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谷歌豐田騰訊先後佈局房地產,巨頭們前赴後繼究竟為何?

由 仁連榮 發佈於 科技


▲騰訊網絡城市(圖片來源:NBBJ官網)


文 | 李昊


近日,據《華爾街日報》透露,騰訊計劃攜手建築設計公司NBBJ在深圳開發一個名為“網絡城市”的房地產項目。這個佔地面積相當於曼哈頓中城大小的地產項目,包括了寫字樓、學校、公寓、體育場館等設施。

 

按照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薩拉·莫澤的觀點,這個項目“跟隨了科技企業涉足房地產業務的大趨勢”。

 

對智慧城市與未來城市發展較為關注的人,都熟知近年來科技巨頭在地產各環節的廣泛佈局,特別是以新城(城區)建設為代表的空間營造,更是體現了未來科技介入城市發展的趨勢。

 

巨頭佈局地產,撒下智慧城市的種子

 

早在2015年,極富創新精神的建築師Frank Gehry為Facebook設計的新總部大樓投入使用。總部大樓為一系列的建築羣,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 Menlo 公園總部。

 

總部大樓通過設計一系列開放式工作空間鼓勵跨團隊的交流和創新;通過多樣化並且優美的景觀設計,優化人與環境的交互,激發員工創造性。

 

在2017年,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Sidewalk Labs,宣佈將與Waterfront Toronto合作,在多倫多的湖濱地區打造一個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區。


該設計方案規劃且融合了無人駕駛的新型點對點交通系統、充滿活力的全年全天候活動空間、更靈活高效的房屋建造模式、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標準、利用數據改善服務形成緊密聯繫社區、激勵創新的開放數字基礎設施等。

 

儘管在今年5月,谷歌宣佈了對這一項目的終止。但也應當注意到,這個未來城區無法建成,是商業模式上的失敗,而並非城市設計方案的失敗。作為科技巨頭,它在城市開發方面的探索,已經開啓了城市建設的新篇章。


▲Sidewalk Labs(圖片來源:Sidewalk Labs官網)


在今年初,豐田發佈了與建築事務所BIG合作的“編織城市 (Woven City)”的設計方案,意圖將其打造為一座智能化的未來城市樣板。這座在富士山下的豐田舊廠址再造的城市,將為豐田員工和其家屬提供居住空間,併成為豐田最新技術的應用場所。

 

城市設計的亮點有:滿足自動駕駛測試場地條件的交通系統、智能物流系統、氫燃料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板等新能源動力、家用機器人、傳感網絡與人工智能應用、融合日本傳統建造工藝的木質建築、移動辦公、特色化景觀設計等。

 

這座被視為“未來原型城市”的新城,代表了豐田在多個科技領域的前沿探索。

 

更有甚者,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在其航空公司“藍色起源”對宇宙航行的暢想中,提出了太空棲息地的概念。

 

在去年,他以未來主義的風格,展示了太空棲息地的願景:可以容納整個城市、農業區以及國家公園的棲息地,這是一個完整的生態圈,在太空中做到自給自足,作為未來人類的家園。

 

貝索斯的願景當然是一種對未來科幻般的暢想,但這並不新奇。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之集大成,一直以來被人類給予烏托邦式的想象。從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柯布西耶的光輝城市,到賴特的廣畝城市, 自城市規劃這一學科出現以來,諸多學者都對城市未來可能出現的形態不斷進行着各種展望。

 

在如今的信息時代,科技變革顯然對未來城市的設計影響重大,而在實踐上,掌握了最豐富的技術資源的IT與互聯網大公司,則成為了前沿的弄潮兒。

 

智慧城市內涵迎來大轉變

 

如果我們結合智慧城市發展的趨勢來看,近年來科技巨頭一系列參與城市建設的活動,反映出智慧城市發展趨勢的內涵已經從為“技術而城市”轉向為“城市而技術”。

 

在以往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由技術驅動的智慧城市應用與產品設計,長期侷限於非空間層面。而隨着智慧城市的持續發展,空間要素逐漸與智能技術發展相互影響,空間的數字化與數字技術的空間化開始成為趨勢。

 

智慧城市技術與城市空間規劃設計融合的必要性不斷凸顯,兩者的結合體“智能空間”,將成為面向未來的城市建設方向。

 

從城市規劃與建設的角度,智慧城市不應被狹隘地定義在信息技術裏,而最終還是要走向城市設計和場所營造。

 

新的城市建設模式,不僅僅是為空間植入智能設施,而是從設計的角度,在虛實相生、精細治理的基礎上,重構對空間的理解,從新人類的空間感知與交互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式設計,進而為不斷演化中的城市提供科學、精準和動態的空間資源配置方案。

 

從IT與互聯網廠商的角度來看,應用在各垂直領域的產品,終極的發展方向是不斷走向集成。顯然,城市是集成的終極場景。

 

信息技術催生着新的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和經濟業態。儘管沉浸於虛擬世界之中,人類依然是實體空間中的動物。


▲新京報網


萬物互聯、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都將會促進虛實空間的相互滲透與交織。科技巨頭營造的新城,可以理解為一種以場景為驅動的未來生存方式原型探索。

 

科技新城,可以成為大企業創新的樣板間和試驗田。這種創新的落地不僅是針對單一產品,更是整個創新生態體系的構建,並將凸顯出極強的品牌效應。

 

“新城發佈會”取代了產品發佈會,成為科技巨頭們應對未來的時代宣言。在科技公司總部、員工和家屬居住區等功能的新城新區,通過企業員工與空間環境的互動,能夠打造具有企業識別性的場所感。

 

而科技公司對於地產開發、建設、運營、投融資等諸多領域的介入,體現了智力資本對空間生產的投入,將會為城市建設與運營帶來更多創新要素,也會為企業創造更為豐富的業態和產品形態。

 

技術創新-空間營造的複合生態體系,將催生出更多的商業模式。大企業對於較大空間尺度的城區整體建設,能體現出開發的整體性,便於創新的落地。

 

卡爾·曼海姆説過:“今天的烏托邦很可能變成明天的現實,各種烏托邦都經常只不過是早產的真理而已。”新的城市地景正在湧現,如今看似前沿的新城探索,很可能成為未來的主導趨勢。

 

新城建設需因地制宜探索新模式

 

是時候展開對未來新城的討論了。其中,重構我們對變革的空間——智能空間的理解是最重要的。

 

數字時代的場所精神、人對於空間的多維感知、時空的壓縮、虛實交互的戀地情節等,都需要創新型的空間設計進行回應。這需要將人工智能與人本智能形成共振,更需要融入地域性的傳統營城智慧。

 

成功的城市,永遠是吸引人的城市。因此,要將這些新城打造為人本尺度、具有良好可達性、創新功能與景觀良好融合、能夠帶給人豐富空間體驗感受的城市或片區。

 

宜人的品質不僅意味着對地域特色的傳承、當下的活力,也意味着人居智慧面向未來的持續演進。

 

當然,具體項目落地的過程,一定會受到市場、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的潛在影響。因此,只有一個好的設計方案是不夠的,能夠在建設和運營環節做到因地制宜的、持續性的優化,探索出一種新型空間開發運維的商業模式,才能保障這些新城建設的順利實施。

 

□李昊(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公司 高級規劃師)


編輯:李碧瑩   校對:陳荻雁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