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手動@消費者:“雙11”來臨,請查收消費提醒
央視網消息(記者 徐也晴):今年“雙11”,各大電商平台提前掀起一波促銷高潮,商家多種多樣的“滿減”“補貼”等促銷手段,讓廣大消費者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為保護消費者權利利益,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發佈了“雙11”消費提醒。
@“守夜人”:直播帶貨槽點多 警惕“虛假宣傳”
今年“雙11”電商促銷預售第一天,僅10分鐘,淘寶直播的銷售額就已超過去年全天,有兩位主播的直播累計觀看人數破億。有數據資料統計,2019年直播電商市場規模已經達到4338億元,2020年在疫情影響下,多產業的“雲復工”、消費者“雲逛街、雲購物”更是助推了這種模式的演進。
但在直播帶貨“光鮮”的背後,還存在着許多不規範之處。據中消協《2019年“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去年“雙11”監測期內(11月1日至11月15),關於“直播帶貨”的負面信息在11日達到信息高峯,主要涉及直播帶貨欺騙消費者、商家宣傳與實際不符、欺詐、有價無貨等問題。
此外,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全國12315平台共接受與直播相關的投訴舉報2.19萬件,同比增長479.6%,其中與直播帶貨相關的佔比近六成,問題主要集中在產品質量不過關、誇大宣傳誘導消費者衝動消費、售後退換貨難以保障等方面。
@“算術人”:優惠活動水分多 留心“先漲後降”
紅包活動一直以來是各大電商平台吸引用户、提升銷量的慣用手段。據報道,在“買買買”途中,廣大消費者遭遇了一些商家、平台“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套路,複雜規則難壞“尾款人”。
圖源:微博
有網友感嘆:“各種滿減、領券之後,也未必便宜多少。本想薅平台羊毛,結果差點被薅。”更有網友調侃:“‘雙11’活動,簡直比高等數學還難,套路太多了。”
《報告》稱,去年“雙11”,先漲價再降價、熬夜購買不如白天便宜、虛標價格等價格問題頻發,優惠規則複雜難懂、0點搶購、1點才能付尾款、定金不退等規則問題也顯露出來。
中消協表示,有的商家使用“限時搶購”“爆款秒殺”“巨惠特賣”等極具誘惑力的宣傳用語來吸引消費者下單,實際上是“先漲後降”的套路;還有的優惠活動可能設置一定的“門檻”,消費者達不到這些門檻,就不能享受到優惠。
此外,越來越多的平台與商家推出商品預售的促銷模式,這種商品預售模式看似優惠,但消費者應瞭解“定金”與“訂金”的區別,通常情況下“定金”支付後,如果消費者沒有在規定時間內支付尾款,“定金”不予退還。
圖源:微博
對此中消協表示,消費者選擇預付定金方式來享受商品優惠的,一定要提前仔細閲讀規則,權衡利弊,確認值得購買後再下單支付。
@“囤貨人”:商品質量問題多 提防“刷單”假象
商品質量問題一直是網絡購物和電視購物領域的消費痛點問題。
去年“雙11”期間,商品質量差、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等問題就曾被消費者多次“吐槽”。由於消費者在購買前無法直接看到商品,一些不法商家就利用這種信息不對稱,通過虛假宣傳或者虛假好評、“刷單”等方式,誘導消費者選購。
尤其是在“雙11”等大促活動期間,部分平台、商家還會以促銷活動的名義進行推廣,表面上是讓利消費者,實則是為清庫存,甚至藉助低價來推銷其劣質商品。
中消協認為,在面對這種“清庫存”大促時,消費者最好先清理一下自己的“庫存”,量需而入,千萬不要為自己並不需要的物品浪費精力和金錢。
@“收貨人”:售後服務詬病多 認真行使正當權利
雖然部分網友戲稱今年的“快遞比外賣還要快”,但是一些商家“重銷售輕售後”的服務態度讓消費者的購物體驗直線下滑。
比較常見的問題有不履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出的七日無理由退貨規定、不向消費者提供購物發票、售後電話無人接聽形同虛設、商品存在明顯的質量問題卻要求消費者去鑑定、不履行“三包”義務、對消費者退貨或者退款請求拖延處理等。
中消協提醒消費者,在收到商品時,應當行使“先驗後籤”權利,仔細驗貨。尤其是一些貴重物品和易碎品,一定要確認貨品完好無損並符合雙方的約定後再簽收。
@“尾款人”:訂單合同違約多 注意保存購物憑證
大促期間,有的商家為了衝擊銷量而虛標庫存,還有的商家可能只是為了推廣或收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打出“秒殺”“競拍”等低價促銷活動,吸引大量消費者下單購買後,商家或是遲遲不發貨等待消費者主動取消訂單,或是以“訂單異常”“商品缺貨”“操作失誤”“系統錯誤”等藉口為由單方面強制“砍單”。
對此,中消協提醒,消費者要注意索取並保存購物憑證以及相應的商家承諾,通過網絡購物的,還應將訂單信息、購物聊天記錄等留存,作為維權證據。
此外,中消協也呼籲經營者要少一份“套路”,多一份“真誠”,大促期間要切實為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並提升服務水平,真正為消費者提供“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在帶動銷量的同時,讓消費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