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日記裏的“虛擬在場”服務

以“虛擬在場”服務引導受眾

視頻日記實現了親歷者和傳播者的統一,以“我在場”的敍述模式,帶給用户代入感極強的觀看體驗,從而打開受眾感知世界的新大門

打開一條全國兩會報道視頻日記,從“雲端”直播現場中感受傳播變革的偉力;觀看一段珠峯測量視頻日記,從攀登者大口喘息中感受測量人的辛苦與執着;點開一段插秧視頻日記,從勞動者辛苦勞作的身姿中體會種田的艱辛不易……當前,一種新的傳播形態——視頻日記,在各大信息平台流行起來。許多遙不可及的生活工作場景,以視頻日記方式生動地映現在網絡世界,讓分散在各個角落裏的受眾,足不出户同樣可以感受世界的豐富精彩。

視頻日記英文名Vlog,主要以視頻形式記錄拍攝者的日常所見,被廣大網友接受並應用到新聞生產當中。前段時間,各種各樣的視頻日記讓居家隔離的人們瞭解到不同羣體的抗疫實景,滿足了人們對信息的渴望。與傳統視頻新聞相比,視頻日記實現了親歷者和傳播者的統一,以“我在場”的敍述模式,帶給用户代入感很強的觀看體驗,從而打開受眾感知世界的新大門。

作為一種視聽兼備的媒介形態,視頻日記讓受眾實現了從“看新聞”到“體驗新聞”的轉變,滿足了人們體驗感以及臨場感需求。《人民日報記者夜訪風暴之眼金銀潭醫院ICU病房》中,行進式鏡頭的現場聚焦觸發受眾強烈的情感體驗,屏幕彷彿不存在了,受眾切身感受到ICU病房平靜而忙碌的背後,實際上是生與死的較量,實現了身體的“虛擬在場”,獲得了身臨其境之感和強烈的情感共鳴。

視頻日記之所以能夠產生這樣的傳播效果,一方面是因為視頻再現真實的生活場景,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可以幫助受眾對事物進行直接把握,生成認知印象。另一方面,視頻日記中,親歷者以第一視角進行講述,其語態、表情、身體姿勢都成為語言之外的伴隨文本,傳遞着第三方視角所沒有的潛在語義和默會知識。如“康輝大國外交視頻日記”,主持人拍攝自己跟隨出訪台前幕後的故事,讓受眾瞭解到許多往常電視新聞中看不到的細節,並因為親歷者的親身講述變得更為可感可親可近。在視頻日記中,第一視角給受眾帶來極強的代入感,從而形成了自我虛擬在場的認知模式。受眾的視覺、聽覺甚至觸覺等多種感官卷入傳播場域,使得傳播主體之情境,化作受眾之情境,傳播主體之體驗,化為受眾之體驗。

視頻日記這種新的傳播形態帶來“在場”影像的直接呈現,減少信息轉播的疑慮,滿足人們對世界深度認識的渴望。另一方面,這種體驗式傳播方式,使得受眾與新聞中人物建立情感關聯,當聽到視頻日記中的人物像朋友一樣訴説他的經歷,受眾很難置身事外,從而更容易接受視頻傳達的思想、立場、觀點等,對新聞內容有了更多認同和理解。

無論媒介形態如何變遷,受眾對優質內容的追求不會改變,對真實世界認知探索的創新不會改變。主流媒體只要牢牢立足自身內容權威、解讀專業的優勢,緊跟傳播技術變革的前沿實踐,努力強化以用户為中心的傳播理念,就能提高信息傳播效能,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2 字。

轉載請註明: 視頻日記裏的“虛擬在場”服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