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國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由 聊素麗 發佈於 科技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

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首位;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位居世界第二;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17萬億元,佔GDP比重大體上與歐盟平均水平相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有望在今年實現60%的目標……過去一年,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取得了新進展。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十四位,進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5月19日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一般來説,創新能力指數達到前15位就進入了創新型國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的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指數,我國排在第15位。“這是進入創新型國家的一個重要標誌。”

科技進步貢獻率將達60%

王志剛介紹,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方面,綜合性指標基本完成規劃任務:2019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首位;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位居世界第二。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17萬億元,比2006年增長6倍以上,佔GDP的比重達到2.19%,大體上與歐盟平均水平相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有望在今年實現60%的目標。

過去一年,科技重大專項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集成電路實現14納米工藝產業化,5G研發應用和產業化全面推進。國家自創區和高新區成為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載體,169個高新區生產總值達12萬億元,經濟總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5.1萬家。

同時,數十萬名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了1.15萬家企業。推進重大疾病防治科技攻關,新增18家國家臨牀醫學研究中心。

近年來,我國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科技評價體系,成果轉移轉化機制不斷完善。2019年全國技術交易額達到2.2萬億元,超過了2019年度全社會研發支出總額。“創新沒有止境,創新型國家建設一直在路上。”王志剛説。

疫苗研究與世界同步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次重要檢驗。”王志剛介紹,疫情發生後,科技部會同12個部門組成科研攻關組,設立藥物研發、疫苗研發、檢測試劑等10個重點工作專班,聚焦臨牀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等5個方向,部署83個應急攻關項目,形成了全國一盤棋的科研攻關格局。

據瞭解,我國第一時間分離鑑定出病毒毒株並向世界衞生組織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組序列;迅速篩選評價了氯喹、法匹拉韋、託珠單抗等有效治療藥物,以及恢復期血漿治療、幹細胞治療等新療法,建立了適合不同階段患者的治療方案;短時間內建立形成了核酸檢測、抗體檢測相配套的檢測技術體系,不斷提高靈敏度和便捷化;並行部署5條技術路線推進疫苗研究,重組腺病毒載體疫苗和滅活疫苗已進入臨牀試驗階段。同時,積極開展疫苗、藥物、檢測試劑等領域國際合作,及時分享我國抗疫科研成果。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介紹,國家科技計劃重點支持了12項新冠肺炎疫苗研發任務。目前,腺病毒載體疫苗已經完成了一期二期臨牀研究的受試者接種,一期結果初步進行了評價;另有4個滅活疫苗也已開展臨牀試驗。“現在全球開展臨牀試驗的疫苗總共有10個,我國的研究與世界同步。”

基礎研究投入增速超10%

“科技創新如何對國家發展起支撐和引領作用,一方面要發展科技,另一方面要改革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環境。”王志剛介紹,科技體制改革主要圍繞幾個方面進行,一是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創造性,提供更好的政策環境;二是促進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

“營造一個好的平台、好的環境,讓大學、科研院所、企業以及其他一切願意參加科研活動的人,都能夠依靠機會公平、權利公平、規則公平參加進來。”王志剛表示。

此外,這些年中國科技的整體實力和水平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問題備受關注。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王志剛介紹,過去一年我國取得了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非常規新型手性費米子、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等基礎研究上的突破。“我們在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加大了投入,達到了10%以上的增長。”王志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