮革機身。
比如説,它們在保持輕薄的同時,機身還能內置比同價位的“旗艦機”更大的電池和更先進的快充,實現僅需5分鐘就能充入20%電量的極速“回血”。
比如説,它們往往配備了相當高成本的多攝模組,為了順應5G時代的VLOG和社交需求而在視頻拍攝、微距攝影、自拍美顏或是超遠變焦和防抖方面具備獨創性的特別設計。
又比如説,它們通常都有着與美麗的機身設計、強大的影像系統相符合的出色屏幕——曲面、OLED、90Hz乃至144Hz的超高刷新率基本上堪稱“標配”,更有追求一點的廠商還會加上額外的畫面超分算法、視頻和遊戲補幀技術等等,讓並非為5G設計的在線視頻,也能在此類“次旗艦5G手機”上擁有更好的觀看感受。
旗艦還是次旗艦?決定權或許要看網絡建設
説了這麼多,其實大家也應該都看出來了,在兩三千元這個價位段上,受限於成本手機廠商做的都是一個“選擇題”。並不是説使用旗艦芯片的手機性價比就一定更高,也不是説用了“次旗艦”的設備就註定不值。
某2000元檔位5G旗艦手機的“四shuang攝”設計
你可以追求性能、追求跑分,同時在手遊中隨性地畫質全開。但受限於成本,這必然導致相應的設備在顯示、拍照、做工、充電等等方面,不得不有所妥協。
相近價位上的5G次旗艦所配備的50倍潛望式後攝模組
你也可以追求更多更全的綜合體驗,享受輕薄機身、快充充電的便利,或是通過更好的相機和屏幕充分享受5G高帶寬帶來的視頻社交和超清在線內容。當然,代價就是某些手遊或許開不到最高特效,同時硬件上的機能和系統更新的持續時間也可能會相應縮減。
那麼問題就來了,對於消費者來説,相同的價格段,“高性價比旗艦”與“滿配次旗艦”到底哪一種更好呢?
在我們三易生活看來,這個問題其實取決於5G網絡的建設速度。因為目前中端價位的5G手機本身就註定不可能做到完美體驗,那麼對於高性價比旗艦機來説,其犧牲的部分其實主要就是與5G應用場景相關的影音、拍照,以及快充配置(顏值做工這些另算,因為這個相對比較主觀)。
如果5G網絡在未來一兩年之內依然和現在這樣處於“半吊子”的水準,網速撐不起在線超清視頻、雲遊戲、多路直播、4K(甚至8K)視頻的在線分享體驗,那麼捨棄掉一部分“為5G而生”的附加功能,選擇旗艦主控和其所帶來的長使用壽命顯然會更值得。
但是如果5G網絡建設加速完成,相關的各類在線服務、5G專屬APP開始落地甚至是開始流行,那麼在性能上有所取捨,但同時配備了更高的影音性能、更快的快充,更好拍照與攝像的“5G次旗艦”,就反而能夠帶來更加完全的5G時代體驗。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