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易果生鮮負債23億破產重組,生鮮電商割據戰加劇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科技

昔日獨角獸易果生鮮因破產重組一事重回大眾視野。作為全國首批生鮮電商,易果生鮮曾是“業內驕子”,如今被貼上了阿里“棄子”的標籤。擁有過幾萬人團隊的易果生鮮目前可能只剩幾十人。一名今年5月被裁員的員工告訴新京報記者,承諾的賠償金至今沒到賬。

實際上,易果生鮮從2019年4月就開始了大規模裁員。此前,它曾經歷了天貓注資3億美元、被評為“電商獨角獸”、被邊緣化等一系列過山車式的波動起伏。“易果生鮮也能算橫掃生鮮界的種子選手,被邊緣化後沒有及時轉型,其衰敗也是必然。”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坦言。

同一個賽道,有人黯然離場,有人乘風破浪。受疫情影響,今年生鮮電商迎來新風口,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美團買菜等平台異軍突起,獲得更多的存活資源,競爭割據戰加劇。專家表示,靠流量和補貼的模式運營並不能長遠,生鮮電商需回到本職,探索出可持續、能夠自我造血的商業模式。

昔日生鮮電商獨角獸如今負債23億元

不久前有消息稱,易果生鮮(上海易果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及旗下的雲象供應鏈(上海雲象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和安鮮達(上海安鮮達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已在今年7月30日進入破產重組。“破產審查案件”裁定文書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易果集團旗下的易果生鮮、雲象供應鏈、安鮮達共三家公司總負債23億元。消息一出,立即引起業內轟動。

公開資料顯示,易果生鮮成立於2005年。曾多次獲得來自阿里巴巴、阿里旗下雲鋒基金及天貓的投資。2013年,易果生鮮獲得了天貓超市生鮮的運營權,或許正是這一戰略為此後的落敗埋下伏筆。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易果生鮮7次融資中,2016年曾出現兩筆投資,具體金額未透露,但其中一筆顯示達到數億美元。除了阿里巨頭之外,蘇寧也進入投資人行列,這一年易果生鮮估值達12億美元。而每日優鮮2016年獲得的融資為2.3億元人民幣,易果生鮮當時在行業的地位可見一斑。

站在巨頭背後的易果生鮮很快迎來了高光時刻。2017年8月,天貓投入3億美元巨資,並與易果生鮮達成全方位合作。天貓超市同時宣佈,將藉助易果旗下的安鮮達冷鏈物流,實現食材在全國範疇內的“朝發夕食”。

圖/易果生鮮官方微信公眾號截圖

易果生鮮聯合創始人金光磊曾透露過當時的成績:2017年,易果GMV(網站成交金額)達100億元,較2016財年披露的36億元增長178%,預計在2018年實現盈利。

誰也沒想到,局面在次年急轉而下。新京報記者聯繫曾在易果生鮮工作多年後離職的中層人士李可(化名),他講述了當時的內部傳言:2018年的“雙11”,阿里給易果生鮮定的目標並沒有完成,“這是成為阿里‘棄子’最直接的原因,是易果生鮮開始走下坡路的分割線。”

其實,就在2018年“雙11”的前兩月,易果生鮮還被國內電商智庫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評為2018年上半年電商的獨角獸,在榜單上排名第三,在生鮮電商行業排名第一。

去年4月啓動大規模裁員

隨着阿里孵化出的盒馬鮮生崛起後,易果生鮮成為阿里“棄子”成為定局。

2018年12月,阿里巴巴進行了新一輪的組織架構調整,天貓超市生鮮運營權從易果生鮮轉交給盒馬。據易果生鮮老員工彭天(化名)回憶,喪失了天貓超市的生鮮運營權,易果的業務直線下降,至少有八九成,這也逼着易果不得不轉型做B端。

不過,B端業務的轉型也沒想象中順利,失去了“金主爸爸”的易果生鮮只能被迫裁員。

“2019年4月開始,公司啓動大規模的裁員,僅以市場部為例,一百多人的部門一口氣全裁了,僅剩一名孕婦留守。”彭天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也是在那一撥被裁掉的,不過相比今年的被裁者,還算幸運的,至少拿到了補償。

的確,今年被裁的員工小莉(化名)沒有那麼幸運。今年5月離職的她,按照裁員協議,將從7月開始分期付款獲得賠償金。“如今已是10月底了,一直沒有下文。”

對老東家如今的局面,小莉甚感惋惜,當年的電商獨角獸,強盛時期擁有幾萬名員工,如今估計就剩二三十名員工處理破產重組事宜,“這些人聽説也不大好,拖欠工資的情況較為嚴重。”

易果生鮮破產重組已成定局。李可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有一家公司想要接盤,具體情況並不清楚,不過可以確定不是阿里系。

目前易果生鮮還有哪些優質資源?據李可透露,易果的官網、旗下做淨菜的“我廚”都有用户和流量的基礎,尤其是在上海比較出名。另一方面,易果轉型做to B業務時,有一些餐飲客户,雲象供應鏈也不乏一些供應商資源。

“如果有人要接盤的話,必須迅速才能有優勢,迅速切入才能保持客户的黏性,否則市場就會被蠶食,後期也將較為困難。”品牌分析師朱丹蓬告訴新京報記者。

參與生鮮電商割據戰需能“自我造血”

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20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2019年,國內生鮮電商行業市場規模從497億元增長至2796億元,預計2020年將增至4047億元。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共有超6萬家生鮮電商相關企業(不包含個體工商户),約14%的企業處於註銷和吊銷的狀態。而在易果生鮮成立的2005年,這一數字僅有幾百家。值得關注的是,2015年我國新增生鮮電商相關企業超五千家,增速達80.19%,為近年來最高,隨後增速呈逐年下滑趨勢。

“生鮮電商是個淘汰率非常高的行業,無論是to C還是to B的業務,前期投入成本非常高,找到可持續、自我造血的商業模式才最重要。”北京財貿職業學院研究員賴陽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目前很多企業緊盯流量,以流量獲得投資人的支持,規模覆蓋後爭取上市,從而讓投資人解套。“這樣的模式即便上市了,也存在很大風險,瑞幸咖啡就是例子。”

本來生活網運營總經理卞寧此前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也坦言,生鮮電商靠流量和補貼的模式運營,此計並不能長遠,成本和收入並不匹配。“我們之前也走過不少的誤區,在2016年確定迴歸生鮮買賣本職後,這才在2018年實現總體盈利。”

實際上,在生鮮電商賽道中,不斷有人折戟,也不斷有新人加入。一方面,易果生鮮、妙生活、吉及鮮、呆蘿蔔等平台接連倒閉;另一方面,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美團買菜等強勢崛起。同時,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也逐步搶佔市場,拉開生鮮電商的割據戰。

“無論前置倉、中心倉,還是商超新零售,抑或大家現在緊盯的社區團購,都屬於領域內演變出來的不同模式,不能妄下結論哪一個模式最好。但目前來看,每個模式均滿足了一定消費者的需求。”賴陽表示。

也有專家認為,生鮮電商一定是巨頭玩的遊戲,對玩家來説一定要有自己的定位。目前這條道路上,尚未走出優秀選手,未來競爭一定更為激烈,或將重新洗牌。

新京報記者 歐陽曉娟

編輯 王琳 校對 李項玲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